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潘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271-01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塊瑰寶,它不論是在中國文學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它,是一面旗幟,一個標志。它化作一股正氣、罡氣,夾雜著柔情與婉約,壯志與胸懷,甚至是愜意與田園,成為了中國人的精神財富。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從這些珍貴的文化中,挖掘并繼承古人留下的風骨、傲骨、柔情、細膩。
近幾年,國家教育部要求把中小學作為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陣地,在全國大力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希冀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精英。為此,部編版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編排了大量的古典詩詞。誦讀、鑒賞勢在必行。以描摹畫面促讀詩詞更是一條捷徑。
那么,如何描摹畫面呢?
一、“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征。詩的描寫的常見角度有:形、聲、色、態(tài)、味?!靶巍薄ⅰ吧笔且曈X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tài)”分為動態(tài)和靜態(tài);“味”是觸覺角度。因此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意象的組合;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tài)與靜態(tài);四是聽視嗅味覺。例如下面的這首詩: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里意象由“黃鸝”、“白鷺”、“青天”、“窗”“西嶺”、“雪”、“船”等組合,寫出了早春生機勃勃的景象。上聯(lián)“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詩里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一、二句寫動景,三、四句寫靜景。這樣,各種色彩和景物的遠近構成畫面。詩中的兩個黃鸝鳥是在樹杈間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樹枝上的,因為后面一個“鳴翠柳”的“鳴”字便表示了小鳥相互和鳴,在樹枝間歡叫的追逐的狀態(tài)。一只小鳥在下,另一只小鳥在上,在飄動的柳絲上嬉戲。“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一只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只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恒,“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色彩的豐富鮮明,境界的闊大,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lián)想。
二、“詩中描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寫詩中呈現(xiàn)的畫面
近年來,中考和高考古詩鑒賞題中都有描寫畫面的考題,我認為畫面描寫的步驟是:(1)找全意象;(2)添加修飾成分;(3)充分聯(lián)想、想象;(4)準確流暢表述。例如下面的這首詩: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詩中的意象有:“寒山”、“白云”、“楓葉”、“石徑”、“人家”、“楓林”。這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斑h”寫出了山路的綿長和山之深,“斜”與“上”呼應,寫出了高而陡的山勢。順著這條山路極目而望,在白云飄浮繚繞之處,幾椽房屋若隱若現(xiàn),不禁讓人頓生親切之感。但是這前兩句其實只是陪襯,后二句之楓林紅葉方為此詩描寫之重點。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而停車凝望、陶然忘歸的杜牧也成為畫面的一部分。我們仿佛看到詩人佇立山前,一片紅色楓林熱烈蓬勃地展現(xiàn)在眼前,一股英爽俊拔之氣溢于筆端,詩人杜牧真是見地獨到啊。
三、“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
一首詩呈現(xiàn)的色彩色調,暗含了作者的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其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其情感則是低沉傷感愁苦的。例如下面的兩首詩: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tǒng)悲秋題材。后兩句描寫白鶴沖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云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fā)進取形象的寫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xiàn)。
余干旅舍 劉長卿
搖落暮天迥, 青楓霜葉稀。 孤城向水閉, 獨鳥背人飛。
渡口月初上, 鄰家漁未歸。 鄉(xiāng)心正欲絕, 何處搗寒衣?
這首詩開頭寫詩人獨自在旅舍門外佇立凝望,草木搖落,整個世界顯得清曠疏朗。淡淡的暮色,鋪展得那樣悠遠,一直漫到了天的盡頭。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楓,也早過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連霜葉都變得稀稀落落,幾近凋盡。這一番西風落葉秋景,既暗示了時光節(jié)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詩人情懷的凄清冷寂,隱隱透露出一種郁郁的離情鄉(xiāng)思。
在這兩首詩中,“排云白鶴”與“西風落葉”形象,二者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fā)向上的,后者是凄清冷落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描畫品味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其審美理解力和審美想象力也始終貫穿在審美鑒賞中。作為教師,我們要幫助學生將詩情畫意融于自己的頭腦中,在頭腦中形成美妙的構思,在學習過程中能感覺到美的意境,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