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因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刑點是14周歲,但是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越來越多,在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年齡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也越來越多,我國《刑法》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以及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規(guī)定對于在現實社會中犯罪的未成年人起不到震懾的作用,所以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從另一方面考慮對于規(guī)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出現需要從很多方面一起入手,不僅需要來自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還需要來自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的道德教育。
關鍵詞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責任年齡 降低
作者簡介:洪宇澄,國際關系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118
我國《刑法》目前的規(guī)定是對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八種罪的時候才會負刑事責任。這樣的規(guī)定雖然說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保護,但是隨著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呈現上升趨勢,越來越多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所以并沒有起到法律該有的震懾作用。長期以來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堅持的是“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而且在訊問未成年人時必須需要監(jiān)護人在場,但是隨之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變化,很多人對于我國關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產生了質疑,很多人提出要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界限的主張以達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發(fā)生。重要的是絕對不能單單用加大刑法的打擊范圍來解決出現的社會問題,還需要分析為什么會發(fā)生此等社會現象。如若要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多發(fā)且越來越呈現低齡趨勢的現象,要法律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管理,不能僅僅依靠刑法加大打擊犯罪的力度。
一、刑事責任年齡
我國對于刑事責任年齡的劃分采用的是“三分法”。我國將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十四周歲、十六周歲、十八周歲三個節(jié)點。刑事責任年齡與刑事責任能力相聯(lián)系,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刑事責任能力人,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對于已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我國刑法規(guī)定對于年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八種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受到刑罰處罰。我國刑法對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劃分體現了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我國近年來社會不斷地發(fā)展進步未成年人相對“早熟”的越來越多,對于刑法所規(guī)定十四周歲作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比起現實生活中應該負擔刑事責任的年齡相對較晚,這也就使得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針對法律的空白,在這個相對的時間差中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降低的重要性
在探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降低的重要性之前要先探討一下劃分刑事責任年齡用年齡來判斷未成年人是否能夠承擔刑事責任的條件是否準確。
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呈現低齡化的趨勢,但是任何一種犯罪現象的出現絕不是單方面原因的影響,均是要從社會生活和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各方面來共同考慮。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大幅度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未成年人各方各面的發(fā)展都呈現出了“早熟”的現象。在接受教育的程度上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也已經開始接受初中教育所以在心智上也有了逐漸成熟的表現。傳媒技術越來越發(fā)達,信息資訊的傳達速度也越來越快,未成年人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原比其他人要快,未成年人的心理年齡遠比實際年齡要成熟,所以不能單單只用年齡來判斷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能夠承擔刑事責任能力唯一標準,但是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也是打擊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分析也是尤為重要。
(一)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頻發(fā)
未成年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接受教育的不斷加深以及對于新鮮事物的掌握程度不斷增強,未成年人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的成熟程度都已經超出了本身,這也就使得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變化發(fā)展正是因為我國刑法對于未成年人的規(guī)定達不到讓其震懾的程度。從未成年人犯罪的顯示特征來看,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呈現出低齡化、團伙化、無懼化的特點。
(二) 針對傳統(tǒng)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改造方式的失靈
我國刑法中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堅持的一貫原則就是“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對于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矯正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是家長或者是監(jiān)護人進行管教,必要的時候由政府進行收容教養(yǎng),我國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矯正大部分時候是由家庭教育或者是社區(qū)矯正。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高發(fā)的原因是大部分走向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將犯罪的未成年人由父母或者是家庭進行矯正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另外對于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進行收容教養(yǎng)這點規(guī)定中對“必要的時候”的時間界限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所以規(guī)定不明確在實施起來也就不容易。勞動教養(yǎng)制度廢除之后由政府進行收容教養(yǎng)也就更難實現,而且由于政府的經費的缺乏也很難實行。
(三)不符合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對受害人家庭不公平
