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迎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語氣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對于表情達意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語氣詞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方言,同時也可以豐富和加深對現代漢語的研究。根據筆者的考察,武陟方言的語氣詞非常豐富,除了有其他方言的共同點外,還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有時同一個語氣詞可以表達好幾種語氣義,如“昂、咾、吭、么、來、口[xuei31]、價、哩、不咱”等。本文將從武陟方言的基本情況、語氣詞的個體考察和語氣詞的連用三個角度對武陟方言特色語氣詞進行描寫分析。
本文以武陟縣城子村為主要調查點,受調查點、調查對象等諸多因素影響,文中描述內容會與其他學者描寫武陟方言的內容略有出入。本次調查的發(fā)音合作人有:郭不景,男,1965年出生,高中文化,武陟縣城子村人,一直居住工作在本地,無外出經歷;雒艷花,1981年出生,初中文化,武陟縣索余會村人,無外出經歷。
武陟縣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地處黃、沁河交匯處,北與修武縣相交,南臨黃河與鄭州市、滎陽縣隔河相望,東與獲嘉、原陽相接,西與溫縣、博愛交界。武陟縣隸屬于焦作市,而焦作方言在經濟等多種原因的綜合影響下,裂變?yōu)閼褢c方言和焦作方言兩種。前者繼承歷史而來,指通行于焦作所轄的沁陽、博愛、溫縣、修武、武陟以及濟源等市的方言;后者是隨二十世紀后焦作煤礦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而成規(guī)模的焦作城區(qū)方言[1],武陟方言屬于懷慶方言一支。根據侯精一《現代晉語的研究》對晉語區(qū)的劃分,武陟方言屬于晉語,而焦作城區(qū)方言屬于中原官話,二者差別較大[2]。
黃伯榮、廖序東在《現代漢語》一書中對語氣詞的定義是:語氣詞的作用在于表示語氣,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語、狀語的后面有停頓的地方,它本身念輕聲[3]。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語氣詞從位置上可以分為句中和句末兩種。句末語氣詞是指黏附在整個句子的末尾,賦予句子一定的語氣意義的詞,它一般不單獨使用,同時還具有完句的功能。句中語氣詞一般表示暫頓、列舉、提醒、假設、起連接作用等幾種語氣意義。根據語氣的不同,句子可以分為四種類型: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接下來我們將武陟方言的語氣詞分別置于這四種類型中來考察其具體的意義和用法。
“昂”這個語氣詞,在武陟方言中比較特殊,因為它不僅可以充當語氣詞,還可以充當嘆詞,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啊”,可以用在句中、句末,也可以用在句首,一般用于陳述句和祈使句中,同時還可以獨立成句。
1.用于陳述句
當“昂”用于陳述句中時,常跟在某些代詞、形容詞和動詞后,此時“昂”前面的成分,往往是話題標記,表示無奈、催促、提醒等語氣,或者是對某一件事表達自己的看法,給別人提出建議,往往希望得到對方肯定的回答。如:
(1)小明昂,真不知道說他啥好。①本文所有例句均為筆者調查整理而得。
(2)快點昂,一會趕不上車了。
(3)好看昂,就[ou31]穿這個吧。
例(1)用在代詞“小明”后,表示無可奈何,對他無話可說,很不滿意;例(2)表示一種催促的語氣,擔心趕不上車;例(3)是說話人認為那件衣服很好看,且希望對方采納自己的建議。
當“昂”用在陳述句句末時,表示提醒、強調或說明等語氣。如:
(4)前面拐彎注意點昂。
(5)吃過飯再讓他看電視昂。
(6)天快黑來,趕緊做飯昂。
(7)這個褲子還怪合身哩昂。(普:這個褲子比較合身)
例(4)表示提醒,讓開車人在知道拐彎的情況下更加注意;例(5)表示強調,強調必須吃過飯之后才能看電視;例(6)和例(7)表示對事實的一種說明。
同時陳述句句末的“昂”,還可以表示對已發(fā)生的事情感到不滿或意外。如:
(8)我對你恁好,你就這勢對我昂。(普:我對你那么好,你就這樣對我)
(9)你辦這事,讓我咋說了昂。
句末的“昂”還可以用于對話的開始,所陳述的內容是大家都知道的情況,目的是為了引出后邊的對話。如:
(10)今兒天還怪好哩昂。
(11)今兒天還怪涼快哩昂。
“昂”用在陳述句句首是比較特殊的用法,“昂”為嘆詞,往往表示一種恍然大悟或生氣的語氣,兩種語氣可用語調進行區(qū)分。如:
(12)昂,原來是這么回事。
(13)昂,現在都不聽我話了。
例(12)表示恍然大悟,原來不知道的事,在一瞬間明白了,“昂”的語調先升后降;例(13)表示說話人生氣的語氣,“昂”的語調和例(12)不一樣,是升調。
2.用于祈使句
“昂”用在比較短小的祈使句中,表示催促、命令的語氣。如:
(14)趕緊吃昂!
