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平
【內容摘要】經典作品大多系彼時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產品,其精神價值如同深海涵養(yǎng)的珍珠,是其他作品無可替代的。文字里見人生,意境中藏乾坤。經典作品以江水不息的磅礴的生命力構筑了一個永恒的不會褪色的美好世界。但是,當今時代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道德觀念的急劇改變,導致許多人過多追求物質而忽略了精神層次的高度,加上資訊的泛濫、媒體的誘惑和網(wǎng)絡的快捷等因素,使經典閱讀的空間越來越窄,將經典閱讀的層面不斷膚淺化、貧瘠化,將經典作品這樣一個美好的世界淡化出世人的精神層面。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能夠讓學生愛上經典作品的閱讀是奇跡,能夠讓學生沉迷經典作品的閱讀稱得上是神話。而作為語文老師,運用策略讓學生有這樣的“奇跡”與“神話”是責無旁貸的。筆者擬從教師如何有效“導”、學生如何有效“讀”兩個方面來探討“經典作品導讀”在語文探究課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經典作品導讀 活參性閱讀 整本書閱讀 群文閱讀
意大利作者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要讀經典》中說:“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fā)現(xiàn)的航行。經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噪音。那些作者超越眾人,他們的聲音值得你去傾聽,它會給人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會從生命的深沉增加生命。”《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閱讀教學應該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p>
經典作品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是歷史長河中一代又一代人用智慧累積而成的巍巍高山,它壁立千仞,對于人類構建高雅的精神、塑造美好的人格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增加生命的廣度與寬度方面起著獨一無二的作用,是一般閱讀作品無法替代的,也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載體。只要教師導引得當,由課內經典作品閱讀遷移到課外經典作品這個廣袤無垠的世界,定能夠把青少年帶領進這片神奇的天地,體會到閱讀的濃郁興趣,從而獲得美的熏陶及精神的滿足。引導學生學會“活參性閱讀、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等富有挑戰(zhàn)性的閱讀,必然會提高他們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提高他們對語言文字的審美鑒賞能力,讓他們對自己的生命、對他人的生存、對社會的奉獻等認識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達到形成與發(fā)展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之目標。
一、教師做經典作品解讀的智者
當今快餐化的社會,導致經典閱讀教學最大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弱化文本,流于形式,教師文化素養(yǎng)單薄,不愿意花時間品讀經典。一些教師往往采取最便捷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導讀任務,比如打開網(wǎng)絡下載一些與經典作品有關的電影、電視;比如百度一下經典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內容簡介、主題講座;甚至直接下載一些經典作品導讀的課件,把別人設計好的導讀課照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從頭到尾,是集聲、光、色于一體的“超文本”經典,卻不是那散發(fā)著油墨芬香的“文本”經典,經典先被教師“缺席”閱讀了,必定導致學生閱讀平庸化、感官化、惰性化?;诖?,要想高效引導學生進行經典作品閱讀,需先培養(yǎng)和發(fā)展教師閱讀經典的思想深度和思維方式,做文本解讀的思想者和智慧者,教師“心中有丘壑”,再用外在的美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才能牽引學生走入經典作品神奇的世界,達到引領學生進入美的享受的經典閱讀的效果。
