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瓛
摘? ? 要: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目標。目前一些高校育人工作面臨思政課泛政治化、教學內容形式單一、學生接受度不高等問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高校育人過程中思政課“單打獨斗”的局面,擴寬思政教育的外延,發(fā)揮所有課程的價值觀引導功能,增強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 立德樹人? ? 課程思政? ? 高校教育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同志的講話明確指明了立德樹人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思政的提出,正是立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精神,立足上海當好“排頭兵”“先行者”,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闖”出的一條新路徑。
一、順勢而變: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2016年,上海市教委圍繞思政課改革提出“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旨在打破思政課程和專業(yè)課程“兩張皮”的現(xiàn)狀,改變以往思政工作“零敲碎打”的碎片化現(xiàn)象,充分挖掘專業(yè)課程的德育內涵,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創(chuàng)新的全方位德育體系,形成360度“熔爐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模式,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一)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等構成了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的外部因素。照本宣科式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業(yè)不再僅僅局限于專業(yè)知識,而是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道德品行。高校的辦學性質決定了高校不僅是“授業(yè)”,還在于“傳道”。有研究認為,“高校德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tǒng),它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促使社會協(xié)調運行方面具有它的功能,高校德育作為大學生個體發(fā)展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在促進人的各方面素質,特別是思想品質發(fā)展方面具有它特殊的功能”[1]。因此,在社會轉型新時期,高校應該適應時代要求,不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看,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圍繞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關系而做出的課程體系改革,不僅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的講話精神,而且對接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31號文)中提出的“實施高校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計劃”。課程思政在上海提出并試點也是基于上海教育的有利條件,早在《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提到“創(chuàng)新德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學習,因此課堂教學對塑造學生價值觀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題急需創(chuàng)新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路徑
知識傳授、技能培訓和價值觀的引導構成了教育的三要素,三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目前高校教育多重知識的傳授,對價值觀的引導則顯得不足,其中主要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德育的乏力和以往思政課教學方法的相對滯后兩個方面。
課堂教學德育的乏力有由社會就業(yè)環(huán)境、教師育人能力欠缺、高校思政環(huán)境薄弱等幾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就業(yè)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方面使得學生普遍認為大學主要是習得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高校就業(yè)率的單一評價標準進一步固化了高校育人的傳統(tǒng)僵化理念。一些專業(yè)課把立德樹人工作當成思政課教師或思政工作者的工作,與己無關,缺乏對學生進行育德教育的意識,造成德育與專業(yè)課程兩張皮,使得傳道與授業(yè)分離。即便是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也存在“泛政治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內容形式單一等問題,學生上課熱情不高。同時,在以往思政課與通識教育、專業(yè)教育之間的關系也未能很好地理順。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具有急迫性。
二、課程思政:開辟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新路徑
德育內涵非常豐富,并且是一個動態(tài)演變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和豐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階級斗爭為核心,到改革開放后“精神文明”的提出,再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德育的內涵與外延都不斷變革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的變革引發(fā)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改變,使得高校育人工作需要適應社會實踐發(fā)展做出變革,包括育人的觀念、方式、內容、原則等。課程思政的提出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要求,創(chuàng)新了高校育人工作路徑,拓展了思政政治教育范圍,使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不斷深入開展。
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原則,歸根結底在于通過這一系列的原則要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赫爾巴特早就指出“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lián)系在一起”[2]。因此,高校的立德樹人工作,只有立足于整個高校課程建設體系,讓所有課程都具備德育的價值訴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實效問題。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此種認知,因為“顯性的正面教育,是中國德育優(yōu)勢與特點,但也是不夠完整的一種現(xiàn)狀”(《大學思政課程不再“孤島化”》)。深化高校育人工作,培養(yǎng)具有時代視野和符合社會需求觀念的大學生,既要把顯性教育進一步強化,又要把隱性教育做足做深。
基于此,上海市在以往思政課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課程思政的建設理念,在讓以往的思政課更加接地氣,更貼近社會實際,更符合當代大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通識課程、專業(yè)課程的育人內涵,從而構建高校一體化的德育體系。
三、“中國系列”課程:課程思政建設的初步探索
以2014年上海大學的“大國方略”課程為開端,上海各大高校根據學校特色開設了“中國系列”課程,如復旦大學的“治國理政”、上海大學的“創(chuàng)新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讀懂中國”、同濟大學的“中國道路”、華東政法大學的“法治中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人文中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智造中國”、上海政法學院的“大國安全”等,這一系列課程構成上海各大高校的“中國系列”公選課。2017年,上海市教委出臺的《關于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深化思政課程改革、推進“中國系列”和綜合素養(yǎng)課程建設,以及挖掘專業(yè)課程的德育內涵等,從而推動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中國系列”課程正是這一次試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打下基礎。
從“中國系列”課程的建設經驗看,“中國系列”課程很好地融合了思政教學、社會現(xiàn)實、學校特色及學生關切。與傳統(tǒng)思政課一板一眼的理論說教不同,“中國系列”的課程內容生動活潑,從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特點出發(fā),直面大學生的社會關切和理論關切,增強了思政課的親和力,讓思政課更加接地氣,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經典理論解釋社會現(xiàn)實,迎合當代大學生群體的需求,提高思政課堂的抬頭率和點頭率。毛澤東同志曾指出:“離開中國特色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馬克思主義?!蓖瑯樱咝5乃枷胝谓逃ぷ?,離開學生的現(xiàn)實關切談,最終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既難以吸引學生,又難以解決學生的問題。因此,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中國故事,把理論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以悟道取代灌輸[3],這是“中國系列”課程的成功秘訣。