(15)快點走昂!
(16)趕緊收拾昂!
3.獨立成句
“昂”可以獨立成句,一般用在對話的回答中,此時“昂”的詞性是嘆詞。和語氣詞“昂”的區(qū)別是:嘆詞“昂”是單獨使用,語氣詞“昂”必須依附在句末或句中停頓處。如:
(17)你去把鍋刷刷!——昂。
(18)趕緊去把地掃掃!——昂。
(19)你去燒鍋吧!——昂。
這里“昂”的語調不一樣,語氣意義也不一樣,當回答“昂”時,語調平緩,表示說話人沒有什么情緒,樂意去做這件事;當回答“昂”時,語調是降調,表示說話人不想去做這件事;當語調是降調且又長又重時,表示說話人非常不愿意去做這件事。
普通話中的“了”有兩個詞性:一個是“了1”為動態(tài)助詞,一個是“了2”為句末語氣詞。武陟方言中的“咾”大致相當于普通話的“了2”,但武陟方言中的“咾”不僅可以出現在句中,還可以出現在句末。
1.用于陳述句
當“咾”出現在陳述句中時,使用頻率非常高,可以在體詞及體詞性短語之后、謂詞及謂詞性短語之后、數量短語和條件復句之后。當“咾”出現在句中時,常隱含對比意味。如:
(20)北京咾,去耍還有點意思。(處所名詞后)
(21)今個下午咾,估計還跟得上。(時間名詞后)
(22)他咾,表現還不賴。(代詞后)
(23)兩輛車咾,是不是有點太少唻。(數量短語之后)
(24)去武陟咾,給我打個電話。(動賓短語之后)
(25)只要你相中咾,我就[ou31]給你買。(條件句后)
以上六個例句,都隱含著和其他情況相對比的意味。
當“咾”出現在陳述句末時,往往表示不耐煩、生氣、提醒或者警告等語氣,和普通話中句末“了”的用法一致。如:
(26)看點路,不要叫摔翻咾。(提醒)
(27)真是能笨死你咾。(生氣)
(28)再讓我看見你偷東西,非得打死你咾。(警告)
2.用于疑問句
“咾”只出現在反問句和選擇問句的句末,在不同的句式中表示不同的語氣意義。
當“咾”用于反問句中時,表示對看到的事實持懷疑和質疑的態(tài)度。如:
(29)裝這么多,你能吃完咾?
(30)恁沉了,你能背動咾?
例(29)的意思是裝太多了,吃不完;例(30)的意思是東西太沉了,背不動。
“咾”用于選擇問句中的頻率并不高,據筆者考察,有這樣一個句子:
(31)你是相中這個[ au24][au24]是“這個”的合音咾還是那個[nau24][nau24]是“那個”的合音咾?
3.用于祈使句
用于祈使句中的“咾”,一般出現在把字句中,很少出現在其他地方,表示命令的語氣。如:
(32)把電視關咾!
(33)把水倒咾!
