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和諧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感化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表現。新時期,和諧思想政治教育隨著“和諧社會”的提出也逐漸成為學者們討論的熱點話題,而對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探討則為和諧思想在社會主義大地上開枝散葉作準備。思想把握方向,教育導致行為,社會的正常運行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作舵手。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思想前沿。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和諧 價值
作者簡介:鄧雨球,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05
和諧思想政治教育對個人、社會及搞好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而認識和把握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則可更深刻地理解和諧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增強實施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心和自覺性。而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以下四點作探討。
一、傳承和諧文化,建立和諧意識
唯物主義表明,人們的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耙庾R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 于任何社會,思想政治教育都代表著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思想、觀點、主張,培育、看守、開發(fā)人們的精神家園。和諧思想政治教育以“和諧”為根本理念、指導思想、追求目標,它倡導個人自身和諧、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們安居樂業(yè),整個社會處于和諧友好的狀態(tài)。和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教育人們積極向上、團結友愛,在社會或群體中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和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在人們心中撒播和諧種子,建立和諧理念意識。
《小戴記》中的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痹谶@種“烏托邦”的理想社會里,沒有階級壓迫,沒有戰(zhàn)爭,沒有陰謀,沒有私欲,人人為社會勞動,呈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社會井然有序,人們安享太平。這就是社會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但在人類既往的歲月中,“和諧”僅是美好的愿望,因為沒有實現和諧的基礎。這里的客觀基礎既包括經濟基礎,也包括政治基礎。在中國封建社會,雖然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但絲毫沒有改變封建制度的社會的本質,依然是一種力量非常懸殊的壓迫與被壓迫關系,人與人的不平等,階級壓迫、剝削是非常突出的。
新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將正確對待人民的內部矛盾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建設,當今社會,形形色色的問題影響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新時期,協(xié)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座大廈打好堅實的基礎。黨的十九大把“社會更加和諧”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中,新形勢下正確處理社會凸顯出來的問題,加強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維護好、實現好社會的公平正義,增強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切實做好維護社會安定有序地發(fā)展,人們安居樂業(yè),為早日實現中國夢凝聚人心。
“和諧”作為一種哲學思想主張在我國古代的主流思想中居主要地位,中國的文化可謂百家爭鳴,但就對中國思想政治影響最大的流派仍是儒家思想。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統(tǒng)治中,儒家始終把維持“禮治”,推崇“德治”,注重“人治”作為其立足之本。其中“德治”主張以思想道德教育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道德教育從心理上暗示人,改變自我,是最具徹底性的教育,也是最根本的,最具積極性的教育方法,取得的效果也最佳。而儒家的“人治”堅信人格魅力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注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提倡賢人治國理政,為后來的“為政在人”的“人治”主義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儒家倡導團結友愛、和諧共處的治國理念,孔子說: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其提倡治國安邦要處理好睦鄰之間的關系,實行平等互利?!昂椭C”是社會發(fā)展的巨大的精神動源。我國正處于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期,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必須以史為鑒,回首傳統(tǒng)文化,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革故鼎新,適應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提升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中國。
西方社會政治領域“和諧社會”思想的產生源自于蘇格拉底時代,“和諧”思想在那時就被映入了人們的眼簾,并進入了社會人文領域。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也認為社會和諧是建立在正義之上的,因此,提出了“正義即和諧”的觀點。而馬克思提倡社會和諧,并把“和諧”社會作為人類共產主義事業(yè)的終極目標。和諧社會是指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狀態(tài),在這種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下人們豐衣足食,地位平等,無壓迫,無依附,人們各得其所,各盡其力。而和諧社會的構建條件要建立起人們的和諧意識,這需要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把和諧理念宣揚出去,讓人們了解和諧,具備和諧觀念,是我們當前和未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體系及各黨政部門的職責所在。
和諧思想政治教育以“和諧”作基本理念,而追求“和諧”目標必須要傳播“和諧”觀念,運用“和諧”的原則和方法,這樣和諧理念才得以傳承,和諧意識才能駐扎在人們心靈深處。
二、化解社會矛盾,維持社會安定