我國《刑法》規(guī)定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受刑事處罰,對于年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只對八種犯罪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而且對于未成年人在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不能處于死刑。我國刑法對于未成年人予以了保護,但是任何一部法律都必須保證糾紛多方的利益,不能因為對一方予以了保護就不去考慮受害另一方的需求。如若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殺人罪,若因為沒有到承擔刑事責任能力的年齡而對其不予處罰,這對于受害人一方不公平也不符合我國刑法規(guī)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長此以往會對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造成負面影響。
三、反對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觀點
當然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在打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會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符合國際的主流思想但是也不能僅僅用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這一種方式,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仍有學者主張不應該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的觀點。
一是,主張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在一定程度上有擺脫責任的嫌疑。之所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發(fā)是因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的結果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給未成年人更好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但是家庭經濟乃至是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沒有使得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未成年人甚至是會受到來自一些不健康的社會習性的影響。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絕對是不同的兩個方面,未成年人涉案與其說是犯罪還不如說是來自家庭教育乃至是關愛的缺失或是社會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的差距而導致的錯誤。所以要解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發(fā)的方法,不僅僅是用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這個單一的辦法,還需要糾正社會不良風氣,給予未成年人健康的社會和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
二是,從關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看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以打擊犯罪案件多發(fā)情況的發(fā)生是不理智的做法。如果一味的將犯罪的未成年人處以徒刑任其在監(jiān)獄中服刑,會讓他的身心健康得不到健康的發(fā)展,在未成年人年滿出獄之后不會很容易的融入社會。
三是,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擴大了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打擊范圍但也不能僅僅是用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來達到震懾犯罪遏制犯罪發(fā)生的作用。我國刑法預防犯罪的發(fā)生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預防另一種是特殊預防。若是一味的讓犯罪的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將其送進監(jiān)獄,在特殊預防方面不一定會做到阻止本人再次犯罪的結果,而在一般預防方面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以及其他未成年人的心性是否成熟是否會受到“殺雞儆猴”所帶來的震懾效果也不得而知。
四是,若修改我國刑法對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經濟發(fā)展尚不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的未成年人不公平。因為我國地域遼闊、東西部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乃至東西部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等方面都是不平衡的,所以若是降低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在這一方面上也是不公平的。
四、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發(fā)生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研究,如何有效的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不斷發(fā)生,不僅要從表面上用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方法擴大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打擊范圍還要從根本上糾正我國未成年人矯正體系的錯誤,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
因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發(fā)生不僅僅是因為心理或者是生理等各方面的成熟,還是因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社會發(fā)展發(fā)面的影響。所以對于如何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發(fā)生不僅要從法律規(guī)制的單方面入手還要結合社會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進行綜合治理。
在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的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可以讓家長或者是監(jiān)護人進行教育,在必要時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所以要矯正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能僅僅是從家庭或者是政府單方面入手,要多方面多維化治理。政府方面應該加強對于收容教養(yǎng)制度的監(jiān)督,不僅要從經濟上支持發(fā)展一些進行收容教養(yǎng)的場所,還要在人力上增加對教養(yǎng)場所的重視,更要加大對政府收容教養(yǎng)的監(jiān)督保證政府在對涉案未成年人進行收容教養(yǎng)時要注重程序和實體雙重方面的公平。在分析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重要性以及不主張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觀點之時,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是誘導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在家庭方面,一方面要對父母或者是監(jiān)護人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保證未成年人能夠在父母或者是監(jiān)護人的正確引領下可以明確是非,能夠認識到觸犯法律的后果。另一方面,對于從家庭角度入手矯正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通過加強社區(qū)矯正來代替。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能僅僅是通過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方法來打擊未成年人犯罪,更是要從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多方面綜合入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矯正不能一味的堅持法律嚴打,還要兼顧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和道德品質上進行引導,努力糾正社會的不良風氣,給予未成年人一個足以健康成長的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我們的共同重視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能夠得到有效的遏制。
參考文獻:
[1]林清紅.未成年人刑事起點不宜降低.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1).
[2]吳家林.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0).
[3]高俊虹.淺議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之降低.法制與經濟.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