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廷周
(東莞市長安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 523800)
女性每月行經,量需適中,但隨著工業(yè)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女性基本上都要參加工作,尤其是在工廠務工的眾多女性,其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均大于男性,陰陽失調較為嚴重,故月經雖有如期,但經量過少者甚多,對女性的健康構成不良影響。筆者在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的社區(qū)基本醫(yī)療工作中,對就診的月經過少患者進行辨證論治,其中有163例為脾腎陽虛型,予自擬溫補脾腎湯(中藥配方顆粒劑)治療,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63例中年齡最小17歲,最大50歲,平均34.38歲;病程最短3月,最長12年,1年以上者134例(占82.2%)。全部病例常規(guī)予彩色B超行子宮、附件檢查,均提示無器質性病變,性激素6項檢查均提示在正常范圍。
1.2 診斷標準 采用《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月經過少的診斷標準[1]:月經周期基本正常,每期經量不足20 ml,甚或點滴即凈。排除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卵巢早衰等器質性疾病所致者。
1.3 辨證標準 綜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月經過少之腎陽虧虛證、經期延長之脾腎陽虛證[1]及《實用中醫(yī)婦科學》中月經過少之腎虛證[2]標準擬定,綜合癥見:月經量過少、色淡紅或黯紅,或有血塊,質稀,腰背酸軟或冷痛,或經期腰腹痛,腰腹冷,畏寒,手足欠溫,體倦乏力,頭暈耳鳴,夜尿增多,睡眠不佳,健忘脫發(fā),納食稍差,或有便溏,下肢浮腫,性欲淡漠,陰道分泌物稀無明顯異味等;舌質淡或淡紅或淡而暗紅,邊有齒印,苔薄白或白潤或薄黃;脈細、弱、沉、緩,甚者細弱沉緩四象皆俱。本組辨證以主癥月經量過少結合舌象、脈象為辨證重點。
1.4 治療方法 予自擬溫補脾腎湯,藥用仙茅10 g、菟絲子10 g、巴戟天10 g、杜仲10 g、狗脊30 g、鹿角霜10 g、肉桂6 g、附子15 g(先煎)、補骨脂10 g、熟地黃10 g、川芎12 g、當歸10 g、雞血藤30 g、紅花10 g、炙黃芪20 g。經期明顯延遲者加澤蘭、赤芍各10 g;便溏者去熟地黃加山藥20 g。每天1劑,予中藥顆粒劑(華潤三九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全部顆粒以300 ml左右開水沖化(也可用水煎開1~2 min使其溶化),分兩次口服(不便分兩次服者亦可一次服盡)。1個月為1個療程,并根據病程長短,一般使用2~4個療程,月經期間如無特殊情況無須停藥。本湯劑應盡量避免睡前服用,因睡前飲用湯劑,會有增加夜間排尿之可能,則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
2.1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制定。治愈:月經經量、經期恢復正常,伴隨癥狀亦消失,且能維持3個月以上,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治療后月經量明顯增多,接近之前常量,其他癥狀明顯減輕,且能維持3個月,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治療后月經經量較前有所改善,其他癥狀較治療前減輕,但不能維持3個月,而后仍需間斷性服藥治療,癥狀積分減少≥30%。無效:治療4個療程后月經經量、伴隨癥狀未見明顯變化,癥狀積分減少<30%。癥狀評分標準如表1。癥狀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表1 月經過少癥候(主癥及次癥)積分評分表
