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誠智
(汝州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汝州 467599)
腦中風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其致死率排名全球第二[1]。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腦神經(jīng)會有一定的損傷,從而經(jīng)常遺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等后遺癥[2]。腦中風后遺癥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質量甚至心理狀態(tài)均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針對康復期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尤為重要。近年來,針灸和康復訓練療法在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改善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本研究觀察了在康復訓練療法基礎上聯(lián)合針灸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康復科收治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共8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0例。治療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8~76歲(58.75±6.23)歲,病程4~15(8.94±3.42)個月。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3~74 歲(57.46±6.19)歲;病程 5~15(9.12±3.5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腦中風診斷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及《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的相關標準,并伴有不同程度患側肢體麻木、運動障礙、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吞咽困難等癥狀。
1.3 納入標準 ①患者年齡在40~80歲,無性別限制;②病情平穩(wěn)且無意識障礙;③患者本人或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 ①曾有腦中風后遺癥既往史者;②不能耐受針灸或康復訓練療法者;③有精神病病史者;④理解能力障礙且不能配合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在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配合康復訓練療法??祻陀柧毌煼òǎ孩龠\動功能訓練:由臥到走,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由被動訓練逐步向主動訓練過渡,訓練順序依次為床上臥位、臥位到坐位、坐位、坐位到站位、站位到步行、步行到臺階等;②Schuell刺激療法:以卡片、口令等方式指導患者完成相關動作,對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訓練,指導患者對卡片內容進行語言描述等語言能力訓練。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灸療法:語言障礙者選取頭部廉泉穴、啞門穴、風府穴、地倉穴治療;上肢偏癱者選內關穴、曲池穴、合谷穴治療,下肢偏癱取環(huán)跳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治療;吞咽困難者選取啞門穴和水溝穴治療,均取患側穴位。治療時患者取俯臥位,常規(guī)對針刺部位消毒后,針刺先后順序按前述的腧穴排列順序,針刺深淺依腧穴部位、患者胖瘦而定,得氣即針感達到理想強度后,再針下一個腧穴?;颊呙咳战邮?次針灸治療,每次30 min,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合理調整針灸選穴。
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每個療程15天。
1.6 療效觀察
1.6.1 觀察指標 ①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評分,主要從意識水平、凝視、面癱程度、左上肢運動、右上肢運動、左下肢運動、右下肢運動、肢體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等項目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明神經(jīng)缺損功能越嚴重。②生活能力。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定,評定內容主要包括進食、穿衣、洗澡、修飾、二便控制等10項,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能力越好。
1.6.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擬定:基本痊愈:NIHSS評分降低90%~100%,能恢復工作或做家務;顯著進步:NIHSS評分降低46%~89%,生活能夠自理或部分生活自理,部分尚需有人幫助;進步:NIHSS評分降低18%~45%;無變化:NIHSS評分降低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NIHSS評分增加18%以上。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間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7.5%,兩組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明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康復訓練療法。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NHSS評分在治療后顯著降低、ADL評分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ADL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明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療法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優(yōu)于單純康復訓練療法。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
中醫(yī)學將腦中風后遺癥歸屬于“偏枯”“痱風”等范疇,認為其多由于久病正衰、情志失調、勞倦、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導致,其基本病機為陰陽氣血失調、氣虛血瘀、經(jīng)絡阻滯不通。腦中風后遺癥會嚴重影響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若治療不及時將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7]。針灸治療可通過疏經(jīng)通絡、調整陰陽、活血化瘀等方面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同時還可興奮大腦皮質,調節(jié)神經(jīng)功能,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從而促進腦組織神經(jīng)功能恢復[8]。針灸對疾病的治療具有雙向調節(jié)、整體疏導作用,其在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治療中具有獨特之處,采用系統(tǒng)評價對針灸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研究表明,針灸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肢體活動具有明顯改善作用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9]?!睹t(yī)類案·中風篇》言“中臟者,多滯九竅,中腑者,多著四肢?!敝酗L患者氣虛下陷,清陽不上行于頭,津血不能濡養(yǎng)九竅,故表現(xiàn)為語言障礙,可選取頭部廉泉穴、啞門穴、風府穴、地倉穴治療。廉泉是陰維、任脈之會,為治療舌強不語、吞咽困難之要穴;啞門和風府兩穴均為督脈,陽維之會,《玉龍歌》云“偶爾失音言語難,啞門一穴兩筋間,若知淺針莫深刺,言語音和照舊安”,可見啞門具有很好的治療語言障礙之功;風府為治療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的常用取穴;《針灸甲乙經(jīng)》言:“口緩不收,不能言語,手足萎躄不能引,地倉主之?!币陨纤难ê嫌?,任督并調,陰維、陽維共用,旨在調其氣機,恢復其功能。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患者選取啞門穴和水溝穴治療,水溝穴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類經(jīng)圖翼》言“凡人中惡,先掐鼻下是也”,是治療中風中臟腑的主穴。啞門和水溝相配,旨在升提陽氣,通其脈絡,使經(jīng)絡和口竅得以濡養(yǎng)。中風日久,肢體不利,久臥于床,久臥則耗傷氣,故清代王清任提出“半身不遂,虧損元氣是本源”,上肢偏癱者選內關穴、曲池穴、合谷穴治療,內關具有寧心安神、醒腦開竅之功;《席弘賦》記載“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可見曲池、合谷兩穴治療上肢偏癱有良效。三穴合用,具有調節(jié)氣血、寧心安神之功。下肢偏癱者取環(huán)跳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治療。環(huán)跳穴為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主治半身不遂;委中別名血郄,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合穴與下合穴,是治療半身不遂之主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之合穴與下合穴,胃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具有壯元陽益脾胃、補臟腑虛損之功效。此三穴相配,調氣運血,以濡養(yǎng)四肢之肌肉,使其功能得以康復。
康復訓練治療是近年來新興的醫(yī)學治療手段,其主要應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輔以康復訓練設備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祻陀柧氈委熢谀X中風后遺癥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康復訓練通過激發(fā)相關神經(jīng)細胞、中樞神經(jīng)環(huán)路的形成而達到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復[10]。盡早實施康復訓練對提高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肢體功能、疾病的預后等具有顯著療效,且治療持續(xù)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11]。
本研究結果表明,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療法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康復訓練治療,體現(xiàn)了針灸與康復訓練在腦中風后遺癥治療中的內在聯(lián)系性和互補性[12]。在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失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療法也優(yōu)于單純康復訓練治療。本研究結果表明,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療法在提高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促進腦神經(jīng)功能恢復及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具有顯著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但尚需進一步加大研究樣本量,設計更高級別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療效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