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萍
非連續(xù)性文本以其直觀、簡明、概括性強、易于比較等特點,在現代社會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在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中提出:“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钡聦嵣?,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指導現狀堪憂。對此,筆者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嘗試,旨在提高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指導的有效性。
一、尋覓豐富的閱讀材料
現今教材尚未形成系列的非連續(xù)性文本,所以文本開發(fā)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開發(fā)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我們要做個有心人,審視教材,整合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非連續(xù)性文本。
1. 挖掘教材資源。
審視現行教材,不難發(fā)現其雖以連續(xù)性文本為主,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材料也有零星分布。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五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中,有與信息相關的、包含圖表等在內的多形式文本集群;五年級下冊中有內含圖表的綜合性文本;六年級各冊則散見以某一指向為目標的多種形態(tài)閱讀材料。
除此之外,對于人教版教材導學系統(tǒng)中的“閱讀鏈接”“資料袋”,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去捕捉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信息;教師還可以啟發(fā)學生去挖掘每一篇課文插圖中隱含的重要信息,或者對已有插圖進行再加工;教學寫景類、說明類文本時,可以通過畫游覽導圖、填寫清單、列表格等形式重組,考查學生對課文中有價值信息的提取能力……
2. 勾連生活資源。
在生活中,非連續(xù)性文本比比皆是。藥品或食品的說明書、超市的樓層索引、電視里的商品廣告、車站的站點信息、微信朋友圈等,無一不是非連續(xù)性文本。這些都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好內容。而且,一旦把這些內容納入語文課堂,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會立竿見影。
如秋游前,可以通過寫“秋游方案”,引導學生去尋找地圖、公交路線圖、公園游覽示意圖等,進而制訂出合理的秋游計劃;等秋游回來,又可以讓學生把拍攝的照片配上簡短的文字上傳朋友圈,輕而易舉就“原創(chuàng)”了非連續(xù)性文本……這樣的內容又時尚又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實效性也毋庸置疑。
3. 整合學科資源。
雖然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要求自《課程標準》第三學段方提出,但學生早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與其多有接觸。如數學、科學、品德與社會等教材中的文本,大多以圖、文、表格相結合的方式呈現,我們可以整合各科資源,使之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的內容時,要進行本班學生近視情況的調查及其成因分析。學生撰寫研究報告過程中,發(fā)現有些內容很難用語言表述清楚,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教材中的統(tǒng)計知識,通過畫扇形圖或柱形圖來呈現,再引導學生從圖表與文字中共同提取信息,結論也更清晰了。
二、確定恰當的閱讀目標
與連續(xù)性文本教學一樣,在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時,把握年段特點極為重要。筆者將《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與第四學段對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的目標進行了比較,發(fā)現小學階段的教學更多限定在信息提取與整合層面,其能力要求是在類別比較、圖文結合理解等比較淺顯的認知層面。
筆者此前聽一位教師給五年級的學生上了一堂“特別的‘說明書”的閱讀指導課。這堂課上,呈現的文本主要是各類藥品說明書。她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①看懂“藥品說明書”;②模仿寫“關于‘我的說明書”;③在練習中逐漸形成閱讀、寫作要面向生活,服務生活的務實讀寫意識。
教學目標中的第1條指向基本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傾向于應用、查找、參照、簡單對比等;第3條目標能較好地讓學生感受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但第2條在筆者看來不是特別合適。該堂課的實際教學效果也印證了筆者的判斷——學生在模仿寫作時意興闌珊。如果教師能將第2條目標定位于“學習‘抓關鍵詞、圖文對照、比較分析等捕捉有價值信息的方法”,便能更好地體現學段特點。
三、引導掌握適宜的閱讀方法
教學非連續(xù)性文本時,應該遵循其獨特的表達規(guī)律,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其特點與規(guī)律,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1. 圖文對照,捕捉信息。
研究歷年PISA命題,可以明確其重點考查的是學生提取信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首要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通過圖文對照,提取、讀懂文本所要表達的信息。
2. 學會梳理,整合信息。
在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時,學生會發(fā)現材料一般不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寫出來,往往留有空白,讓讀者去推斷、想象和聯(lián)想。教學時,可以在學生學會抓關鍵詞、提取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信息,進行整合,進行簡單的推論,對其作出正確的判斷,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 對比閱讀,嘗試歸納。
非連續(xù)性文本往往是多個獨立文本的組合,有時甚至還要學生在閱讀時自發(fā)去尋找相似的內容來閱讀。于是,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比較,找到其中的聯(lián)系,正確運用信息進行分析。
四、創(chuàng)造生動的閱讀實踐
有了豐富的非連續(xù)性文本材料,習得了一定的閱讀技巧,教師就應該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實踐機會,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
1. 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驅動。
非連續(xù)性文本概括性強,但缺乏故事性。面對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小學生,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就成了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如五年級上冊的《學會看病》,是畢淑敏的一篇散文,是典型的連續(xù)性文本。學完之后,筆者又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了一次“學會看病”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實踐:“我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今天感冒了,有點發(fā)燒,可是媽媽讓我一個人出門來醫(yī)院看病。醫(yī)院里人山人海,醫(yī)院又那么大,我該怎么做呢?”在任務驅動下,學生通過觀看醫(yī)院平面示意圖、引導牌、樓層分布示意圖等,判斷、分析、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最終完成了就診流程圖。
而這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體驗,又對課文的教學不無裨益:課文中母親的心理活動非常精彩,再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學生對“我”的心理體驗也感同身受。此時,再進行“我”的心理活動描寫練習,便是水到渠成了。
2. 聯(lián)系生活,自主探究。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實踐告訴我們:生活處處有語文。因此,筆者嘗試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讓他們在隨處可得的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
(1)讀包裝,吃零食。孩子都喜歡吃零食,但很少會去主動關注食品包裝。其實,食品包裝上的配料表、保質期等都會告訴我們很多信息。于是,筆者讓學生挑選一種自己最喜歡的零食的外包裝進行觀察,并整理獲得的信息。之后,不少學生就發(fā)現他們平素最喜歡的飲料、蜜餞,添加劑特別多;乳飲料和牛奶營養(yǎng)價值也是完全不同。慢慢地,學生開始主動去閱讀零食包裝上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吃也要吃個明明白白,更要吃得健健康康”。
(2)看圖紙,玩玩具。有段時間,筆者班上不少學生都迷上了新版“悠悠球”。筆者請玩得最好的威威介紹經驗,他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的很多技巧都是圖紙上介紹的呀!”筆者于是因勢利導:“看來,認真研究圖紙,會讓我們玩得更好更開心!”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養(yǎng)成了先看圖紙再玩玩具的習慣,他們也發(fā)現:示意圖可以讓我們玩得更盡興,更有創(chuàng)意。
(3)巧用網絡。在互聯(lián)網時代,妙用網絡技術,能開拓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實踐的一片新天地。如百度地圖的搜索引擎無比強大,豐富的內容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地圖,認讀地圖和路線,根據不同要求,選擇公交或者自行車出行方案;又或者通過網頁和圖庫搜索,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慢慢會發(fā)現,非連續(xù)性文本容量大、效率高、趣味性強,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想不愛上它也難??!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浙江宏達南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