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玲
[摘 要]問題教學法其特點是打破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的限制,抓住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而“學講方式”下的閱讀教學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兩者結合,能夠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的時間,使學生探尋到語言的密碼,從而持續(xù)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引領學生關注文體,整合所學內容,展開比較閱讀,在關鍵處啟迪學生的智慧。
[關鍵詞]學講計劃;問題教學法;啟智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1-0052-02
問題教學法是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來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打破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的限制,抓住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而徐州市大力倡導的“學講方式”則是一種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崇尚合作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核心理念是以問題為中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兩者結合,不僅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啟發(fā)學生智力。對此,筆者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就“學講方式”下課堂的有效提問提出幾點建議。
一、 關注文體,激活發(fā)散思維
潘新和教授說:“閱讀與寫作思維也可以說是一種文體思維。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辈煌捏w的文章必須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敏銳的文體意識,根據不同文體的一般特征,采取不同的提問策略,啟發(fā)學生開拓思維,聚焦語用。
例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是一篇說理文,作者通過準確、簡潔的語言告訴人們: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抓住說理文的特點,從啟示句入手,提煉出三個中心詞: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實現理想。然后提出問題:“這三個中心詞分別對應文中三個事例中的哪些詞句?”教師出示相應表格,學生自讀自悟,將找到的句子概括成簡單的詞或短語填在表格里。又如,在教學《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一文時,教師在帶領學生精讀課文的時候,提出這樣的主問題:“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國際互聯(lián)網的奇妙之處?這些方面是如何體現出國際互聯(lián)網的奇妙之處的?”這樣的問題設置,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內容,更能促使學生聚焦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效果。
基于文體特點,教師找到閱讀的突破口,通過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分解教學,既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又可以提升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 整合內容,完善知識結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蓖鯓s生教授也指出:“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連接?!倍行У亟⑦B接,語文教師必須在相互關聯(lián)中打量閱讀主體和閱讀對象。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特點,仔細鉆研教材,將一篇文章中內容相同的句段整合在一起,挖掘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在學生認知沖突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尋隱藏于其中的語文學科基礎知識。這樣不僅能化零為整,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還能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例如,蘇教版《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中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了兩處對掃路人外貌描寫的段落。
段落1:“我循聲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
段落2:“借著淡淡的星光,我仔細打量了他: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教師仔細解讀會發(fā)現,段落1是對掃路人穿著的描寫,屬于整體描寫;段落2則描寫了掃路人的相貌,屬于局部特寫。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二者放到一起:“作者分別在課文第三、第八自然段描寫了掃路人的外貌,這樣寫重復嗎?如果不重復,那作者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觀察老人的?”這樣,通過整合學習內容,在疑惑處質疑,層層深入文本內核,使學生發(fā)現了作者表達的技巧。至此,學生真正明白了:這是因為作者當時的心境不同,看到的自然也不同。從穿著到相貌,由粗到細,逐步展現掃路人的精神風貌,這是作者描寫的巧妙之處。
由此可見,整合文章內容,通過步步追問,讓學生想一想、悟一悟,不僅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的理解,更能幫助學生建構起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體系。
三、 比較閱讀,提升思辨能力
不同的文章,寫法也不同;即使體裁相同的文章,由于作者著墨不同,在寫法上也有許多不同之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運用比較的方法理解內容,能體會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這種在寫法上有明顯特點的文章挖掘出來,在寫法處設疑,引領學生比較、品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習得表達方法,而且能促使學生的閱讀走向深入,提升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兩篇課文《廣玉蘭》和《夾竹桃》,都是詠物類抒情散文,但作者在謀篇布局和寫法上卻截然不同。寫作順序上,《廣玉蘭》主要是從幽香開始寫,然后寫花瓣、形態(tài)、葉片,最后贊美廣玉蘭的生命力,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寫植物的方法;《夾竹桃》則從對比開始寫,相對重點地描寫了夾竹桃的顏色,通過濃墨重彩地描寫院子里的繁花,突出了夾竹桃的韌性,最后寫夾竹桃給作者帶來的想象,表達了贊美之情。描寫植物開花的特點時,《廣玉蘭》主要突出了廣玉蘭開花的四種不同姿態(tài)的美;《夾竹桃》主要體現夾竹桃的韌性。描寫方法上, 《廣玉蘭》主要采用了工筆的方式,抓住花瓣的顏色、質感,花開的形態(tài),葉片的特點作細致入微的刻畫,文字優(yōu)美,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而《夾竹桃》主要采用的是寫意的方式,展開了很多的聯(lián)想,達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情感表達上,《廣玉蘭》只是作者對廣玉蘭旺盛生命力的一種贊美;《夾竹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更表現了作者對堅韌精神和高雅品性的追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寫作順序、開花的特點、描寫方法、情感表達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通過填表格的方式引導學生多維度思考,在同伴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和啟迪。這樣,學生就會明白,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其實和作者觀察景物的角度以及立意是分不開的。
如果教師長此以往進行這樣的比較閱讀,那么學生就能從宏觀上把握文體特點。這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和寫作水平是非常有幫助的。
總之,“學講方式”下的閱讀教學,教師只要能在文本關鍵處設置問題,給予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引領學生探尋語言的密碼,就能持續(xù)提高學生思考的能力,使閱讀教學更扎實、高效!
[ 參 考 文 獻 ]
[1] 周一貫.小學語文文體教學大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3] 劉麗娟.巧用對比,深層閱讀[J].小學教學參考,2016(1).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