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贛 曾保征
【摘要】 目的:對比分析采用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治療對腹股溝疝所具有的不同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2月-2018年7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診療的腹股溝疝患者65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3例,觀察組32例,對照組采用開放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臨床治療指標及術后恢復指標。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各項臨床治療指標及術后恢復指標(除治療費用)均更優(yōu)(P<0.05);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相較于開放治療,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對腹股溝疝所具有的治療效果較好,且術中損傷性較小,有利于患者康復,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關鍵詞】 腹腔鏡手術; 開放治療; 腹股溝疝;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2.00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12-00-02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Open Treatment on Inguinal Hernia/WANG Gan,ZENG Baozhe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9,17(12):-21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open treatment on inguinal hernia.Method:A total of 65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4 to July 2018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33) and observation group(n=32).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therapy,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The complications,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exe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treatment indexe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ex(except treatment cos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P<0.05),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open treatment,laparoscopic surgery ha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inguinal hernia in the clinic,and less damage during surgery,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nd has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Laparoscopic surgery; Open treatment; Inguinal hernia; Clinical effects
First-authors address:Macheng Peoples Hospital,Macheng 438300,China
腹股溝疝是一類由先天或后天等因素所造成的普外科常見疾病,患者主要伴有由疝所形成的下腹壁與大腿三角區(qū)體表包塊癥狀,且根據疝環(huán)與腹壁下動脈的關系,故其又分為腹股溝斜疝與直疝兩種,而腹股溝斜疝又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且此類疾病在各年齡段均有一定發(fā)病率,男性發(fā)病率更高。目前,臨床中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根治,但不同術式所具有的效果存在不同差異[1-2]。而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治療技術的發(fā)展,其在腹股溝疝治療的應用也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推廣,并獲得了較好的效果。故為對比分析采用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治療對腹股溝疝所具有的不同效果,特納入65例患者開展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8年7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診療的腹股溝疝患者65例,納入標準:經診斷后,兩組患者體征、癥狀均符合腹股溝疝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或異常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麻醉藥物過敏者;腹腔粘連嚴重且伴有氣腹禁忌證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3例,觀察組32例。對照組:男29例,女4例;年齡41~72歲,平均(56.24±2.42)歲;
腹股溝斜疝30例,腹股溝直疝3例;病程0.5~4.8年,平均(2.65±0.48)年。觀察組:男27例,女5例,年齡44~70歲,平均(57.15±3.08)歲;腹股溝斜疝28例,腹股溝直疝4例,病程0.7~5.2年,平均(2.95±0.62)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經了解各組治療方式后自愿參與本研究。
1.2 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接受相同圍術期護理及常規(guī)術前檢查、準備。
對照組采用開放治療:硬膜外麻醉后取平臥位,先于距腹股溝韌帶1.5 cm上方處作平行切口,切開組織層后剝離精索,并根據斜疝、直疝類型分別于精索前內側或腹壁下動脈內側處尋找疝囊,其后將疝囊游離,并由內環(huán)口將疝囊送至腹腔內,其后采用補片縫合內環(huán)口并固定,縫合切口后,術畢[3-4]。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全麻后取仰臥位(頭部位置需低于腳部),于臍下,臍、恥骨連線中點,髂前上棘連線中點處分別作治療孔、操作孔并建立氣腹,其后經腹腔鏡輔助逐層游離腹壁組織,暴露腹股溝韌帶及周邊纖維束及恥骨結節(jié)后,確認疝囊位置并分離疝囊,其后與病灶位置選取合適大小補片,進行治療,待確認補片穩(wěn)固后,撤腹腔鏡治療設備及氣腹,縫合切口,術畢[5-6]。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臨床治療指標及術后恢復指標。臨床治療指標包括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程度及恢復時間。術后恢復指標包括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及治療費用。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臨床治療指標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術后并發(fā)癥等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治療指標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及術后恢復時間均更優(yōu)(P<0.05),見表1。
