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雨 張 鴿 趙 輝
祖國眼科學自唐代《秘傳眼科龍木論》始,至明代《審視瑤函》等書問世后,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張望之先生[1]在前輩醫(yī)家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40余年臨床經驗,遵循《易經》“易則易知,間則易從”之說,推陳出新,化繁為簡,匯集成《眼科探驪》一書,闡明五輪之主證,并擬五輪主方,使眼病用藥簡明精煉,易懂而有效。今應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開發(fā)的中醫(yī)輔助傳承系統(tǒng)軟件V 2.5[2]對《眼科探驪》中內治法治療內障眼病的方劑進行檢索統(tǒng)計,分析用藥歸經、四氣、五味、常用藥對、核心組合、組方規(guī)律,并挖掘潛在新方,既可以有效指導的中醫(yī)眼病臨床治療,又可為內障眼病的新藥研制提供參考和依據。具體報告如下。
1.1處方來源《眼科探驪》所載方劑。
1.2方藥選擇標準所選條文及方藥內容均參考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眼科探驪》,以條文中內治法治療內障病的的方劑為錄入標準。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3]對方劑中的藥物進行標準化,如“白茯苓”更正為“茯苓”,“熟地、大熟地”更正為“熟地黃”,“青防風”更正為“防風”,“杞子”更正為“枸杞子”,“二花”更正為“金銀花”等。經過整理獲得內障方劑36首,80味中藥。
1.3處方的錄入與核對將已整理的方劑由專人錄入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V2.5),采用一人錄入一人審核制度,確保數據得準確性。
1.4數據分析通過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統(tǒng)計報表”的“基本信息統(tǒng)計”板塊分別對《眼科探驪》36首內障方劑中涉及中藥進行中藥四氣、五味、歸經的統(tǒng)計分析,通過“數據分析”中的“方劑分析”板塊進行頻次統(tǒng)計、組方規(guī)律及新方分析等。
2.1治療內障病方劑用藥一般資料統(tǒng)計頻次統(tǒng)計:提取《眼科探驪》內治法治療內障病36首方劑中80味中藥使用頻次在10次以上的藥物有11味,分別是香附、茺蔚子、當歸、甘草、熟地黃、牡丹皮、黃芪、川芎、三七、黨參、茜草。藥物歸經頻率最高為肝經,藥物四氣頻率最高為溫性,五味頻率最高為甘味。見表1~表3。
2.2基于關聯規(guī)則組方規(guī)律分析設置支持度10,置信度0.6,按照藥物組合出現的從高到低排序,前3位分別是“茺蔚子、香附”“茺蔚子、當歸”“當歸、香附”“茺蔚子、甘草”,分析所得藥對的用藥規(guī)律,見表4、表5,并進行規(guī)則網絡展示,見圖1。
表1 用藥頻次分析結果
表2 藥物歸經統(tǒng)計結果
表3 藥物四氣與五味統(tǒng)計結果
表4 用藥模式分析結果
表5 關聯規(guī)則分析結果(只顯示前12項)
圖1 內障病用藥規(guī)律網絡展示圖
2.3基于熵聚類的方劑組方規(guī)律分析
2.3.1基于復雜系統(tǒng)的熵聚類的藥物核心組合分析以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結果為基礎,設置相關度8與懲罰度2,基于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演化出藥核心組合。見表6。
2.3.2在核心組合提取的基礎上,運用無監(jiān)督熵層次聚類算法,得到5個新處方。見表7。
表6 核心組合分析結果
表7 新方分析結果
