趙文英
【摘要】舒婷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活躍于我國詩壇,它與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人以風格獨特的詩風,掀起了“朦朧詩”的大潮。舒婷經(jīng)典詩歌《致橡樹》創(chuàng)作于1977年3月,是朦朧詩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吨孪饦洹房梢哉f是愛情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時期中國文學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讀者心中,《致橡樹》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首詩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舒婷《致橡樹》中所蘊含的女性意識。
【關(guān)鍵詞】舒婷;《致橡樹》;女性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漫長的文學發(fā)展歷程中,幾乎是男性雄霸世界,女性作家寥若晨星。當五四運動后新詩出現(xiàn),國內(nèi)詩壇以男性為主的情況也并未有很大程度的變化,這一局面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末。舒婷的出現(xiàn)如同一只春燕,代表了女性詩歌春天的來臨。
一、《致橡樹》中女性意識的覺醒
(一)木棉與橡樹的意象
舒婷在這首詩中描寫了木棉與橡樹這兩個獨特的主體意象,借助于木棉向橡樹表達心聲的方式貫穿整首詩。所謂主體意象即是詩歌整體意象中最重要的意象。橡樹是全球最大的開花植物,它的外形呈塔狀,樹形高大結(jié)實,大部分西方人認為橡樹代表了強壯,可以說是男性的象征;木棉又稱為紅柿,其枝干舒展,花紅如血,在遠處望去就如同一團團在樹枝上燃燒跳躍的火苗,而具有“紅碩的花朵”的木棉也代表了擁有新的審美理念的女性人格,她摒棄了傳統(tǒng)女性的柔弱、嫵媚的秉性,洋溢著剛健、獨立的生命氣息,在意識沉淀中非常好地激發(fā)出了女性的自我意識。在《致橡樹》中,木棉希望獲得與男性相同的獨立、平等的地位,希望可以和對方一起高高地立于大地之上,感受雙方共同的人生經(jīng)歷,獲得精神上的獨立與自由,舒婷認為這也是愛情必須要擁有的基礎(chǔ),她用“我如果愛你”作為整首詩的開頭,不僅非常準確直白地表達了愛的信息,同時也蘊含著追求獨立人格的現(xiàn)代女性的風度美。她不愿意做“攀援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等代表了柔弱依附愛情的女性形象,而希望自己能夠是以“一株木棉”的“樹的形象”與愛人站在一起,從而表達出自己對獨立與平等的渴望,從本質(zhì)上來說這是對傳統(tǒng)女性思維與意識的否定。從詩句中可以看到,木棉和橡樹有“緊緊握在地下”的根與“相觸在云里”的葉,它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可以說詩歌中的木棉即是獨立女性的化身,代表了新時代女性的新面貌,表現(xiàn)出非常鮮明的女性意識。
(二)次要意象的解讀
根據(jù)詩歌中木棉這一主體意象,舒婷還描寫了很多次要意象來實現(xiàn)充分的對比與反襯,從而構(gòu)成對比式意象組合,即是選擇兩組或者多組物象相互對立和映襯。在詩歌中,舒婷用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以及日光、春雨來進行反襯,舒婷覺得,在愛情的世界中: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fù)單純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這幾句詩中的次要意象和木棉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舒婷直接否定了在愛情中依附于男性的女性意識,否定了喪失自我獨立人格的女性意識;否定了具有不平等色彩的兩性愛情,從而從側(cè)面表達出了自己獨立自由的愛情觀,彰顯出了女性的自我意識。
舒婷作為一名女性意識覺醒者,一路都高舉著女性獨立和解放的大旗,希望能夠喚醒更多還在沉睡中的女性,喚醒那些麻木的女性自尊。在《致橡樹》中,舒婷說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愛情,就是做橡樹身邊的一株木棉,根緊握,葉相觸。和橡樹相對,木棉獨立但不失自身的柔美,二者的思想以及靈魂借助于根與葉的碰觸來進行平等的交流,橡樹與木棉共同分擔風雨、共享美景,永遠相依在一起。
(三)舒婷的自我超越
在《致橡樹》這首詩歌中充分彰顯出了女性主義寫作特征,體現(xiàn)出了舒婷對女性權(quán)利、價值的要求和渴望,在經(jīng)歷了各個時期的忽略、輕視甚至壓制后,女性覺醒意識也通過藝術(shù)的形式開始綻放。舒婷敢于打破時代桎梏,實現(xiàn)自我超越,喚醒女性意識覺醒?!吨孪饦洹凡扇≌w象征的方式刻畫出了非常生動的意象,在舒婷看來,詩歌中蘊含了很多愛情伴侶的代表,比如說攀援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等,但是這些愛情代表都被舒婷所否定,最后她選了木棉來當作是橡樹的最佳伴侶。她希望木棉能夠和橡樹并肩站立在一起,以獨立的姿態(tài)相愛,代表了愛情中雙方的獨立人格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