目前,滬上高校“中國系列”課程的上課老師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更來自各個院系,專業(yè)的名師大咖。如上海大學的“大國方略”課程是由思政課教師及文、史、哲、經、管理、社會、法學、思政、國際關系等多學科的十多位知名教授聯(lián)袂開設;華東師范大學的“中國智慧”課程的上課教師分別來自包括哲學、藝術、音樂、民俗、經管、歷史、國關等11個院系和科研機構等。多個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上好同一節(jié)課,打破了思政教師“獨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使得思政教育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打通了思政教育與其他專業(yè)的壁壘,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與協(xié)同合作,從而使得所有課都上出了“思政味”,所有老師都挑起了“思政擔”[4]。
為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思政建設推向深入,上海按照“統(tǒng)籌布局、分步實施、滾動發(fā)展”的思路,出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全面推廣“課程思政”建設。目前,上海已啟動整體試點校12所、重點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實現(xiàn)全市高校全覆蓋。每校給予持續(xù)穩(wěn)定的經費支持,促使“課程思政”理念、育人根本任務在所有高校落地生根,從而以“課程思政”為載體,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路徑。
當然,推動“課程思政”改革,不是簡單增開幾門課程,也不是增設幾項活動,而是把價值觀培育和塑造,通過“基因式”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落實在課堂教學主渠道。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讓思政教育從“專人”轉向“人人”,打破思政課教師“單兵作戰(zhàn)”、大學思政課“孤島化”窘境,讓每門課程都育人、每位教師都承擔育人責任。這是對全員、全課程大思政教育體系的探索,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范本。
四、構建以課程思政為中心的立德樹人工作體系
高校的職責是育人,但育人不僅包括專業(yè)知識的傳授更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因此,“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是一項戰(zhàn)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5]。在“中國系列”課程基礎上,要進一步從制度建設、教學體系改進、發(fā)揮課堂教學優(yōu)勢等幾個方面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進一步落實落細立德樹人工作。
(一)形成立德樹人工作的合力是前提
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當前主要問題是主渠道超載,微循環(huán)閑置,破解之道是激活微循環(huán),舒緩主渠道”[6]。即高校做好立德樹人工作需要各部門相互配合,才能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力量的優(yōu)化整合,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教育合力的作用。
首先,要有重視育德工作的思想共識。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部分高校急于把學生推向市場,過于注重專業(yè)教育和市場導向,弱化了高校育人中的立德因子,立德環(huán)境和氛圍薄弱,沒有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日常工作推進。高校做好育人工作要把學生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對德育的重要性達成共識。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推進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忽視“德”的方面。一些高校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認知存在偏差,學生就業(yè)、實習,教師的科研,是顯性的,思想上的教育沒有明確的量化指標,對高校工作沒有明顯的“約束力”。對此,一般高校偏重學生就業(yè),把提升學生就業(yè)率作為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的重點從“育人”變成“就業(yè)”,逐漸偏離“立德樹人”的大學辦學理念?!皼]有德育意識,授業(yè)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個教書匠,手藝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因此,做好高校立德樹人工作首先要有重視育德的意識。
其次,堅持黨委領導下各部門相互協(xié)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不僅包括思政課教師,還應包括專業(yè)課教師,雖然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崗位職責,但是育人目標是一致的。因此高校要建立課程思政為中心的立德樹人工作體系,需要整合各種德育資源,通過合作、資源共享、互通交流等方式形成德育的合力。以學校黨委和相關機構為主導,以思政課程(“4+1”)為主陣地和主渠道,在學生德育工作中負責戰(zhàn)略領導、組織、協(xié)調,其他機構和課程圍繞思政立德樹人大方向并結合實際情況、各自專業(yè)特點發(fā)揮各自功能,實現(xiàn)立德樹人工作體系的動態(tài)協(xié)調。
(二)相應的工作機制是保障
課程思政建設要長久發(fā)展,需要各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和機制。首先要在宏觀上加強頂層設計,打破高校德育的條塊阻隔,制定完整系統(tǒng)的制度,形成體制機制。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明確立德樹人工作的地位,出臺一系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方案,為課程思政指出大方向。圍繞黨和國家關于立德樹人的相關工作要求,不斷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建設方案,才能真正形成工作的長效機制。
高校要不斷改進教學體系。課程思政本質上是一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旨在通過發(fā)揮所有課程的德育價值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通過解決思想困惑解決學生的現(xiàn)實認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學體系的改革要服從和服務于這一目的,一方面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學的目標,將專業(yè)傳授與價值觀的傳遞相融合。
(三)用好課堂教學是根本
目前高校課程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以往的思政課,一類是綜合素養(yǎng)課(包括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還有一類是專業(yè)課程(包括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和自然科學課程)。首先思政理論課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通過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對癥下藥,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教育是雙向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作用,從學生社會需要需求出發(f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讓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其他課堂教學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發(fā)揮德育的互補作用。專業(yè)課教師與學生接觸最多,影響也最大,因此高校德育的發(fā)揮首先需要從基礎教學方面推進,強化教師的育德自覺意識和德育的責任感,發(fā)揮課堂育德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知識、態(tài)度、觀念、行為等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既要發(fā)揮傳統(tǒng)思政課的作用,又要借助其他專業(yè)課的多樣性、滲透性、隱蔽性等特點,寓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中,把抽象的道理在特定的專業(yè)領域里具象化,真正將立德樹人工作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高校所有教師都負有立德樹人工作的重任,高校教師對此要提高認識,深入挖掘學科本身蘊含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內涵,因勢利導地開展思政教育,實現(xiàn)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引導的有機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魯潔.超越與創(chuàng)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赫爾巴特.赫爾巴特文集(教育學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6.
[3]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效“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N].上海教育,2017-01-20.
[4]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6-12-2.
[5]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政工作[N].人民日報,2015-1-20.
[6]劉建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于微循環(huán)[J].思想理論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