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在文
摘 要:中職教育主要是技能教育,中職學校學生的學風應該具有職業(yè)特征即把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內化在學風建設之中,通過對理想信念教育、日常管理、學法指導、校園文化建設、終身學習觀的確立等措施,培養(yǎng)良好的中職學校學生學風,促使他們最終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學校 學風建設 狀況分析 對策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職教育得到了很大發(fā)展。特別是新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轉型,社會對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社會和學生家長及學生的成才觀和就業(yè)觀也逐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有了深刻的變化,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而是面向中職學校,擇優(yōu)而學。中職生是我國職業(yè)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群體,中職學校學風建設關系到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高低。
一、中職學校學風建設的優(yōu)勢
1.中職學校學生思想活躍,獨立性較強
這部分學生在初中時大多不善于鉆研學業(yè),被老師看作是“不聽話”的學生,但頭腦都比較靈活,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善于交往,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人脈,處世能力較強,喜歡參加各種文體活動,表現(xiàn)欲及獨立性較強。[1]
2.中職學校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具有為社會服務的條件
中職學校學生在校掌握了一技之長,特別是在各自的實習過程中學到了一些基本的實踐技能,有的同學憑著自己的技術在校時就能利用假期為社會服務或勤工儉學,如計算機維修、服裝加工、旅游導游、賓館服務等。他們善于利用社會各種資源鍛煉自己,服務社會。
3.思想比較活躍,對新知識新事物接受較快
中職學校學生雖然基礎文化學科成績較差,但他們思想比較活躍,善于思考問題,對新知識新事物接受較快,如果老師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并安排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分擔部分具體任務,他們會廣泛收集各種信息材料,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老師安排的任務做好。
4.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基礎,有益于他們專業(yè)技能的成長
中職學校一般是以就業(yè)為導向,要求學生具有較為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因此,中職學校學生一般具有較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就業(yè)崗位干好工作,也為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專業(yè)技能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二、中職學校學風建設的劣勢
1.中職學校學生基礎較差,文化基礎科知識欠賬較多
許多同學在初中基礎知識不牢,學習不扎實;到中職學校后,很容易與來自不同學校的有共同語言的學生走到一起,自覺或不自覺地就容易把原來的不良習慣帶到新的學校;于是許多同學聚在一起,尋事找樂,時常違犯校規(guī)校紀律。
2.中職學校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目標模糊
由于原來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的好習慣,表現(xiàn)在學習上就是學習無目的性,做什么事情對自己缺乏自信心,由于基礎差,課堂上對教師講授的知識聽不懂,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以此消磨時間。在??荚嚕磺笊线M,及格即可,不敢設想自己的未來,目標模糊。
3.政治上不求上進,信仰缺失
學校發(fā)展團員,他們不感興趣,即便在初中入了團的同學,也不參加團的活動。據(jù)調查,中職生入團的僅有25.7%,且他們的擔當意識、集體意識、團隊意識、責任意識等都不強,做事喜歡獨來獨往,一切以我為中心,信仰缺失。
三、中職學校學風建設的幾點對策
1.確立理想信念,樹立人生目標
原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說得好:“教育的真諦,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在于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發(fā)展他們的智能,更重要的是確立理想信念,樹立人生追求的目標”,通過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和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等,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并且不斷強化,分階段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逐漸豎起自己人生的航標。
2.強化日常管理,促進良好習慣養(yǎng)成
首先,制定學生一日常規(guī)的量化管理政策,并強化落實,如日常的行為禮貌、校規(guī)校紀、宿舍衛(wèi)生等;其次,根據(jù)量化管理學生的種種表現(xiàn),利用主體班會、會操等時間進行集體教育引導;第三,加強心理問題疏導,對存有自卑心理、內心困惑、躁動不安的學生,學校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學生心理咨詢,并對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正確的疏導。[2]
3.注重學生學習動機、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首先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就會不畏艱難困苦,刻苦勤奮,不達目標不罷休;其次是引導學生“把學習當成人生的第一大享受”;第三是教育學生掌握學習規(guī)律,講究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4.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理性促進良好學風養(yǎng)成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重視操作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教師要具有“先成人,后成才”的德育觀。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在“做人”、“做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風。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隱性育人效果
校園文化是學校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它可細分為校園的物質文化、組織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課程活動文化等。其中,學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如學校群體構成和個體化的教育目的、教育過程、規(guī)律的認識等認知成分,也有價值取向、教育理想等方面,這一切匯集起來,形成學校特有的文化風格并滲透到每一學校成員的精神和行為方式中去。
6.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wǎng)絡,全面促進學風建設
教育是一個立體行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社會和家庭同樣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的重任。學校教育通過課堂教育、實習實訓教育;社會教育有社會實踐教育、愛國教育基地有愛國教育;企業(yè)的實訓、頂崗教育等等。只有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使良好學風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中職學校學生。
參考文獻
[1]朱永新.走進最理想的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魏書生.好父母好家教[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