《致橡樹》這首詩歌作品非常明顯地表達了舒婷對于傳統(tǒng)女性觀念的否定,她從現(xiàn)代女性覺醒的層面出發(fā),借助于詩句中所描寫的各種意象,力求為女性爭取更多的尊嚴、地位,這樣的抗爭與呼喚也直接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舒婷義無反顧的決心如同驚天動地的吶喊,從其時代意義這方面來說,這是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強加于女性的枷鎖的打破,也是一種自我的超越?!吨孪饦洹钒l(fā)表之后,讀者對于這首詩褒貶不一,然而女性意識的覺醒已經(jīng)開始,舒婷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二、舒婷女性主義思想的當代影響
在《致橡樹》這首作品橫空出世之后,在舒婷其他詩歌中女性主義思想的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女性詩人如唐亞平、伊蕾等人都用自己手中的筆發(fā)出了女性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要真正打破“男主女從”這一陳舊秩序,力求擺脫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話語模式,進而渴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的男女關(guān)系。在這些女性詩人的詩歌作品中,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對婦女解放的呼喚經(jīng)由更加鮮明的特征所表達出來,成了“新時期文學”“詩意啟蒙”中的亮麗景色。因此,舒婷在《致橡樹》中所蘊含的女性意識覺醒以及對獨立人格的呼喚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八九十年代女性主義詩歌的覺醒與發(fā)展。
另外,舒婷在《致橡樹》中所表現(xiàn)出的高揚的獨立人格思想,到目前為止依舊對當代女性的價值觀與愛情觀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然而爭取女性人格獨立的道路非常漫長,在實際生活中依舊還有很大一部分女性都堅守著傳統(tǒng)愛情觀,并未有新時期女性的獨立意識,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出了我們對怎樣修正自身的價值觀與愛情觀進行深入思考。
每個人都屬于獨立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想法,舒婷在《致橡樹》中所描寫的女性形象“木棉”,用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就如同為女性所給予的一個強加于身的“預(yù)設(shè)”,這一“預(yù)設(shè)”本來就是好的,但進行深入思考之后能夠看到其忽略了個體的主觀意識,如此一來就減輕了其為女性代言的力量。真正的女性解放不單單應(yīng)當是脫離父權(quán)的壓制,可以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更關(guān)鍵的是女性必須要活出自己,可以不再受制于社會強化的“賢妻良母”形象,可以真正根據(jù)自己的想法來自由生活。
三、結(jié)語
從表面上來看,《致橡樹》屬于不折不扣的愛情詩,但它并非單純地描寫愛情,從一開始就并非是情人之間的竊竊私語,而是強烈的愛的表達,更是喚醒女性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的吶喊,不僅具有經(jīng)典意義,同時表現(xiàn)出極強的啟蒙意義。舒婷可以說是當代最早開始正視內(nèi)心情感的女詩人,舒婷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總是在模糊中表現(xiàn)出一種難以言喻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這也許便是舒婷詩歌作品最具魅力之處。當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不單單是作為“性”,同時也作為獨立的“人”的社會地位時,當男性也真正把女性當成是具備和自己同等獨立人格與思想追求的“人”時,女性的真正解放與愛情的真正幸福才可以來臨。
參考文獻
[1]童縣城.愛的宣言,人生的姿態(tài)——讀《致橡樹》[J].語文月刊,2018(1).
[2]黃韋娟.從《致橡樹》引申看中國女性寫作中女性意識的發(fā)展流變[J].職業(yè),2017.
[3]吳濤.析《致橡樹》女性愛情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27).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