例如,《駱駝祥子》的閱讀導引,教師這樣達到“心中有丘壑”。第一,研讀作品原文:認真閱讀原著幾遍,讓祥子等人物、當時的北平城完全走入教師的內心;第二,作品背景導讀:了解老舍寫《駱駝祥子》的背景,那時的祖國滿目瘡痍水深火熱,處處透露腐爛的味道,祥子自然逃脫不了自己的宿命,以此引導學生品讀《駱駝祥子》所蘊含的悲劇色彩;第三,橫向遷移:博覽老舍其他作品,《茶館》、《龍須溝》、《四世同堂》,熟悉老舍作品語言特色,引導學生品味作者精致俗白、雖蒼涼卻不失溫情的語言風格,且引領學生進行橫向閱讀,擴展閱讀量;第四,縱向遷移:《駱駝祥子》與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小說《人鼠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代背景,卻折射了非常相似的夢想。祥子的夢想成為“水中影”,而《人鼠之間》無論是人還是鼠,無論是怎樣精彩的設計,到最后都是無法實現(xiàn)的,是虛空的,以此來反映人類生存的處境,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也具有濃郁的哲學內涵,這樣縱向遷移閱讀,將學生的思想觸覺延伸到更遼遠的天地。
一個愛閱讀、知識淵博、思想有深度的教師,才能在學生面前精彩再現(xiàn)經典作品的無限魅力。教師想讓經典導讀課精彩紛呈,教師需自己先“讀”得專注透徹;教師想要讓導讀課妙趣橫生,教師需自己讀得興趣盎然。部編版要求初中生完成36部名著閱讀,這不僅是學生的閱讀任務,也是語文老師的閱讀任務,教師不去透徹閱讀這≧36部名著,那學生也無法很有效地閱讀好這≧36部名著,無法很好地培植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做經典作品解讀的思想者與智者,是“經典作品導讀”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二、“活參性閱讀”豐厚學生精神世界
“活參性閱讀”是一種在“潛神”與“頓悟”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詩意的、洞徹自己心靈世界的閱讀方式?!盎顓ⅰ鳖愃品鸾痰摹皡⒍U”,精神狀態(tài)是潛心貫注不受外界干擾的,即讓自己的心靈完全沉浸在文字勾勒的美妙的藝術境界中,并在藝術境界中進行心靈的象征表現(xiàn)活動。此閱讀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讀者“忘我”的閱讀后有一種“自得”的收獲,也就是在文學藝術境界中把塵俗中的舊我消融掉,然后在這個遼遠深邃的境界里拾掇一個豁然開朗的新我。在閱讀中,學生會用自己的心與作者的心交流相會,與作品中主人公的內心對話相融,在他們的境遇里同其悲,感其樂;在作品留白藝術的空間里品其意境,悟其意義。以摒棄傳統(tǒng)閱讀與時下“快餐式閱讀”的一些弊端,達到冰心大作家所期望的閱讀的最好歸宿: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他人對社會更有用了。
1.用自己的心與作者的心相會
言為心聲,作品大多是作者內心的折射,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可以讓自己的心穿越時空與作者的心促膝長談,從而“取其意而塑其心”,若你遭遇挫折后心存劇痛,他會用折射在文字里的豁達心境讓你掃盡陰霾;若你歷經誹謗后心存猜忌,他會用折射在文字里的睿智平和讓你眉心舒展。教師在經典作品導讀中,要讓學生善于用自己的心與作者的心交流,在無聲的交流中把握作品的靈魂所在,然后用作者、作品的靈魂塑造自己的靈魂。
如,曹雪芹的《紅樓夢》,作者匠心獨運勾勒了一個旁人無法超越令人嘆為觀止的封建社會最為大氣的夢,內容氣勢磅礴,涉及到政治學、經學、詩學、建筑學、倫理學、服飾、美食等等,后人從那洋洋灑灑的文字里繁衍出一股研究的熱潮——紅學,然而作者卻用片言只語揭示他寫作的真實內心——“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教師規(guī)劃學生用七個周的時間靜心閱讀完《紅樓夢》,明白作家借“賈雨村”之言其實就是“滿紙荒唐言”的依托,賈府由盛而衰,就是曹家沒落的折射,一個家族的敗落在作者筆下呈現(xiàn),自然是“一把辛酸淚”。不管是荒唐還是辛酸,不管是遭遇了家族的巨變還是個人的苦痛,作者曹雪芹十年如一日以“立言”來呈現(xiàn)自己不屈的靈魂。引導學生如此解讀作者之心,閱讀者(學生)即使遭遇挫折內心痛苦不已,也可以從作者筆下浩浩湯湯的文字里汲取洞徹心扉的精神食糧。再聯(lián)系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再讀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學生內心恍然:自古成大器者雖命運多舛,然靈魂不屈,終成就一番偉業(yè)。如此浸染書香世界,終究會在學生心里種植一棵擎天大樹,即使處斷崖邊歷狂風暴雨也會屹立不倒。
2.以自己的心與作品人物內心相融
作品中的人物是存在讀者心中最為鮮活的形象,他們的心路歷程可以成為讀者心中的一面鏡子,讀者從他們身上感知如何奮斗,如何生存,用他們的故事映照自己的人生,汲取滿滿的正能量,砥礪前行。
如《駱駝祥子》,祥子的人生可簡單概括為“三起三落”,他的愿望也樸實不過,就是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人力車。盡管最后祥子也在大環(huán)境的染缸里淪落為麻木不仁、沒有了靈魂的行尸走肉。然而,引導學生與祥子的內心交流,是會留下一些不可磨滅的東西的。
師:品讀全文,你從祥子身上讀到哪些不可磨滅的東西?