“吭”在使用時,一般要求聽話人出現,往往是在表達“是不是”的意思,“吭”前一般有明顯的停頓,而且男性一般不使用,只是女性使用。只在陳述句出現,使用率并不是很高。如:
(34)喝瓶可樂就[ ou31]是爽吭。
(35)九點開會吭。
(36)就[ ou31]是吭。
(37)咱去過這個地方吭。
說話人在說“吭”這個語氣詞時,往往帶有詢問的語氣,是在問對方的看法,不過此時說話人心中已有確切的想法,不過是想讓聽話者再加以肯定而已。
“么”這個語氣詞,在武陟方言中一般用于句中,很少用于句末,把“么”用于句末的群體偏年輕化,可能是受普通話的影響,有“不知而問”的意思,這里我們主要考察用于句中的“么”。
1.用于陳述句
(38)你么先試試。
(39)你么先喝口嘗嘗。
(40)把這衣裳買咾吧?——我么先試試再說。
(41)光說我不干活了,他么說說他自己。
語氣詞“么”用于句中往往有一種嘗試的意味,第二人稱居多,第一和第三人稱不常說,第三人稱一般是在和他人作對比時才說。秦靜在《懷慶方言語法研究》中認為“么”只能用于第二人稱[4],而筆者所考察的武陟方言中有第一和第三人稱的用例,所以筆者與秦靜的看法是有出入的。
2.用于祈使句
(42)你么叫他試試!
(43)你么再說一遍!
這兩個祈使句帶有明顯的威脅和生氣的語氣,例(42)也可以說“你要么叫他試試”,但是語氣較例 (42)有所緩和。例 (42)(43)兩句加“么”和不加“么”的區(qū)別是加上可使原來的語氣更加強烈。
但是,有些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表達不同的語義。如:
(44)你么再說一遍。
一是可以表示命令或要求說話人再說一遍;二是可以表示如果說話人再說一遍,就會受到一定懲罰。
“來”也可寫作“唻”。胡倩倩、唐韻在《〈老乞大〉中助詞“來”用法探析》中,把《老乞大》中助詞“來”的用法歸納為三大類:概數助詞、語氣助詞、時態(tài)助詞[5]?!皝怼痹谖溱旆窖灾惺褂妙l率極高,《老乞大》中助詞“來”的三種用法,武陟方言也都有,它可以作概數助詞,如“十來畝地”;也可以作時態(tài)助詞,表示過去發(fā)生的事,如“下過雨來”;還可以作為語氣詞,這里我們只討論語氣詞“來”的用法。
語氣詞“來”不能用于感嘆句中,只能用于陳述句、疑問句和祈使句中。
1.用于陳述句
當“來”用于陳述句句中時,表示強調“來”前的情況。如:
(45)你仔細看看來也不會拿錯。(強調仔細看)
(46)他長點心來,錢也不會丟。(強調長心)
它還可以表示一種“恍然大悟”,對于之前不理解的事情,瞬間頓悟,常用于對話中。如:
(47)恁爸發(fā)工資了。——我說來,幾個咋改善生活了。(恍然大悟)
(48)我昨天騎車去武陟了——我說來,車咋沒電了。(恍然大悟)
當“來”用于陳述句句末時,一般用來陳述事實,或者對已發(fā)生的事情加以肯定。如:
(49)這墻刷得夠白來。
(50)他去學書法來。
(51)他去買菜來。
2.用于疑問句
疑問句分為是非問句、特指問句和選擇問句三種形式,武陟方言中的“來”可以出現在這三種形式當中的任意一種。
第一,當“來”出現在是非問句中時,往往說話者是一種詢問的語氣,希望聽話者給出確切的答案。如:
(52)他去武陟來?
(53)你今個休息來?(普:你今天休息了?)
(54)他又拿咱家東西來?
第二,當“來”出現在特指問句中時,表示說話者是有針對性地提問,想知道所問問題的確切答案。如:
(55)這玻璃是誰打破來?
(56)他是誰來?
這兩個特指問句和普通話中的特指問句沒有什么區(qū)別,就是想知道一個確切的答案,不過在回答的時候,一般也用“來”來回答,而且回答往往是省略式,如:這玻璃是誰打破來?——小明來。
第三,當“來”出現在選擇問句中時,一般說話者給出了幾個選項,希望聽話者給出答案。如:
(57)她是恁婆婆來還是恁奶奶來?(普:她是你外婆還是你奶奶?)
(58)你是夜個去武陟來還是今個去武陟來?(普:你是昨天去武陟的還是今天去武陟的?)
