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賢
摘 要:針對現(xiàn)實教學中存在的評價問題,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的導向、激勵和教育功能,讓愛的評價成為兒童成長的動力,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關注過程;多元評價;回歸生活;促進成長
一、關注評價過程,讓評價與學習水乳交融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不僅是為了了解兒童的學習結果,它本身就是兒童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充分重視活動過程中對學生表現(xiàn)的評價,通過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的評價,給予學生及時、準確的引導。我們不但要關注評價結果的準確、公正,更要強調(diào)評價結果的反饋以及被評價的學生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和對原有狀態(tài)的改進,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采用多元評價,讓評價與發(fā)展相輔相成
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活動過程的教育價值,不僅要以知識點的掌握或最終結果來判定兒童優(yōu)劣?!痹u價過程應從單方面追求兒童的學業(yè)成績,走向整體關注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1.評價主體多元
通過多個評價主體對學生進行評價。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我能行》這課時教學中,課前讓學生準備自己的獎狀、水彩筆、紙、個人生活照片資料或錄像資料。課堂上,讓學生從樣貌、特長等方面自我介紹,引導學生通過“大拇哥送給自己”的方式夸夸自己。接著通過活動“大拇哥送給你”的活動,讓學生夸夸同學。最后,教師參與其中,夸夸學生。從“父母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拓展到“父母眼中的我”“好朋友眼中的我”“鄰居眼中的我”等不同角度尋找,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和家長、社區(qū)有關人員評價相結合,落實評價主體的多樣化。
2.評價內(nèi)容多元
新課標倡導多元化評價,因此,評價要強調(diào)內(nèi)容多樣化。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拉拉手,交朋友》這課時教學中,課前讓學生準備一些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如繪本、玩具、小零食等。課堂上,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分享,當有同學選擇同一樣東西時,教師可引導討論“怎么辦”,讓學生試著解決問題,教師伺機從尊重、友愛、公平、協(xié)商等方面進行評價,對處理得當或處理得較好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對處理不當?shù)膶W生給予積極的引導。通過教師多方面的評價,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同伴身上的優(yōu)點,學會交朋友、喜歡交朋友,懂得擁有好朋友是一件美好的事。
3.評價方法多元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以“質性評價為主,量化評價為輔,重視兒童在本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nèi)容方面的個性化表現(xiàn)”。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0課《父母多愛我》這課時教學時,教師設計“愛心樹”,讓孩子回憶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把每天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情寫在愛心樹的葉子上,教師觀察學生的情感和狀態(tài),伺機采訪學生此時的感受,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愛心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訪談、兒童作品分析等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發(fā)揮不同評價方法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引導學生體會父母的愛,從而打心底里愛父母。
4.評價尺度多元
口頭、書面、肢體語言相結合。在師生、生生口頭、書面、肢體語言等評價中落實教學目標。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我不拖拉》這課時教學中,課前讓學生從關于鐘表的謎語中感知鐘表的作用,接著教師把準備好的“鐘姐姐”圖飾展示給學生,結合課本第13頁內(nèi)容,讓學生在設計好的情景中進行角色扮演,臺下的學生通過笑臉、豎大拇指、打鉤、打叉等方式評價,教師再伺機小結評價,讓學生在師生、生生口頭、書面、肢體語言等方面的評價中懂得按時上學是遵守學校常規(guī)的表現(xiàn),養(yǎng)成按時作息、守時不拖拉的生活習慣。
三、回歸兒童生活,讓評價與生活交相輝映
“道德內(nèi)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構成性要素。”“因此,向生活學習,也是本書主導的道德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小學思想品德課評價存在著學生知行脫節(jié)、言行不一的問題。而新的課程評價要求要全方位地評價學生。人在不自覺狀態(tài)下流露出來的行為是最真實的,利用現(xiàn)實情景,選好學生行為的觀測點,捕捉學生無意識的道德信息,是實現(xiàn)品德評價真實感的一條捷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文章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要摒棄教育發(fā)展不相應的評價制度。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活動過程中的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評價內(nèi)容、評價方法、評價尺度,將評價與學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尊重、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找到科學的評價依據(jù),客觀、全面、謹慎地解釋評價結果,以獲得對兒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的導向、激勵和教育功能,讓愛的評價成為兒童成長的動力,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