生:祥子懷揣著夢想來到北京城謀生,他剛到北京城的時候,經歷了生活的一系列的打擊,但祥子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他雖以沉默來面對這個充滿磨難的世界,但是他健壯的身體蘊含著蓬勃的生氣,也蘊含著不易摧毀的堅強意志。從這樣的祥子身上可以讀到他的內心——勤勞、不屈不撓、對生活充滿執(zhí)著的信念,而這些都是我們風雨人生中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生:祥子省吃儉用,即使是狂風暴雨,他都不讓自己停下來歇息,一個子一個子的存錢,終于用自己的汗水換來了一輛嶄新的人力車,祥子視它為自己的生命,并把自己的生日定在買車這一天。從這些文字里我可以感受到祥子臉上滿足的笑意,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充實與希望,告訴我們,只要心揣夢想并付諸行動,鍥而不舍地努力,那么一切夢想都會變?yōu)楝F(xiàn)實,理想在我們的人生奮斗中是至關重要的。
生:最后虎妞難產死了,祥子迫不得已把車賣掉,為虎妞辦理后事?;㈡づc車都沒有了,祥子的內心再一次遭受了嚴重的摧殘,他剛到北京城時的樂觀自信沒有了,他開始抱怨生活,覺得他的生活愿望總“像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了那些辛苦與委屈?!焙髞?,他精神的愛人小福子上吊自殺,將祥子心中最后一根希望的稻草壓彎,祥子萬念俱灰,他再也沒有任何的企望與信心去面對千瘡百孔的生活。從這里讀到“在挫折面前失去希望,讓內心充滿抱怨是一個人墮落的催化劑”,告訴我們即使布滿滄桑遍地荊棘也要“永不言棄”,要像《老人與?!分械氖サ貋喐缤忯~搏斗一樣永遠不放棄希望與自信。
最后,老師如此批注:“祥子走向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在于當時的社會,他一個底層的人物無法逆轉社會注定的悲劇。而如今的你們,是生活在幸福、繁榮的盛世里,只要心中存著“永不言棄”的執(zhí)著與希望,必然會迎來你們的璀璨未來?!庇蒙鐣蟊尘皩⑾樽恿艚o學生的悲劇之感消失無痕。
“活參性閱讀”是心靈受到浸染的閱讀,是內心頓悟的閱讀,是用作品中豐盈的精神糧食來豐腴自己人生旅途的閱讀。讓學生的心靈完全浸染在經典作品的藝術空間里,突破時空的限制,與千萬里之外、千萬年之遠的人或物等生命對話,心靈相通,神韻相摩,沉淀,積累,會涵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帶給學生一個不同于他人的豐厚的精神世界。
三、構建讀整本書及“群文閱讀”
1941年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讀整本書”,作了專門的論述,明確提出“把整本書做主體,把單篇短篇作輔佐”的主張?!霸噯栶B(yǎng)成讀書的習慣,不教他們讀整本的書,那習慣怎么養(yǎng)得成?”讀整本書要以課內文段為基點,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整本書,將學生的閱讀視覺延伸得更遠。
“群文閱讀”是海量閱讀的一種,是“1+X”的閱讀方式,就是把內容或主題相關聯(lián)的一些文章,通過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性,并在深入文本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文本的解釋評價與拓展運用,拓寬學生的閱讀量以及閱讀鑒賞能力。以“構建讀整本書及'群文閱讀'的經驗”為經典閱讀教學的一個任務,在真實的情境中有主題或專題地閱讀,對比,探究,建構,在閱讀中提高學習主動性,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造力,整體閱讀能力就會加深,知識層面就會變得豐富,思考問題的深度就會加強,這對于改變目前模式僵化的教育現(xiàn)狀有著攻堅破冰的作用。
例如:讀整本書的活動。課內閱讀教學《吳用智取生辰綱》。《吳用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中的一個精彩片段,敘述了智多星吳用用計用智奪取了楊志押送的生辰綱,刻畫了梁山好漢的足智多謀,以及楊志因失去生辰綱也逐漸走向梁山的故事。學完此文后,剪截《水滸傳》電視劇精彩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由課內延伸到整本《水滸傳》的閱讀。先讓學生通讀一遍《水滸傳》,不懂的地方略去。在通讀的過程中,編寫諸位梁山好漢的檔案史(上梁山前的事跡、怎樣上梁山的、上梁山后做了哪些事、最后的歸宿是什么),以眾英雄好漢的檔案史來精讀整本書。
