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飛
【摘 要】生物是一門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學科,生物學科的許多發(fā)現(xiàn)都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因此,借助實驗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農村地區(qū)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對“做中學”這一教學模式的重視程度,根據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做學活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強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分析實驗結果等其他科學探究的能力。
【關鍵詞】農村區(qū)域;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做中學;策略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將“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中,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讓學生體會到這一學習過程的樂趣,從而有效刺激學生生物學習的熱情,以更加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實驗探究的學習中去。農村區(qū)域雖然經濟方面較城鎮(zhèn)區(qū)域落后一些,但是其生物資源卻比城鎮(zhèn)地區(qū)豐富許多,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能夠接觸到更多生物課本上的生物,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挖掘農村區(qū)域的教學資源,有效開展初中生物“做中學”。
一、“做中學”的核心理念
“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學理念。在“做中學”這一教學理念中,課堂教學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做”的過程,是學生積累經驗的過程,學生有了經驗就是學到了知識。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也能夠學到知識,不過這種知識沒有經過學生的實踐和消化,僅僅停留在記住的層面,沒有真正內化成自身能力的一部分?!白鲋袑W”教學理念主張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興趣點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其中實踐和學習。學生的動手操作不是盲目的,而是要以掌握和熟練運用知識為目的,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實踐探究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好實踐活動的流程和目標,在學生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監(jiān)督,充分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投入到“做中學”的學習中去,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做中學”的教學目的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開展“做中學”能夠很好地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學習,加強對教師所講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例如在學習“質壁分離”這部分知識時,盡管教師耐心地講解,學生還是不能夠清楚地理解這一過程。這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給學生留出一些時間自主進行質壁分離的實驗操作,仔細觀察并記錄實驗中所看到的現(xiàn)象,加強學生對質壁分離這一概念的切身體會。在此過程中,“做中學”的教學理念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生物課堂中,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則主要起到引導、監(jiān)督和輔助的作用。除此之外,當前在中考生物中,對實驗探究的考察已經成為了考試熱點,中考不再單一地考察概念,而是要考察學生對得出概念的實驗過程的理解程度。因此,“做中學”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通過實驗來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實驗探究能力,為中考做好準備。
三、初中生物“做中學”的實施策略
1.課前動手,提高學習熱情
在初中生物教學時,如果學生一上來就進行課本知識的學習,有時候可能缺少主觀感受,不易于學生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動手任務,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之后課堂教學中的知識。例如,在學習“微生物”這部分知識時,由于微生物在生活中很難直觀地觀察到,因此,如果直接開展課堂教學,可能無法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觀察曲霉和青霉的實驗,讓學生在課前動手操作。準備一小瓣饅頭,在饅頭上澆一些水,放在自家窗臺上來培養(yǎng)霉菌,不用很久學生就能夠在饅頭上觀察到黑色、褐色或者黃色的曲霉,這樣的過程巧妙地“放大”了微生物,使學生對微生物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如果學生想要觀察青霉,可以利用一些小水果,例如橘子等,幾天后,學生就能夠觀察到青綠色的霉菌,這就是青霉菌的化身了。在初中生物的學習中,這樣的課前動手操作能夠幫助學生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同時這些實驗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所需道具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東西,即便是在農村地區(qū)也很好找到。這樣的課前動手實驗能夠很好地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更好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課上動手,加強學習效果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配合一些知識點的學習,教師要適當地為學生安排動手操作的實驗,讓學生在親身操作中加強理論學習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促進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有充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每次在進行動手操作之前,教師最好為每位學生下發(fā)一份實驗報告,讓學生先將實驗過程整理在上面,從而確保自己有條不紊地進行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詳細記錄,并在實驗完成后對獲得的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將實驗結果與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聯(lián)系,從而得到實驗結論。為了避免學生在動手操作時流于形式、不認真完成,教師要對實驗報告進行驗收并結合活動中的表現(xiàn)為學生的實驗報告打分,計入到平時成績中,進而加強學生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由于臨時裝片制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觀察細胞情況的質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兩兩一組進行臨時裝片的制作。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教師再組織學生對剛才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改進,最后引導學生做出較好的裝片,進而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洋蔥表皮細胞中的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和液泡。
3.課后動手,鞏固所學知識
在農村區(qū)域的教學中,課上的教學資源是有限而且非常寶貴的,想要學生在中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績,光靠課上教學的時間是不夠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外為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探究活動,從而達到一個課上學習的延伸,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夠對自身的生物探究能力進行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fā)所需要的條件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己設計并完成“黃豆發(fā)芽所需條件”的探究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學生要設計出實驗的基本步驟,并學會運用控制變量法來找到黃豆種子萌發(fā)所必需的條件。例如,一名學生設置了一個實驗組和四個對照組。在第一個瓶子中放入了20粒黃 豆種子、適量水,瓶蓋上扎出透氣孔,放置在窗臺上;在第二瓶子中放入了20粒黃豆種子,不放水,扎上出氣孔,放置在窗臺上;在第三個瓶子中放入20粒黃豆種子、適量水,扎上出氣孔,放置在冰箱的冷凍室中;在第四個瓶子中放入20粒黃豆種子、適量水,扎上出氣孔,放置在不透光的暗處;在第五個瓶子中放入20粒煮熟的黃豆種子,其他條件同實驗組。經過五六天的時間,學生觀察這五個瓶子中黃豆種子的萌發(fā)情況就會得出結論:種子萌發(fā)需要具有生命力的胚胎、適宜的水分、溫度以及氧氣,光不是種子萌發(fā)所必需的條件。
總而言之,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以靈敏的嗅覺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生物實驗素材,為學生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做中學”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有更多實踐探究的機會,幫助學生加強對課上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借助實踐探究的動手操作活動來吸引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中考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