和諧社會是社會發(fā)展的既定目標。新時期,要不斷化解社會矛盾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習近平同志強調:“當前, 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fā)展起來后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當下,我國尚處于社會矛盾尖銳,發(fā)展還不夠完善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所造成的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不平衡,地區(qū)和行業(yè)發(fā)展的不協(xié)調、貧富差距大、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導致人們思想觀念的差異性、多元化出現甚至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公平與效率的沖突等都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體制改革大潮中的具體表現,所以,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視社會矛盾,防止社會矛盾激化,阻礙社會發(fā)展。要將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人人盡力而為、得其所哉而又相處融洽、和諧與共的美好景象。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最大限度激發(fā)社會活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強則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這項工作可以極大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人們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奮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引導人們以積極向善的心態(tài)化解矛盾,達到與他人、社會和諧共處,形成和諧的黨政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社會關系及階層關系,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和諧是矛盾中具有特殊形式的一種存在。和諧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它是對立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表明,它們具有相互補充、互為促進的特點。事物的和諧狀態(tài)是在矛盾雙方都處于協(xié)調的情況下才能推動事物的發(fā)展。矛盾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同時,要分析矛盾的成因,極力化解矛盾,而不能激化矛盾、挑起事端。對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實施和諧思想政治教育:讓人認知社會矛盾的根基,理解矛盾存在的必然性;教會人們秉持和諧思想,態(tài)度冷靜處理矛盾,引導人們遵守和諧的規(guī)范,履行和諧理念。這樣,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才能真正有效減少、化解社會矛盾,推動事物發(fā)展,維持社會安定有序發(fā)展。
三、提高親和力,增強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活動的領域,具有特殊性,其可以培養(yǎng)人的格局、塑造人的靈魂,建造人們的精神家園。但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復雜多變、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灌輸方式是我們認識作為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新時代的到來也標明了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呈現出許多新的態(tài)勢, 他們的思維及其敏捷,情感異常強烈,求效率、求新、求異。據于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內涵,做到以德立身,在教化中具有親和力,使受教育者從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意識。這“既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本質特征” 。
“和諧”理念是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其內容是“和諧”的思想范例,注重各要素在教育過程中的協(xié)調,堅持“和諧”教育原則和運用“和諧”教育手法去實行“和諧”教育評價。因此,和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雅俗共賞的,是極具親和力的,也是具有較強實效性的一個繁雜的教育體系。
過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泛、大、假”;教育內容不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實際;雖然宣稱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但運用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致以學生為主“和諧理念”的宗旨無法體現,教師為主體的現象扼殺了受教育者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釀成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的厭煩,違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為此,我們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讓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具有親和力的、為受教育者青睞的、實效性明顯加強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促進身心和諧,提升品位涵養(yǎng)
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是指人通過接受教育,在學習中對人的德、智、體、美、勞以及人的身心機制等方面獲得全方位、寬領域的具有全面性、協(xié)調性的充分發(fā)展。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從身心兩方面論述了人自身內部的和諧問題,認為身心和諧是體力和腦力都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這樣的人才能卓絕群倫。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說明,人是在社會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具體的人。人的本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變化著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必定會產生社會關系,而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會產生人的社會屬性,并決定人的本質。在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步伐中,人的本質要求人們要正確認識人的身心結構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按照發(fā)展規(guī)律來促進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從新時代把握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的角度出發(fā),人們必須樹立和諧意識,無論是出于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屬意還是對自身的關注,都應該逐步建立起和諧價值觀,具備和諧的思想素養(yǎng),這是必然的社會結果。
人們身心發(fā)展和素質的形成,既取決于教育的內容,也取決于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環(huán)境。和諧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進行和諧思想觀念的教育,也具有和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創(chuàng)設和諧環(huán)境。所以,實施和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提高人的品位涵養(yǎng),使人們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實現自身良好的發(fā)展。
注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孟子·滕文公上//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8頁.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頁.
殷世東,龔寶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旨歸:身心和諧發(fā)展[J].中國教育學刊,2008 (8).第60-63頁.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