例如:群文閱讀。課內閱讀教學《傅雷家書兩則》,這苦心孤詣的教子篇,如山間潺潺清泉一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以此布置暑假課外閱讀。①.《曾國藩家書》曾國藩;②.《傅雷家書(節(jié)選)》傅雷;③.《梁啟超家書》梁啟超;④.《愛上英文.最感動心靈的經典家書.The most move heart's classics family letter》李放、卜凡鵬主編;⑤.《誡子書》諸葛亮。這些文章用一個暑假完成,增加幾十萬字的閱讀量。
問題探究:厚實文字中蘊含的深沉的愛。
實踐活動:寫一封信給自己的父母。
你降臨到這個世界,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到恣意青春,父母的付出你未必理解,與他們的一些誤解尚未消弭,在這些字字珠璣的家書里,你讀到了父母的苦心,讀到了父母持久彌堅的愛,你的內心有了強烈的震撼,有許多話想宣之于口,又敗給了莫可名狀的“不好意思”,那就把你真實的內心訴說于筆端,以“信”的形式呈現(xiàn)給你可親可敬的給予你生命的人。
這份裸露心懷的信不少于1200字,要注意書信體格式及行文特點,要明確你寫信的目的,尤其要有拓展閱讀中心靈的頓悟,應至少要引用幾處群文閱讀篇目中所涉及的觀點看法,飽含感恩之情。
構建整本書及“群文閱讀”,讓學生的閱讀避免零碎化,讓學生的閱讀逐步走向海量,以此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發(fā)現(xiàn)、發(fā)展自己獨特的個性,擁有面向未來,一生朝益處發(fā)展的立身之本,最終做一?!坝徐`性”的沙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薄皩W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tài)度。對學生來說,每篇作品都是一種開放性的召喚式結構,都是一種吁求,學生對作品的研讀理解也是一個不斷開放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保ā督o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師對經典作品的導讀就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一個研究者、探索者,用他們獨特的心靈感悟與閱讀經驗完成對作品的鑒賞與構建,教師的“導”是用自己思想的智慧為學生的“讀”鋪箋磨墨,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活參性閱讀”、“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這個過程,學生對作品的解讀,在作者的字里行間目睹生命的本原,聽見真理的告誡,悟得生命的真義,便是將自我融入作品之中,是自我靈魂升華的最佳途徑,是主體生命意義的一種投射與昭示,從而讓閱讀課煥發(fā)出如春季草長鶯飛般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錢理群. 用文學經典滋養(yǎng)下一代[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8(10):5-7.
[3]卡爾維諾著 黃燦然譯.為什么要讀經典作品[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3.
[4]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的內部要素[J].天津社會科學.2005(3).
[5]曹祥芹.閱讀學新論[M].語文出版社.1999.
[6]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
[7]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
[8] 梅越平. 人文閱讀與精神缺席[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002(6):34-36.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