3.用于祈使句
“來”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命令、催促、勸阻等祈使語氣,往往用于否定句中。如:
(59)不要再吃來!
(60)趕緊寫作業(yè),不要再耍來!
語氣詞“口[xuei31]”只能用在句末,表示估計、猜測、也許的語氣。如:
(61)恁媽去哪唻?——拔草唻口[xuei31]。
(62)小明是不是去他大姑家唻?——靠準口[xuei31]。
(63)不知道他走了沒有——走了口[xuei31]。
(64)我把手機丟了口[xuei31]。
一般是在對話中,由聽話者說出來的,表示自己不確定某種現象,所以用“口[xuei31]”來表達。
武陟方言語氣詞“價”,往往表示一種主觀評價和感嘆,一般用在陳述句和感嘆句中,經常會有一些固定搭配,如“真……價、怪……價、多……價、恁……價”等。
1.用于陳述句
“價”用在陳述句句中,可以加強語氣,因為和“怪”“真”“多”一起使用,所以往往表示程度。如:
(65)這一袋米真沉價,他都能背動。
(66)這兒離恁家恁遠價,我送你吧。
(67)這雪糕真涼價,冰我牙疼。
2.用于感嘆句
“價”用在感嘆句句末,常表示感嘆。如:
(68)這天真熱價!
關于語氣詞“哩”,孫錫信認為:“由‘裹’至‘里’‘俚’‘哩’在用法上一脈相承,均用于非疑問的敘實、夸張或申辯的語氣”[6];王力認為:“哩”到了元明時代已經普遍使用[7]?!傲ā痹谖溱旆窖灾惺褂寐室矘O高,和郭熙在《河南境內中原官話中的“哩”》[8]中所談到的“哩”的功能相同,可以作結構助詞,大致相當于普通話的“的/地/得”;可以作語氣助詞,大致對應普通話中的“呢”;也可以作時態(tài)助詞,表示正在進行;還可以作構詞語素,如“著哩”等。這里主要探討語氣助詞“哩”。
1.用于陳述句
當“哩”用在陳述句句中時,跟在形容詞、動詞后,表示列舉。如:
(71)咱媽哩衣服還怪花哩,有紅哩、黃哩、綠哩。
(72)啥都給你準備好唻,吃哩、喝哩、用哩,啥都不用準備唻。
(73)奶茶你喜歡喝啥口味哩,草莓哩、哈密瓜哩、香芋哩……
當“哩”用在陳述句句末時,可以表示對事實的肯定,有時候略帶夸張的語氣,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呢”。如:
(75)恁哥長哩還怪帥哩。
(76)你哩頭發(fā)怪黑哩。
有時表示狀態(tài)或動作的持續(xù),經常和“正在”“正”“在”等搭配使用。如:
(78)恁姐在那做飯哩。
(79)咱媽正打電話哩。
當“哩”用在陳述句中的否定句時,和“還”搭配,表示強調。如:
(80)你還沒吃哩。
(81)你還沒睡醒哩。
2.用于疑問句
用于疑問句中的“哩”,有些可以省略,不過加上“哩”,可以使句子語氣更加和緩。有些不可以省略,因為它具有完句作用。
當“哩”出現在是非問句中時,只需聽話者給出“是”或“不是”的回答。如:
(82)這是你哩?
(83)那車是小芳哩?
這兩例中的“哩”相當于普通話的“的”,只不過中心語在句中省略了。
當“哩”出現在特指問句中時,往往是說話者希望聽說者給出準確的答案。如:
(84)這是啥做哩?
(85)6路車是往哪跑哩?
當“哩”出現在選擇問句中時,往往是說話者給聽話者提供回答的選擇,希望聽話者從中給出答案。如:
(86)你是吃米哩,還是吃面哩?
(87)你現在去不去哩?
