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婧
【摘 要】做好教材的深度研究和解讀,能夠較好地把握編者的意圖,體現課標的要求,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從而有效促進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256-01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依據,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憑借,是教學過程的支架,也是“課程標準”目標的具體體現。
一、通讀教材,理清脈絡
1.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所屬的知識體系,在整個小學的教材中是如何編排的。
解讀小學數學教材有著固定的模式,一是必須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和學習水平為前提;二是以小學數學本身的邏輯思維為基礎;三是將前提和基礎連結為一個前后聯系、上下貫通的知識體系。
小學階段一般分為兩個跨度較大的時段,大多數數學教師通常只重視本冊或者是本學段的數學教材,而很少關注其他學段的數學教材。時間一長就會造成對教材解讀的不完善,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只是片面、不完整的。例如:“分數”的教學,在三年級上冊編排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只出現單位“1”只有一個物體組成的內容;分數的簡單計算,分母是10以內的同分母分數加減;分數的簡單應用。五年級下冊則安排了: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其中出現單位“1”有若干個物體組成的內容;還出現了分數的定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在六年級上冊安排了: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從時間跨度上看,對于分數的認識需要跨越兩個學段,即從第一學段的具體到第二學段抽象的整體認識,其本質是整體和部分之間的聯合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關系認識”的思維模式,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序”和教材本身的“序”,不斷梳理教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系統(tǒng)掌握教材的教學體系。
2.一節(jié)課的教材在所屬單元的地位。
教師使用教材的智慧體現在教師深度解讀教材上,教師在備課時不僅備本節(jié)課,要通讀整個單元的教材,知道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目標。例如:四年級“位置”單元的教學,先要在學生熟悉的座位情境中了解“數對”的作用:明確數對的含義;什么是列、什么是行;以及怎么數出列和行;數對的讀法。接著從生活情境中提升到比較抽象的圖表:鞏固用數時表示物體的方法。教材的設計不僅前后知識點相互聯系,而且知識之間的聯系也非常密切,前后知識間交替螺旋上升,因此教師在教材解讀過程中要做到“瞻前顧后”,處理某個知識點時,不僅要解讀這節(jié)課知識,而且要放眼于本節(jié)課在本單元中地位。
二、精讀教材,挖掘深度
1.讀主題圖和例題。
圖文并茂的教材能帶給學生更多探索的空間。在解讀教材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教材賦予知識的生活化,還要精讀教材,深入推敲編者意圖,從關注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進行教學的設計,從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地學習。
(1)解壓縮,釋放信息。
教師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資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一份壓縮文件。教材中一幅簡單的主題圖,一個簡明的數學問題,一句簡短的對話等,背后都可能蘊涵著豐富的教學信息。例如:“公倍數”,教材在例題中用了列舉的方法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為什么教材會采用這種看似比較“笨”的方法呢?《課標》規(guī)定:“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所以,在小學階段,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所涉及到的數都比較小,列舉法來源于倍數的意義,容易理解和運用。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在學習內容、目標要求方面既遵循了《課程標準》有關的規(guī)定又作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為后續(xù)學習作準備;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也有幾種策略,基本的策略是分別寫出兩個數的倍數,再找公倍數或是最小公倍數;變化的策略是寫出其中一個數的倍數,再從中找出另一個數的倍數,其中是先寫出其中較大數的倍數比較方便。
(2)細分層,梳理思路。
小學數學的每一節(jié)教材都可以分出不同的層次。這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百尺高臺,起于壘土”,土要一層層的壘,學習過程也應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往上發(fā)展。例如:“一年級1~5的認識”,建立符號模型,用數字刻畫可以建立一一對應關系的有限集合中的元素個數;接著建立圖像模型,用小棒表示相應集合中對應元素,引導學生從物體數量的角度觀察事物。領會教材所體現的目標,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教材中素材的選取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才能更好達到教學目的。
2.解讀習題。
習題是數學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解答習題是學習課本正文的延續(xù),學數學,歷來有“做數學”之說。對習題的解讀,教師可以親自解題,通過解題的思考與演算,獲得切身體驗,了解習題的難易程度和前后聯系,了解練習的重點,做到心中有數,這是十分必要的。分析習題的目的性、層次性;分析習題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拓展空間;分析習題的特點與學生的解題特點。恰當的練習,對于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同時,習題的解答的過程也是數學學習的反思過程,可以起到糾正錯誤理解,深化正確認識的作用,只有深度解讀教材才能更好促進教學。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資源,而教師是課程教學的設計者。教師應該不斷地探索教學體系,掌握知識結構,從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利用教材開展有效教學。新教材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的空間,教師應在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將課程與教學整合,成為課程創(chuàng)生、課堂創(chuàng)造的主角,為學生創(chuàng)設親歷探究過程的、富有個性的和主動發(fā)展的學習平臺,使我們的課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無限。
參考文獻
[1]孫國春.小學數學教材解讀集體偏差現象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6(3):78-83.
[2]沈怡怡.新課程理念下關于小學數學教材的解讀[J].教育科研論壇,2010(11):7-8.
[3]吳正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