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峰,石 碩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撫順 113000)
2019年的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深切緬懷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深刻闡述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并深情寄語新時代廣大青年勇于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帶我們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為更好地傳承“五四精神”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馬克思主義認為,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是中國近代民族矛盾的集中反映。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苦難和抗爭的歷史,也是一部先進知識分子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的歷史。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中國的國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社會結構發(fā)生重大的變革,產生了兩大歷史性的影響:一是迫使中國打開了國門,導致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大國逐步喪失獨立自主,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成為帝國主義眼中的“羔羊”;二是通過外力改變了中國歷史自身發(fā)展的邏輯,強行扭轉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由于列強的入侵,造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的改變,也使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由原來的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轉化為,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在兩個主要矛盾中不同時期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民族矛盾居于首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中國也被卷入其中。日本趁帝國主義忙于歐洲戰(zhàn)場廝殺無暇東顧的時機,趁機把山東半島以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占為己有,并逐漸蠶食中國領土。第一次大戰(zhàn)結束后,各國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當時北洋政府派系林立,內戰(zhàn)不止,國力孱弱?!叭鯂鵁o外交”,作為戰(zhàn)勝國之一,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提出取消“二十一條”、歸還租界等正當要求遭到拒絕。同時,巴黎和會還決定把原先德國在山東的所有特權轉交給日本。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舉國震驚,引發(fā)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fā)了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一場由青年學生發(fā)起的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工人階級、社會群眾等相繼參加,催生新生社會力量的不斷發(fā)展的運動。在運動中新興政治力量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標志著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已經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中國從此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五四運動孕育了五四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這種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第一,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貫穿五四運動的一條紅線。巴黎和會失敗后,為抗議帝國主義對中國主權的肆意踐踏,1919年5月4日,3 000多名北京愛國進步學生舉旗沖破軍警的阻撓,率先走上街頭,提出“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等口號,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學生的愛國行為獲取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短時間內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各地的抗議活動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并最終迫使北洋政府釋放被逮捕的學生、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梢?,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自始至終都彰顯了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進步是五四精神的價值追求。在中國近代救亡圖存的道路上,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探尋適合中國的道路,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實踐上都被證明是行不通的。與以往不同,五四運動作為先進知識分子為主體的運動,無論上在指導思想上還是斗爭策略上較之以往都有很大的不同。先進的知識分子展現出大膽的革新精神,他們沖破了腐朽落后思想的束縛,向一切反對阻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勢力開戰(zhàn)。正是這種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促使一大批知識分子產生了對未來新社會、新制度的熱切向往。西方的價值文明不再是先進知識分子的價值期許,他們在思潮碰撞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正如毛澤東所說:“如果‘五四’時期不反對老八股和老教條主義,中國人民的思想就不能從老八股和老教條主義的束縛下面獲得解放,中國就不會有自由獨立的希望。”[1](P.832)
第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內涵。1919年1月15日,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表文章,倡議在中國要大力宣揚“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與科學。擁護民主,就是在事實上把矛頭直指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擁護科學,就是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民主和科學口號的提出,為新思想的傳播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正如毛澤東所說:“‘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其聲勢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的”。[2](P.689)中國開始利用這兩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真理作為武器,向封建倫理綱常和迷信落后開火,逐步開始利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和思考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在整個中國近現代史上五四運動蘊含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比歷史事件的本身更為深遠。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說:“100年前,中國大地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盵3]為弘揚和傳承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tǒng),1949年5月4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規(guī)定為青年節(jié)。新時代青年進一步繼承“五四精神”具有重要價值。
黨內政治文化是文化的積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人類政治文化最具時代性的延續(xù),是我們黨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才有了共產主義信仰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政治文化作為先進文化孕育而生的產物,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責任。在之后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高度重視總結文化實踐活動的經驗,并自覺地把這些經驗用以指導社會生活實踐,由此形成了優(yōu)良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成為了一個具有8900多萬黨員的執(zhí)政黨,并帶領人民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青年學生作為有活力的一支隊伍,用馬克思主義優(yōu)秀文化砥礪廣大黨員干部,激發(fā)全黨發(fā)展共識,提高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促使全體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五四運動的先驅者們充分表現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奉獻精神。他們把個人看做是整個社會單元的一分子,并充分認識到祖國的前途命運就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前途命運。他們用實際行動給當代青年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個人命運同國家前途命運始終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疤煜抡呶覀兊奶煜隆艺呶覀兊膰?。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4]。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盵3]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多個年頭,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qū),各種矛盾沖突開始明顯,更需要廣大青年人胸有家國情懷,永葆人民情結,多些擔當的信心和勇氣,才能為國家的發(fā)展奉獻自己更大的人生價值,才會“毫不畏懼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chuàng)造業(yè)績,用青春和汗水創(chuàng)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3]
五四運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有先進的知識分子作為運動的核心,能夠統(tǒng)一民眾意志,凝聚力量。同樣,從歷史來看,任何一個政黨要取得革命的勝利都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較之其他大國的一個重要政治優(yōu)勢就是有堅強有力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領導核心的存在,這樣才能有力地統(tǒng)一全黨意志,匯聚群眾智慧,實現發(fā)展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其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領袖特質,統(tǒng)籌謀劃,抓綱張目,帶領全國人民破解了諸多難題,解決了諸多制約發(fā)展的深層次問題,開展了很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的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所以,在內心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做好“兩個維護”,是匯聚中國發(fā)展力量,做好中國事情的可靠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