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珺珺
摘?要:歷史課堂教學從“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再到“素養(yǎng)立意”,需要進行課堂重構。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史料的合理呈現(xiàn)和問題的設置,有效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人物、事件之間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歷史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史料教學;歷史課堂;課堂重構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3-082-2
筆者現(xiàn)以《抗擊八國聯(lián)軍》一課為例,淺析基于史料教學的歷史課堂重構。
一、背景分析
《抗擊八國聯(lián)軍》是部編《中國歷史》八上第二單元第7課,上承維新人士發(fā)起的戊戌變法,下啟革命黨人領導的辛亥革命,主要包括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lián)軍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三個內容互為因果,環(huán)環(huán)相扣。義和團運動及其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史實是本課教學的基礎,而對《辛丑條約》的分析是本課的重點。教師需要結合條約的具體內容,指導學生逐條分析它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各方面的影響,讓學生在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同時,理解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全面掠奪的本質。
八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理性不足,感性有余,他們對義和團運動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對其中的細節(jié)以及當時的歷史大勢卻不清楚。因此,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對歷史史料的分析,引導學生透過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并得出結論,在自主探究中感受義和團的愛國精神,認清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本質,吸取弱國無外交的教訓。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充分利用文字、圖片、地圖、漫畫等多元史料,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通過對史料的分析來激發(fā)思維,激活課堂。
二、過程設計
導入:引用史學家唐德剛的一段文字:
在中國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慘劇,莫過于一百年中我們的首都竟三度為敵國占領。在占領期間,敵軍的奸擄焚殺之殘酷,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所少見的。
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將已有知識與新課內容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聯(lián)系的眼光學習、分析歷史事件,從而引出課題。
第一幕:怒!瓜分豆剖中的奮起——義和團運動
先請學生來介紹一下義和團,初步了解運動興起的時間、地點和主要構成。再出示史料,布置學習任務:閱讀揭帖,說說你獲得了哪些重要信息?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升黃表,敬香煙,請下各洞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著人體把拳傳。
折鐵路,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美德俄盡蕭然。
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tǒng)靖江山。——節(jié)選自《義和團運動揭帖》
關于清政府對義和團態(tài)度的變化,課本描述過于簡略,學生較難理解。此時可結合史料,從清政府轉變態(tài)度的背景、目的等方面去分析。
材料一?一開始的時候,官方對其是全力圍剿的,……都是在打義和拳或義和團?!獜堷Q《重說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逭赂魇《綋犭娢?/p>
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清政府招撫義和團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從而認清清政府的本質。
接著出示《義和團運動形勢圖》,引導學生提取地圖信息了解運動的發(fā)展情況,將“山東”、“直隸”等地名用更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培養(yǎng)學生必要的讀圖能力,形成一定的空間概念,提升歷史學習能力,同時引出下節(jié)內容。
第二幕:哀!實力懸殊間的相搏——抗擊八國聯(lián)軍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找出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主要史實,教師適當補充強調。接著出示《義和團運動時期反帝斗爭形勢圖》,學生通過讀圖獲取八國聯(lián)軍侵華路線、義和團抗擊聯(lián)軍的重要地點等信息,進一步分析形成認識:此次侵華路線與前幾次的相同之處是都從海上發(fā)動侵略,不同之處是聯(lián)軍兵鋒直指京津,直接危協(xié)清政府的統(tǒng)治中心。通過對比,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同時形成比較學習歷史的能力。
然后出示慈禧太后“嚴行查辦,務凈根誅”的上諭,進一步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態(tài)度的變化,引導學生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最后,呈現(xiàn)當時聯(lián)軍在北京殺燒搶掠的場景照片,讓學生清楚直觀地認識列強貪婪、殘暴的兇惡本質,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第三幕:嘆!危局到殘局的沉淪——《簽訂《辛丑條約》
首先,用“前”、“禁”、“兵”、“館”、“外”五個字幫助學生記憶條約內容,再呈現(xiàn)史料,通過對材料的分析逐條分析條約所帶來的危害。
巨額“賠款”的勒索及其擔保條件,不僅使清政府的財政命脈幾乎完全被帝國主義所控制,還因為它最終要通過各種苛捐雜稅由廣大群眾所負擔,使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遭受到了空前的浩劫。侵略者駐軍北京并控制北京到山海關沿線戰(zhàn)略要地,使清政府從此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軍事控制之下,而盤踞在東交民巷使館區(qū)的公使團則成了清廷的“太上皇”。至于外務部地位的提高,實際上是為列強的對華侵略開辟了一條更平坦順暢的外交通道。一句話,通過這個條約,帝國主義從各個方面加深了對中國的剝削與壓迫,而清政府則因在這一紙“賣身契”上的簽字,徹底墮落為“洋人的朝廷”,心甘情愿地變成了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馴服工具?!陡訃儭?/p>
《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危害是本課的重點,需要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重點識記。這就需要提供充分的史料,在對史料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條約的具體條款深入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就自己的理解闡述了各自的想法,并最終成功總結出《辛丑條約》對中國的嚴重危害。
第四幕:思!歷史與現(xiàn)實的回響
在總結提升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借用史料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近代中國屢戰(zhàn)屢敗的原因,并用史實說明材料中的中國群眾“尚含無限蓬勃生氣”。
中國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較歐洲為優(yōu)。但自彼時以后,遂成停頓不進之象。尤其是對于火車、輪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變遷,未能加以理會。而且數(shù)世紀以來,未有外敵嚴重壓迫,以致養(yǎng)成一種不能戰(zhàn)爭之民族。所有上流階級,對于世界情形毫無所知,只是驕傲自大……至于官吏人員,則為腐敗之氣所充塞,毫無精神之可言。
吾人對于中國群眾,不能視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更加以具備出人意外之勤儉巧慧諸性,以及守法易治?!锻叩挛鱽y拳筆記》
在這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得興趣盎然,他們不再是教鞭下歸順的奴隸,而是充滿活力的教學資源,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思維的火花在激情迸射。事實說明:只有解放學生,才能激發(fā)他們與生俱來的強大的學習動力,增強他們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最終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啟迪。
最后,再借用瓦德西的一段話結束本課:
倘若中國方面將來產(chǎn)生一位聰明而有魄力之人物為領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國貢獻與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則余相信中國前途,尚有無窮希望
通過這段史料,引出第三單元,為下節(jié)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埋下伏筆,學生帶著對這節(jié)課的意猶未盡和對下節(jié)課的期待結束了本課的學習。
三、教學啟示
本課在設計時,運用了文字、照片、地圖、漫畫等多種史料,對史料教學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豐富的、多元的史料,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拓寬了學生對教材的認知和理解,幫助學生全方位了解了歷史、評價歷史,逐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史料實證意識。在本課中,如何正確評價義和團運動局限性,如何理解《辛丑條約》對中國造成的危害,是教學的兩大難點。以史料為媒介,可以使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深度感受和體驗歷史的精彩;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探究,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判斷與思考,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這節(jié)課,筆者在充分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圍繞文字、照片、地圖等多元史料,設計問題展開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學、小組合作,完成了對重要知識點的歸納整理,并構建了完整的知識框架。這種以“史料”入課的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灌輸式的說教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