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彩鑾 任少陽 劉小華
孤立性腹主動脈夾層(isolated 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on,IAAD)是指僅累及膈肌水平以下主動脈的夾層病變。IAAD臨床罕見,多為個案報道和小樣本臨床研究,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易漏診、誤診,早期明確診斷對于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隨著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A)被廣泛應用于血管病變的檢查,尤其是其多種后處理技術(shù)綜合應用,提高了IAAD的診斷率,為最佳臨床治療提供指導和幫助。本文回顧性分析34例IAAD患者臨床及影像資料,旨在探討MSCTA在診斷及指導治療中的價值。
收集本院自2009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具有典型CTA表現(xiàn)的34例IAAD患者,對其臨床及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34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7例,年齡41~87歲,平均年齡(65.9±12.7)歲。其中14例患者為急性起病,胸腰背部急性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腹痛時間從2小時到2周不等;4例患者癥狀不典型,為慢性間斷性腹部疼痛,腹痛時間從3月到半年不等;4例患者黑便;4例患者心悸;1例患者間斷性跛行數(shù)月;7例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20例患者有高血壓病史。34例患者均行CTA檢查,2例患者行DSA檢查。
所有病例均使用西門子雙源definition多層螺旋CT機掃描,掃描范圍自胸廓入口處至盆腔。管電壓120kV,管電流600mAs,層厚5.0mm,重建層厚1.0mm。對比劑為碘海醇(1.2ml/kg),高壓注射器注射,流速3.0~5.0ml/s,延遲30秒后開始掃描。
掃描原始圖像傳輸至GE ADW4.6圖像處理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重建方式包括VR、MPR、CPR及MIP等。
由2位有經(jīng)驗的影像醫(yī)師共同對原始及重建圖像進行分析,明確是否為IAAD,破口及假腔位置、受累范圍及影像學類型。2人意見不一的情況下經(jīng)討論達成一致意見。最終診斷以DSA和/或典型CTA表現(xiàn)及治療后復查資料為依據(jù)綜合判斷。根據(jù)夾層破口的位置,一般將IAAD分為兩型。I型(腎動脈上型):夾層破口位于腎動脈開口水平以上(包括腎動脈開口處)、膈肌水平以下主動脈壁;Ⅱ型(腎動脈下型):夾層破口位于腎動脈開口下方主動脈壁。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測量指標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34例IAAD的臨床表現(xiàn)及CT分型(表1),各型IAAD患者的年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組34例中,I型(腎動脈上型)7例,破口均位于膈下與腹腔干之間腹主動脈壁,其中1例范圍廣泛,累及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左腎動脈及雙側(cè)髂內(nèi)外動脈;Ⅱ型(腎動脈下型)27例,其中20例破口位于腎動脈以下與腸系膜下動脈間腹主動脈壁,7例破口位于腸系膜下動脈以下腹主動脈壁。Ⅱ型(腎動脈下型)中,夾層遠端累及右側(cè)髂總動脈2例,兩側(cè)髂外動脈2例,兩側(cè)髂內(nèi)外動脈及左側(cè)股動脈1例。CTA清晰顯示撕裂內(nèi)膜34例,并能清晰分辨真腔及假腔,真腔均無閉塞及血栓形成(圖1),4例假腔內(nèi)可見血栓形成,15例破口周圍可見鈣化斑塊。
表1 34例IAAD的臨床及CT分型
表2 34例IAAD急性癥狀組與非急性癥狀組的臨床影像比較(例)
圖1 男性,48歲,突發(fā)中腹部、后背疼痛4天,Ⅰ型IAAD。A. 軸位清晰顯示腹主動脈游離內(nèi)膜片影,真假雙腔形成。B. VR顯示破口位于膈下與腹腔干之間腹主動脈壁。C. CPR更加清晰顯示腹主動脈管腔內(nèi)部情況。圖2 男性,70歲,間歇性跛行數(shù)月,Ⅱ型IAAD。A. 軸位清晰顯示腹主動脈游離內(nèi)膜片影,管壁周圍多發(fā)鈣化。B. DSA顯示腸系膜下動脈以下腹主動脈壁局限性夾層形成。
圖3 女性,58歲,上腹痛伴惡心、嘔吐12小時,Ⅱ型IAAD。A.軸位清晰顯示腹主動脈游離內(nèi)膜片影,破口位于腎動脈以下與腸系膜下動脈間腹主動脈壁。B.支架植入術(shù)后,VR顯示腹主動脈支架植入物影。C.MIP顯示支架植入物影,腹主動脈管腔通暢。