張望之(1905—1985年),河南省清豐縣人。曾任河南省中醫(yī)眼科學會主任委員,眼科主任醫(yī)師、副教授,系河南省名老中醫(yī)[4]。除臨床工作外長期從事傷寒、溫病的教學及臨床研究,結合自己40余年臨床經驗,在五輪學說基礎上創(chuàng)五輪主方,使眼科疾病像六經辨證一樣形成一個集理法方藥為一體的系統(tǒng)[5]。更著《眼科探驪》一書,為眼科疾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從中醫(yī)輔助傳承系統(tǒng)數據挖掘的結果可以看出一下幾個方面規(guī)律。
張望之先生治療內障病主要從肝而治。張先生根據醫(yī)家朱丹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鄭守謙“郁非一癥之專名,乃萬病之所起也”以及葉天士、王清任等化瘀通絡的學術理論,在傳承其師“人身諸病,多生于郁,而眼病亦然”的治病思想的基礎上,深入探索眼科用藥規(guī)律,認為內障眼病,多從郁論治,而諸郁皆責之于肝[6],故多用入肝經之香附、茺蔚子、當歸、熟地黃、牡丹皮等開郁導滯,調和氣血。
從內障病的網絡視圖可以看出,張望之先生治療內障病主要是以理肝為主。肝在竅為目,眼病與肝有直接的關系,且肝主藏血,體陰而用陽,主疏泄,條暢氣機,喜調達而惡抑郁,故肝病常與氣機不暢、氣血瘀滯有關。且肝與他臟皆有聯系,肝助脾運化,助心行血,攜肺條暢氣機,同時與腎精血互生,藏泄互用。若肝失疏泄則出現肺不肅降,胃氣上逆,水火不濟等,故他臟之疾若加以調肝疏肝也可達未病先防,即病防變之效。從中醫(yī)輔助傳承系統(tǒng)所得數據可以看出,對于內障疾病,張先生常用味甘溫通、辛熱走散、補而調氣之當歸調和肝血;用能升能降,味薄而力堅之川芎載藥上行;用香附疏肝解郁,條暢氣機;用牡丹皮清熱涼血,熟地黃滋陰養(yǎng)血;用茺蔚子攜諸藥入肝行氣以和血,用黃芪補氣以助諸藥之力,用甘草調和諸藥,共奏開郁導滯、通竅明目之效。
張先生自創(chuàng)內障主方,具體藥物為:黃芪12 g,當歸30 g,川芎10 g,茺蔚子15 g,香附12 g,桃仁10 g,甘草3 g。加減:有熱者加川貝母、桑葉、竹茹;有寒者加桂枝、防風、生姜。內障病包含疾病較多,通過數據挖掘可以看出,張先生在具體的遣方用藥中多用牡丹皮代替桃仁活血化瘀,筆者認為可能與桃仁有滑腸作用有關,且牡丹皮對于有熱者不僅能活血化瘀又能涼血。雖內障病多從郁治之,但該病為水輪病,腎臟主之,故在具體用藥中常用熟地黃滋腎陰,填精益髓。從頻次上來看,張先生對于補益藥總體用之較少,如山藥、玄參、鹿茸頻次為1,羚羊角頻次為2,何首烏頻次為3,這些滋補之品使用較少,對于補氣血的藥如當歸、熟地黃、黃芪等常與疏肝理氣活血藥如香附、川芎等聯用。從常用藥對及關聯規(guī)則可以看出張先生“非大虛莫補”的思想。張先生認為內障眼病,多久病生郁,久郁生病,雖不能執(zhí)一而論,但肝腎無邪,目絕無病。主張先開郁逐邪再言補虛或攻補兼施,除非確定無邪大虛者方可投以補劑。
對于核心藥組,它是以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間關聯度分析結果為基礎,按照相關度8與懲罰度2,基于復雜系統(tǒng)熵聚類,演化出來核心組合。其藥物組成與藥物頻次無直接關系,通過分析發(fā)現這些組合對治療內障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如下:白及、血余炭主要是止血作用,加生石膏涼血,赭石鎮(zhèn)肝熄風,適用于各種出血,如眼內出血,血灌曈神等等;桂枝振奮心陽,同時制附子溫經散寒峻補元陽,奏益火源以制其陰之效,如治療高風雀目病等;菟絲子、肉桂可以快速補充腎陽,且肉桂能引導渙散之陽歸元,加用酸之五味子可以固陰斂陽,適用于急需滋陰補陽之病如黑夜精明病等;川貝母、麥冬開肺氣養(yǎng)肺陰,加清熱解毒之連翹、金銀花類適用于外邪侵襲,風熱上攻于目,火熱損傷肺陰之癥如曈神縮小等;白及止血,川芎活血行氣,加防風載藥上行直達病所,共奏活血止血而不留瘀之效,如治療外傷形內障病等。
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所生成的新方是計算機通過數據庫中已知信息挖掘出來的潛在藥物組合,只是為醫(yī)者和新藥研發(fā)提供一定的思路,是否有效可行還需要醫(yī)者自己的辨證及實驗或臨床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