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
摘? 要:多年科技活動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幾乎每個級都會有一兩個學生具有厭學情緒,這些學生在課上或是“不想”、“不說”、“不動”,或是“亂想”、“亂說”、“亂動”。通過教師有效引導,有些學生能逐漸進入狀態(tài),但對厭學傾向較嚴重的學生來說,教師常常會有一種挫敗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打破此種教學困境的唯一途徑。筆者首先將自己的教育困惑作為切入點引出科技活動中小學生的厭學現象,然后分析了11名厭學學生的問卷調查以及訪談記錄,深入挖掘學生厭學情緒產生的主客觀原因,最后提煉出4條有效策略。
關鍵詞:科技活動? 小學生? 厭學情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c)-0136-02
我??萍蓟顒诱n共22個活動室,涉及12個項目,其中三模、搭建、3D、4D等課程以動手做為主,對于95%的學生來說,都興奮得好幾天晚上睡不好覺,課程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每天都有個別學生不愿意參與活動,不喜歡動手,更不喜歡動腦,對于這樣的學生,我感到非常氣憤,甚至理解不了,這么有趣的活動為什么吸引不了他們,作為科技教師,筆者一直感到手足無措,無能為力,這也是一直困擾筆者的教學難題。
通過一個學期的調查,共收集11份調查問卷,5份訪談記錄。調查問卷問題設置主要包含三類:(1)學生厭學主觀原因;(2)學生厭學客觀原因;(3)改善厭學途徑。問題反映較突出的是家長對孩子關注點對孩子的主觀認知的影響。
根據柱形圖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家長對孩子自理自立方面關注遠遠低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關注,導致在學生回答問題“用幾個詞總結你身上的優(yōu)點”時,有7名學生回答“沒有”。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fā)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泵總€人都有上進心,有榮辱感,決定它們能否被激發(fā)出來,主要取決于原生家庭的教育,但是教師的一句關心的話,一個贊許的眼神都可能成為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他們重拾希望,內心充滿力量。根據問卷分析,學生厭學傾向程度從重到輕分為以下四種:(1)“不想、不說、不動”,對生活不感興趣。(2)“想說、想動、不敢”,對自己沒有信心。(3)“我想、我說、我動”,蠻橫自私不明事理。(4)“可想、可說、可動”,激發(fā)興趣才行。針對以上厭學情緒,策略實施如下。
1? 及時有效溝通,盡早取得信任
“不想、不說、不動”的學生抵觸心最強,只要他感受到你絲毫的不友好,便會用沉默抵抗,因此我們首要的任務是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不要急于讓學生開口,否則學生會更加拒你千里之外,此時可以試圖讓學生用筆回答事先準備好的調查問卷,然后俯下身子,根據調查問卷的答案有針對性地一問一答,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切而不是責罰,對教師的信任感初步建立,有利于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2? 踐行師愛教育,改變錯誤認知
巴特爾曾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1]?!闭{查問卷中“父母什么情況下會表揚你?”一題,“從沒有表揚,經常批評?!钡拇鸢复痰焦P者的眼、扎到筆者的心,因為你能透過每一個字,感受到孩子對父母愛的奢望與對現實的絕望。因愛的教育的缺失導致極度自卑的學生,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孩子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或是制造一些表揚他的機會,時時處處踐行師愛教育,給予他充分的認可,孩子逐漸會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從而改變以往錯誤的認知。
3? 提供理論依據,明辨是非對錯
美國著名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說過,“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痹谠L談過程中,有一名學生與筆者的對話,讓筆者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開課不久,這名學生就與小組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當筆者上前詢問緣由時,他理直氣壯地跟筆者說:“我爸告訴我:‘惹你的人,在老師沒看見的時候進行報復,當同學還手的時候,就舉手告訴老師,這樣老師就會認為是那個同學先打的你,批評他?!边@位父親還像傳授法寶一樣告訴孩子:“別人沒看見的事就等于沒做”。他的母親則告訴他:“自己的東西不要借給同學,因為花錢買挺貴。”聊天的過程中,筆者由最初對他的氣憤之情慢慢轉變?yōu)橥橹?。對于這種蠻橫,不明事理的學生,我們要讓他意識到不是父母說的話都是正確的,需要對他進行正向引導。具有“時代性強”、“接地氣”、“易操作”等鮮明特質[2]的《中小學生守則》是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的最好依據。首先可以跟學生一起背誦《中小學生守則》,接下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判斷哪些做的比較好,哪些需要加強,在對號入座的過程中,學生可能知道了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成長的過程中,為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提供有力證據。
4? 不斷深化課程,激發(fā)探究欲望
探究未知世界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對于主動學習能力稍差,需要外界條件刺激的學生,要滿足他“上課就是在玩”的愿望,我們就要不斷深化課程,豐富課程內容,以動手實踐的活動作為載體,傳遞知識。例如我校人體健康、天文、環(huán)保三個知識性較強的項目,經過不斷的課程深化,改變了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談、一起看的單一模式”。增加了制作北斗七星的小電路、搭建城市規(guī)劃模型以及拼裝DNA雙螺旋模型等動手操作的活動,學生參與度大大增強,活動效果提升顯著。同時還要在教學細節(jié)上做足功課,例如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活動設置梯度層級,使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吃飽”,理解能力弱的學生“吃好”。為更好地發(fā)揮小組合作互助,將能力強的學生均衡分配到各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領頭人,營造出“參與活動,一個都不能少”的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3]。”一天的時間,我們不可能改變他的性格,但是我們有責任竭盡全力,通過有效的策略將愛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被期待、被認可的心理滿足,讓他們積極投入到科技活動中,并能從中獲得知識和快樂,也許他枯萎的心靈正悄悄蘇醒,冰凍的感情正慢慢消融。
參考文獻
[1] 王劍波.師愛是潤澤學生心靈的一眼清泉[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79.
[2] 闕新建.讓《中小學生守則》從理念落實到行動[J].江西教育,2016(10):1.
[3] 張玲.愛——教育成功的秘訣[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