CTA 顯 示夾層長度 7.5~ 180.5mm, 平 均(47.5±42.2)mm;夾層直徑 11.1 ~ 52.9mm,平均(26.7±10.5)mm;真腔直徑 5.3 ~ 25.2mm,平均(13.7±5.1)mm。其中8例合并腹主動脈瘤,2例合并脾動脈瘤,1例合并腹腔干起源異常,2例合并肺動脈栓塞,1例合并右腎動脈閉塞。2例行DSA檢查,與CTA所見一致,其中1例破口位于腎動脈以下與腸系膜下動脈間腹主動脈壁,1例破口位于腸系膜下動脈以下腹主動脈壁(圖2),均呈局限性雙腔改變,未見血栓形成及遠端血管受累。在IAAD患者急性癥狀組與非急性癥狀組間比較(表2),急性癥狀組的年紀較輕,而兩組間夾層長度、夾層直徑及真腔直徑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4例IAAD患者中,1例急性腹痛患者行血管介入支架治療(圖3),其余33例均行保守治療。有7例經(jīng)保守治療后復查CTA, 隨訪時間間隔為2~53個月,平均(17.0±20.1)個月,6例顯示動脈夾層穩(wěn)定,1例受累右側(cè)髂總動脈夾層范圍增大。有1例行支架植入術(shù)后復查,CTA顯示腹主動脈支架植入物影,未見假腔及血栓形成。
IAAD在臨床上罕見,僅占主動脈夾層病變的1%~4%[1],目前相關(guān)報道多為個案報告和小樣本研究。IAAD根據(jù)病因可以分為三類:自發(fā)性、醫(yī)源性和創(chuàng)傷性。Jonker等[2]對92例IAAD進行Meta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79%為自發(fā)性,14%為創(chuàng)傷性,7%為醫(yī)源性。文獻報道也以自發(fā)性IAAD多見,后兩者很少見。醫(yī)源性IAAD多是由于患者曾因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行導管插入術(shù)時腹主動脈內(nèi)膜損傷所致,而創(chuàng)傷性IAAD則多是車禍中外力向脊柱方向壓迫主動脈直接導致IAAD產(chǎn)生。本組34例均無介入治療及外傷病史,考慮為自發(fā)性IAAD。IAAD發(fā)病率低,其發(fā)病機制不清楚,研究發(fā)現(xiàn)與其最相關(guān)的兩個因素是高血壓和動脈瘤的存在[3]。本組34例患者根據(jù)病史及CTA,其中20例合并高血壓,8例合并腹主動脈瘤。
IAAD發(fā)病有性別傾向[2],男性多見,特別是年齡大于60歲的老年人。本組34例患者中,男性27例,年齡41~87歲,平均年齡(65.9±12.7)歲。IAAD的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早期容易誤診,絕大多數(shù)患者表現(xiàn)為夾層相關(guān)的癥狀[4],包括腹痛、內(nèi)臟缺血、腎功能衰竭、截癱、下肢缺血和動脈瘤破裂引起的休克,其中腹痛為主要癥狀。本組病例中,18例患者以腹痛為主要臨床癥狀,其中14例為急性腹痛,4例為慢性腹痛;16患者無明顯腹痛癥狀,其中7例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
IAAD的診斷方法有彩超、CTA、MRI和血管造影。CTA掃描是確診IAAD的重要輔助檢查手段,可初定確定破口的位置,明確夾層累及的范圍,從而確定臨床分型,指導進一步治療[5]。根據(jù)夾層破口的位置,一般將IAAD分為兩型:I型(腎動脈上型)、Ⅱ型(腎動脈下型),Ⅱ型相對多見,I型少見[6]。有文獻報道[2],IAAD破口位于腹腔干以上占10.6%,腹腔干與腎動脈間占35%,腎動脈與腸系膜下動脈間占50%,腸系膜下動脈和主動脈分叉間占4.5%。本組病例以Ⅱ型多見,且破口多位于腎動脈與腸系膜下動脈間腹主動脈壁,與文獻報道一致。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7],I型IAAD患者年紀相對較輕,本組病例I型IAAD患者平均年齡(56.9±11.5)歲,Ⅱ型IAAD患者平均年齡(68.3±12.0)歲,與文獻報道一致。
有文獻采用真腔殘留率來評價真腔狹窄的嚴重程度。真腔殘留率是動脈夾層真腔與周圍正常動脈直徑之比,由于動脈夾層往往合并局部動脈瘤樣擴張,所以真腔殘留率并不一定與真腔直徑一致。本組病例,各型夾層長度、夾層直徑與真腔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將IAAD患者分為急性癥狀組和非急性癥狀組進行比較,雖然夾層長度、夾層直徑與真腔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發(fā)現(xiàn)急性癥狀組的年紀相對較輕。
IAAD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shù)干預。由于保守治療存在風險,患者需定期影像學隨訪觀察IAAD的變化。本組33例行保守治療,有7例經(jīng)保守治療后復查CTA,6例顯示動脈夾層穩(wěn)定,1例受累右側(cè)髂總動脈夾層范圍增大。IAAD的手術(shù)干預指征包括[8-9]:①出現(xiàn)瀕臨破裂表現(xiàn);②合并腸缺血、急性腎衰或急性肢體缺血;③無法緩解的腹痛;④IAAD合并動脈瘤;⑤夾層累及腎動脈水平以上腹主動脈。本組患者,僅1例急性腹痛患者行血管介入支架治療,CTA顯示腹主動脈支架植入物影,未見假腔及血栓形成。
MSCTA檢查速度快,無創(chuàng),重復性好[10],能夠早期明確診斷IAAD,為其臨床處理提供準確、直觀的影像學信息,利用MSCTA進行復查,可以進一步評估臨床療效。MSCTA及其后處理技術(shù)對孤立性腹主動脈夾層的診斷具有重要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