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華
【摘 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被寫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而怎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立德樹人則是重中之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發(fā)揮“思政課程”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關鍵抓手。所以,廣大思想政治教師必須面對現(xiàn)實,分析研究,改革創(chuàng)新,務求實效。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政課程;創(chuàng)新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是做人之本,德是做人之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薄暗隆敝匾?,就在于它決定了“才”的使用。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培育于民族、國家、社會、人民有益之人。各級學校要從時代擔當、歷史使命、時代呼喚的高度,深刻認識和牢固把握立德樹人內涵,把德育作為學校育人的“第一要務”和“主要抓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充分發(fā)揮思政課作為德育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一、思政課程面臨的困難和遇到的瓶頸
關于“課程”一詞,許多教育家給出不同的說法,如夸美紐斯將教材等同課程,杜威認為課程即活動,泰勒則提出課程即經(jīng)驗等等。我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就有“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描述,泛指功課及進程。在我國當代,課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課程主要指教學內容即教材,如:《辭?!穼⒄n程定義為“教學科目”,《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學校教學的科目和進程”;廣義課程則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學校為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包括各門學科及其相關的教育活動。根據(jù)上述“課程”定義可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及相關教育活動的總稱,是學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思政課程目前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教育對象上的問題?,F(xiàn)在在校的高中、大學生主要是98年以后出生的,00后也已經(jīng)進入大學校園,我們面對的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生子女群體、“留守少年”群體和網(wǎng)民群體。獨生子女的嬌慣自私,留守孩子的敏感自閉,最嚴重的就是網(wǎng)絡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用了三個“無”來加以概括,即現(xiàn)在的大學生幾乎是無人不網(wǎng)、無日不網(wǎng)、無處不網(wǎng);二是教師隊伍建設上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人生大課,關鍵在教師。全國現(xiàn)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近8萬人,僅從數(shù)量上就遠遠不夠,再加上文理分科、偏文重理、高考成績等因素,思政課在中學一直被視為“副科”,思政老師難與語數(shù)外老師相提并論。而高職院校以專業(yè)技能和實訓操作為主,思政課地位邊緣,形勢尷尬。思政教師的社會認可度不高,積極性不強;三是“藍本”,也就是教材上的難題。教材是教學的總依據(jù),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要求,講清楚基本原理和重點難點問題,幫助學生在掌握系統(tǒng)知識的基礎上實現(xiàn)價值觀的塑造。高中《經(jīng)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學與生活》和《時事政治》等,幾乎高度統(tǒng)一,一成不變,而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一般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代史綱要》,自編教材、校本教材較少,所以經(jīng)常聽到不少學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理論性比較強,可讀性和吸引力不夠,晦澀教條,枯燥乏味;也有思政課就是睡覺課、修整課的說法。任課教師也常常埋怨教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不管在哪個教學段,從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整體發(fā)展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還是一個“短板”。
二、思政課程改革的創(chuàng)新思路和路徑探索
1.視學生為親子,做仁愛之師
受各種社會風氣影響和主客觀因素制約,出現(xiàn)一些學生的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選擇偏差、思想偏執(zhí)、行為不佳、言語過激等問題,究其深層原因,我認為還是在于學校德育格局不夠大、資源不夠多、力量不夠強。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難題,首先就是要愛學生,愛就是包容,就像對待自己的“千金”或者“公子”一樣的對待學生,進而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的所想所需,把握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前提保證。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關注學生學習、生活、發(fā)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為導向,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以悲憫情懷,做仁愛之師。
2.視事業(yè)為生命,做道德之師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绷暯娇倳浱岢隽恕凹訌妿煹聨燂L建設”的四個“相統(tǒng)一”的要求,其內容是:“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奔訌妼W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按照“四有”好老師標準和1:350的比例,配齊建強隊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明道”和“信道”,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真講馬克思主義理論上有更為明確的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思想魅力、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
3.視教材為藍本,做創(chuàng)新之師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學科體系建設上不去,教材體系就上不去;反過來,教材體系上不去,學科體系就沒有后勁?!彼颊n也不例外。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增強責任感、使命感,要投入情感和精力,認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內容體系,明晰不同教材的內容體系和內在聯(lián)系,洞察教材的關鍵點和疑難點,將“教材”轉化為符合學生接受特點的專題式“學材”。在講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教師應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既突出重點,又凝練特色。不能只講生硬理論和書面語言,要讓馬克思主義理論說中國話、說民族話、說地方話、說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接地氣、有情意,真正將教材體系轉化成教學體系。應該重視校本教材建設,嘗試把心理健康、職業(yè)規(guī)劃、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實踐等教學科目及其教育活動也納入其中。此外,教法上要創(chuàng)新,靈活使用翻轉課堂、學生道德講堂、演講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檔案式教學、現(xiàn)場教學、專題教學、云班課、微課、慕課等形式,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活起來、好聽起來、入心入腦,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人生大課,讓立德樹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绷⒌聵淙?,千秋大計,思政首當其沖,責無旁貸,我們應該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鼓足干勁,與時俱進,努力推動形成學校有氛圍、專業(yè)有特色、課程有品牌、講授有風格、成果有固化、教師有榜樣、學生有標兵的思政教育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門戶網(wǎng)站: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
[2]鄧樂.構建實踐性教學模式 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3]靳蓬.高職院校思政課面臨的困境與教師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4(27)
[4]馬桂琴.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策略探究[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04)
[5]華梅.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及對策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5)
(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項目編號:201812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