馮春田在《漢語方言助詞“吧咋/不咋”的來歷》一文中認為,“吧咋/不咋”是由“VP罷(呀)+仔么/怎么”發(fā)展而來的,“咋”是北方方言“怎么”的合音,“咋”字或寫作“囃”“咱”。他還在《兒女英雄傳》中發(fā)現了一些例子,認為“不咱”極有可能就是現代方言“不咋”的前身或同一大方言區(qū)域里的較早形式,“咱”和“咋”音同[9]。武陟方言中會常說“不咱”,不說“不咋”,同時“咱”和“咋”不同音,還是“咱”的音,這是武陟方言的獨有特色,因為“不咱”中的“咱”是代詞“咱”的音,所以往往是對比較親密的人說的。接下來詳細探討“不咱”的用法。
1.用于陳述句
當“不咱”用在陳述句中時,可以跟在動詞、形容詞和動詞重疊之后,表示催促、不耐煩或者商量鼓勵的語氣。如:
(88)走不咱,天都快黑來。
(89)輕點不咱,都疼死我來。
(90)嘗嘗不咱,要是好吃咾就[ ou31]買點。
例(88)是催促的語氣,希望聽話者快點做出說話者所提出的要求;例(89)表達了說話者不滿意、不耐煩的語氣,希望聽話者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實施;例(90)表示商量的語氣,詢問一下聽話者的態(tài)度,然后再行動。
用在陳述句句末時,表示商量、詢問、催促的語氣。如:
(91)飯都冷來,趕緊吃不咱。
(92)天涼快來,去大堤上不咱。
(93)去唱歌不咱。
武陟方言中也會出現“咋”,但往往是“怎么”的意思,同時經常和語氣詞“來”一起出現,要求對話人出現,可以在句中和句末出現。在句中出現的“咋”一般表示詢問的語氣;在句末出現的“咋”表示挑釁的語氣,行動和說話人的想法相反。如:
(94)咋來,咋又哭來?(詢問聽話人哭的原因)
(95)我就[ ou31]吃來,咋來?(說話人故意不按聽話人的要求,挑釁聽話人)
2.用于祈使句
用在祈使句中的“不咱”表達命令、催促的語氣,語氣比陳述句更加強烈,同時也有點不滿意、不耐煩的意味。如:
(96)走不咱!
(97)小心點不咱!
(98)快點不咱!
上面討論的是語氣詞的單用情況,實際上武陟方言也存在語氣詞的連用現象,一般用于加強語氣,語氣的重點往往放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意義是語氣詞意義的疊加,相比較側重于后一個語氣詞的語氣意義,但并不是每個語氣詞都可以連用,一般句中語氣詞不可以連用,句末語氣詞可以連用,連用最多是“來、哩、咾”等。
A.來昂:用于陳述句句末,表示對事實的進一步強調。如:
(99)不要再耍來,吃飯來昂。
(100)趕緊干活來昂。
B.來呀:往往用在對話中,表示所陳述的事實已經發(fā)生過了,可能聽話人不知道,說給聽話人,有種吃驚、驚訝的語氣。如:
(101)他已經走來呀。
(102)他吃過飯來呀。
C.來吧:用于是非問句中,表示說話人的一種猜測,希望聽話者加以回答。如:
(103)咱媽去地來吧?
(104)吃罷飯來吧?
(105)上班來吧?
A.哩吧:用于疑問句中,表示說話者心中已有答案,通過詢問,讓對方加以肯定。如:
(106)這是你哩吧?
(107)這是木頭哩吧?
(108)這是你吃哩吧?
B.哩呀:用于疑問句中,表示聽話者所做或所說事情錯了,說話者加以糾正。如:
(109)這是你哩呀?
(110)這是白哩呀?
C.哩昂:可以用于句中和句末,表示強調。如:
(111)這是你哩昂,這是他哩。
(112)吃飯哩昂。
A.咾吧:表示命令或催促的語氣,去掉“吧”語氣很僵硬,加上“吧”,語氣更加和緩。如:
(113)把電視關咾吧!
(114)快吃咾吧!
語氣詞在人們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研究方言語氣詞既有助于我們對方言的掌握,也有助于對現代漢語語法的深入研究。武陟方言語氣詞數量多,用法豐富,可以展現方言風貌,非常值得探討。本文描寫了武陟方言中常用的有特色的語氣詞,對于使用率偏低的語氣詞,由于調查者喜好以及調查個體不充分等原因,沒有在文中提及,同時由于篇幅所限,也沒有和普通話或其他方言做對比分析,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