2.2 兩組恢復指標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除治療費用外,觀察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經調查統(tǒng)計分析,對照組中術后尿道感染2例,陰囊血腫2例,積液3例,共7例,總發(fā)生率為21.21%(7/33);觀察組術后共出現陰囊血腫1例,總發(fā)生率為3.13%(3/32)。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字2=5.064 9,P=0.024 4)。
3 討論
腹股溝疝在患病期間存在疝囊外突的癥狀,而疝囊中所包含的是患者體內腸道器官,因此當疝囊發(fā)生嵌頓時,則極易引發(fā)局部腹膜炎、腸道水腫或壞死等嚴重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生命,而此類病癥無法自愈,需在治療輔助下實現治愈。手術治療作為目前臨床中針對腹股溝疝具有確切效果的治療手段,且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已發(fā)展出各類不同術式,均具有較好治療效果,但由于術中對患者所造成的損傷程度不一,因此術后對療效也具有不同的影響。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其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也獲得了一定范圍的應用,且由于其所具有的微創(chuàng)、術后痛苦小、恢復快的特點受到了廣大醫(yī)生及患者的認可[7-8]。
經研究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各項臨床治療指標均更優(yōu)(P<0.05),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分析原因:開放治療作為傳統(tǒng)腹股溝疝治療術式,需在治療中根據術前檢查所得病灶具體位置作較大切口實施治療,且治療中由于切口開放,醫(yī)師治療視域受限,故易在治療中對患者造成醫(yī)源性損傷或感染,增加并發(fā)癥風險,影響治療效果。而腹腔鏡手術作為微創(chuàng)治療中的主要方式,通過微創(chuàng)切口與套管針,建立氣腹與操作孔,對患者機體損傷性較小,且治療中通過腹腔鏡技術,可有效增加主刀醫(yī)師視域,降低操作失誤所造成的醫(yī)源性損傷概率。與此同時,腹腔鏡手術所具有的微創(chuàng)、失血少等特點,患者術后可在較短時間內進行首次下床活動,并可在術后較短時間內實現腸胃功能的恢復。下床活動后患者可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適量活動,在避免運動量過大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刺激腸蠕動,進而使患者腸胃功能可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而上述兩項指標的實現,均可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患者損傷、并發(fā)癥風險,有效提升患者治療預后質量,促進其恢復。但是在實際治療中,腹腔鏡治療需在患者全麻,建立氣腹狀態(tài)下實施,導致部分存在全麻禁忌證或氣腹耐受性較差的患者,不具備該種手術的具體手術條件故需采取傳統(tǒng)切開治療法,因此在實際治療中,需要在充分確認患者指征符合哪一類手術治療要求的前提下,根據患者選擇意愿,選擇不同術式實施治療。且另一方面,腹腔鏡手術治療法相較于開放治療術,患者治療、恢復時間雖然較短,但治療費用相對較高,故還需根據患者經濟情況選擇適宜治療手段,盡可能降低其經濟負擔[9-12]。
綜上所述,相較于開放治療,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對腹股溝疝所具有的治療效果較好,且術中損傷性較小,有利于患者康復,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參考文獻
[1]謝劍,鄒君,胡麗琴,等.腹股溝疝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修補術[J].當代醫(yī)學,2018,24(28):78-80.
[2]郭世洲.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50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26):145-146.
[3]張凌志,李凱江.腹腔鏡腹膜外高位結扎術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隨機對照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23(8):625-627.
[4]儲修峰,徐妙軍,吳志明,等.腹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腹股溝嵌頓疝的比較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23(8):613-617.
[5]萬航,葛海龍.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應用及優(yōu)勢分析[J/OL].
現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9):77.
[6]朱雁飛,蔣志陽,陶國青.不同手術方式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7,41(12):1277-1278.
[7]張紅陽.腹腔鏡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15(32):168.
[8]陳思夢.急診腹股溝疝治療策略[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7,37(11):1218-1223.
[9]王鴻波,王華龍,單世勝,等.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的臨床應用[J].河北醫(yī)學,2016,22(12):1995-1997.
[10]楊朝福.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106例臨床應用探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36):123-124.
[11]羅世璧.腹股溝疝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6,54(35):44-46.
[12]陳偉.開放與腹腔鏡疝修補術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6(18):113-114.
(收稿日期: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