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霞 丁原春
摘 要:成果導向教學過程中執(zhí)行的是多元化學生學習評量體系,其設計應遵循動態(tài)性原則,《現(xiàn)代儀器分析技術》這門課程進行了多元化評量體系改進的研究過程:紙質材料進行評量,教師工作量很大,改進評量表格的形式,使多元評量表一目了然;新增設待優(yōu)生的評量內容,并納入多元評量體系中;微助教的應用,需制定配套的評量依據,并融入多元評量體系中。
關鍵詞:現(xiàn)代儀器分析技術;多元化評量體系;改進;研究
2014年黑龍江職業(yè)學院實施成果導向改革,成果導向教學過程執(zhí)行多元化學生學習評量體系,多元化是指根據培養(yǎng)目標、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和要求以及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反映在對學生學習評量體系上的多元化。是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評價的多元系統(tǒng),包括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等全方位、全程性評價體系。
多元評價體系的設計應遵循動態(tài)性的原則,所謂動態(tài)性是指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元評量體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將會不斷解決,多元化評量標準也會隨之有所改進。以下為《現(xiàn)代儀器分析技術》多元化評量標準改進研究的歷程,希望能對同仁有所裨益。
一、 紙質材料進行評量,教師工作量很大,改進評量表格的形式,使多元評量表一目了然
“教師實施學科教學評量可采取措施至少有四為:一為,評量宜顧及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狀況、學生個別差異。二為,評量前研擬評量雙向細目表,評量宜兼顧各個學習主題,避免過于偏重某一主題。三為,評量運用多元化方式,形式多元化乃評量方式宜包括紙筆測驗、檔案評量(如書面報告)、實作評量(如評量表、檢核表)或口語評量(如口頭報告,問答);人員多元化乃評量人員除教師外,宜參酌同儕及學生自己觀點,然成績仍由教師決定,后兩者供參酌;內容多元乃評量內容應兼顧認知、技能及情意,情意向度如學習態(tài)度、出席率;過程多元乃評量過程包括安置、形成、診斷及總結等評量;結果多元乃評量結果包括質與量、能力與努力等向度。四為,評量應有評量規(guī)準,避免流于主觀。”(李坤崇,2006)。從李坤崇教授的觀點來看,多元評量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這樣的操作確實能對每個學生做出客觀的評價。相對來說,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何減輕在成果導向模式中多元評量體系教師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呢?經過一年多的摸索,認為可以改進多元量表格形式,使之一清二楚、盡收眼底。如以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的實作與作業(yè)評量表,改進前有三個表格,閱覽時有零亂感,改進后成為一個表格,非常清楚,減輕了教師的評量負擔。
二、 成果導向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待優(yōu)生,為達到人人成功的目的,在《現(xiàn)代儀器分析技術》課程中,新增設待優(yōu)生的多元評量標準,并納入多元評量體系中
“待優(yōu)生”即在成果導向教學過程中,被預警的學生,即差生,“差生”意即差也,即學生表現(xiàn)差,是對學生一種評價判斷,容易造成一定歧視,給這類學生造成一定壓力,稱其為“待優(yōu)生”,則飽含著教師濃濃的期待,也預示著這類學生只是發(fā)展腳步慢了些,只要努力也即將踏入優(yōu)秀生行列。成果導向的核心理念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學得好”,教師要精心呵護那些在課堂中易被冷落的待優(yōu)生,要會用“顯微鏡”放大他們優(yōu)點。促進其個性發(fā)展,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真正做好學生的鋪路石。待優(yōu)生多元評量檔案:開始時將是否曠課作為個人考核重要指標,占平時成績的40%;將小組成員是否全面參與作為小組考核的重要內容,占平時成績的30%,以促進待優(yōu)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意識;達標測評題要設計成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等不同層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隨著待優(yōu)生的進步制定出要求更高一級的評量體系,最終使待優(yōu)生步入優(yōu)秀學生的行列。評量檔案平時放在小組長手中,可由學生自己填寫,也可由小組長填寫,單元結束后老師可根據學生自己和小組長填寫情況以及教師本人平時掌握的情況綜合填寫單元的成績。要求學生配合老師積極主動地完成此項任務。
三、 新生事物微助教的應用,需制定配套的評量標準,并融入多元評量體系標準中
微助教的使用在成果導向改革中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微助教,學生可以用手機在課堂中簽到、答題和討論。出勤率、課堂研討、平時作業(yè)和小測驗等都可以記錄下來,便于老師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持續(xù)觀察,做出最后發(fā)展性的評價。微助教的使用,既能提高教學質量,又能在多元成效評量中減輕教師負擔。因此教師要對多元評價內容、方式、體系標準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將微助教評量的依據制定并納入多元評量體系中。使多元評量能更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過半年的研究,制定了如下微助教的評量標準,微助教使用評量:占平時成績25%,主要為課堂簽到、討論及答題。成績由微助教系統(tǒng)統(tǒng)計,簽到(30%)課堂不定時的檢查,要求全簽到;討論(30%)要求積極快速并正確;答題(40%),速度快,正確。
總之,多元化評量體系的改進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成長,注重學生學習過程,既兼顧學生的過去,又重視學生的現(xiàn)在,著眼學生的未來!通過這種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教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坤崇.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J].教育研究月刊,2010(199).
作者簡介:
陶玉霞,丁原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龍江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