2.2 結果 治愈75例(46.01%),顯效58例(35.58%),有效25例(15.34%),無效5例(3.07%),總有效率為96.93%。
月經過少的原因較為復雜,非器質性疾病者其性激素水平基本正常,B超檢查未發(fā)現子宮附件有明顯異常,亦無內分泌科相關疾病,因此現代醫(yī)學難以針對性治療,中醫(yī)則有辨證治療的優(yōu)勢。觀察表明,脾腎陽虛證型在臨床上甚為常見。蓋因先天不足,素體虛弱,加之工作勞累,或工作環(huán)境長期低溫、長期著裝暴露,或平素喜進食冰冷食品,或冬季欠于保溫,或久病體虛、長期熬夜等等,暗耗脾腎之陽,日久則傷及脾腎致脾腎陽虛。脾為后天,生化氣血,腎為先天,主一身之溫熙氣化,暖宮溫血,脾腎陽虛則下焦虛寒,氣血失于溫熙運化,陽虛血少,宮血不足,行血不暢,故發(fā)月經過少。由于脾腎陽虛,宮寒血滯,血行不暢,故而月經過少者常伴有周期改變且以延期為多。現代研究表明,脾腎陽虛對月經有重要影響,如李瑞麗等[4]認為脾腎相聯,脾腎陽虛則火不暖土,氣血生化不足,而致月經量少等;李瀟[5]認為脾腎陽虛可致卵巢功能下降,導致月經量少甚至閉經?,F代醫(yī)家多認為腎虛是月經過少的主要病機,從腎論治是治療月經過少的有效方法之一[6]。
自擬溫補脾腎湯藥用仙茅、菟絲子、巴戟天、杜仲、狗脊、補骨脂溫補腎陽;鹿角霜、附子、肉桂溫腎暖宮,溫經散寒;腎有陰陽之分,與脾相聯,故予炙黃芪健脾補氣,增強后天之氣,配鹿角霜、附子、肉桂能溫補脾陽,以資先天之腎,則脾腎皆溫,陽虛漸復;熟地黃補腎養(yǎng)陰,平衡陰陽,陰中求陽,配雞血藤、川芎、當歸則功同四物,能補血養(yǎng)血,生血調經,且熟地黃又能制附桂歸芎之燥;脾腎陽虛,宮寒血滯,則經血運行不暢,故佐紅花予活血通經,能清除血滯,促進經血運行,且與雞血藤、川芎、當歸配伍共成補血養(yǎng)血、活血通經之功。諸藥合之,能溫補脾腎,暖宮行血,養(yǎng)血調經,標本同治,本組病例未發(fā)現不良反應。筆者認為,脾腎陽虛經少者,在溫補脾腎以治本的基礎上,配伍養(yǎng)血調經之品,能增加行經血量,改善經色,消除血塊,從而促進月經量的恢復?,F代醫(yī)家亦認為腎虛經少者常兼血瘀,故在補腎時常兼予活血,如盧燕等[8]認為腎虛血瘀是月經過少的主要病機,故予補腎活血方治療;吳俞虹等[9]認為,腎陽虛則血失溫運,血行不暢,故而月經量少,治以溫補腎陽、化瘀調沖。筆者認為脾腎陽虛型月經過少者在溫補脾腎、養(yǎng)血調經之基礎上,佐小量活血之品有益增加經量,促進行經;量少而周期又常延期者,可加澤蘭、赤芍以活血通經。
本組所見脾腎陽虛證型者,其癥狀、舌脈象都很典型,如手足欠溫者,雖盛夏亦不覺其暖,撫之有明顯冷凍感,夏天之夜仍需薄被,而冬季雖覆厚被其足仍一夜不溫,非熱水袋附之難以入睡,腰腹冷痛且經期為甚等,這些癥狀均是典型的脾腎陽虛之象。其脈象沉、細、弱、緩,多數患者沉細弱緩同時存在,舌象淡或淡紅而有齒印,有的齒印較深,苔薄而潤,此脾腎陽虛之象甚為明顯,有其癥亦有其脈,脈癥相符,故而本組辨證需以主癥結合舌象、脈象為辨證重點。少部分患者雖見舌苔薄黃,但潤而不燥,其脈沉細弱緩,腰腹冷痛等,脈癥均為陽虛之象,故亦辨證為脾腎陽虛。本組病例多為務工人員,時間有限,部分難以堅持4個療程,對療效有一定影響。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相關教科書中均沒有脾腎陽虛證月經過少的辨證分型標準,對臨床分型指導有所不便,因此本組觀察不僅是對月經過少分型論治之有益補充,對臨床實踐亦頗具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