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亮
摘 要:“三微”即“微課題”“微課堂”“微講座”的教科培一體的教科研模式,也就是小課題、小課堂、小講座?!拔⒄n題”是問題研究的目標,“微課堂”是問題行動研究的過程例證,“微講座”是問題研究的歸納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三微;教科研一體化模式;教師專業(yè)成長
一、三微“三定”,構(gòu)建“三微”培育機制
規(guī)范科學的常規(guī)管理機制,是教科研工作穩(wěn)步開展的根本保障。我們的“三定”“三微”管理機制,讓“三微”落地生根。
1.“一定”項目團隊,明晰方向。確定了培育項目團隊,做到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并確定了每周教研日時間、每個教研組的負責人,組織開展“三微”教科研活動。
2.“二定”培育方案,規(guī)范實施。結(jié)合培育總目標,以問題為導向,整體規(guī)劃,討論制定項目培育方案,明確各年度績效目標和專項經(jīng)費的使用制度,構(gòu)建了“三微”教科研工作的網(wǎng)絡(luò)體系。
3.“三定”管理制度,保障落實。制定三微教科研工作制度,并由行政人員、教研組長、年段長組成管理小組,實行“每日一巡查,每周一通報,每月一匯總”,促進教科研管理工作的落實。
二、三微“三步”,形成“三微”教科研模式
“三微”即“微課題”“微課堂”“微講座”。
“微課題”是微型科研,主要關(guān)注于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真問題、實問題、小問題,梳理、篩選和提煉,使之成為一個小課題,并且開展扎實的研究。
“微課堂”,是指針對某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中展示一個教學的片段,從而驗證微課題研究中提出的教學策略的可行性。
“微講座”,指分析性地對前期“微課題”“微課堂”實踐成果用“小講座”的形式進行總結(jié)反思、歸納結(jié)論。
第一步:細微處提煉微課題
每學年初,教務(wù)處就會發(fā)布新學期微課題研究的征集告示,各教研組以年段組為單位,一起探討分析,選題、撰寫課題申請書,申請教育辦或市級小課題。課題立項后,在一學年里,各教研組圍繞小課題開展“三微”校本教研活動。
第二步:微課堂唱響三部曲
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我們以微課堂作為課題研究的載體,著重從課前、課中、課后逐步扎實開展微課堂研究。
★課前尋找策略:話題研討——集體備課
課題立項后,課題組圍繞課題的研究方向,篩選問題形成話題。接著針對要研討的話題首先各自進行話題學習,在課題組里進行交流,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匯總,形成小組對話題的共識,找到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和實施策略。緊接著,課題組隨即組織集體備課,圍繞討論出的實施策略,對某一篇課文進行學案解讀,形成年段集體備課教學方案。
★課堂驗證策略:課例驗證——課堂觀察
形成集體備課的教案后,再由課題組的某一位老師,進行20-30分鐘的微課教學,驗證教學策略的可行性。而微課堂采用了“學習共同體”的模式,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往、對話、討論,分享彼此的思考。在微課堂的實踐中,引入了課堂觀察員旁聽,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同伴互助學習情況,并記錄自己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
★課后反思策略:調(diào)整設(shè)計——二次教學
課例驗證課后,組織對當堂課的教學情況進行研討交流。首先由課堂觀察員交流課堂觀察所得,提供給執(zhí)教者和教研組的老師們,讓大家分析探討前期備課中提出的教學策略是否可行,并以此為依據(jù)重新調(diào)整設(shè)計思路。交流中,還要求每個聽課老師做到發(fā)表“三個一”:即“一個亮點一個不足一個建議”,讓老師通過評價別人的課堂來反觀自身課堂。而后課題組的老師針對調(diào)整的教學策略,各自再進行二次教學。以這樣的研討模式構(gòu)建了學校的研討共同體,從而提高教研的時效性。
第三步:微講座梳理策略
經(jīng)過微課題的研討、話題交流思考、微課堂的實踐驗證,得出一些理論知識、教學策略,最后開展微講座。微講座就是對微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梳理,讓“問題的解決”推向“理性升華”的高度,從而形成對今后教學具有借鑒意義的研究成果。這種草根式的講座,“話題小、實效大”,策略的梳理更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老師更樂于參與。
三、三微“三特”,彰顯“三微”特色亮點
兩年來,我們不斷夯實“三微”教科研模式,深化“三微”教科研的內(nèi)涵,彰顯出“三微”特色亮點。
亮點一:教科研模式有突破。改變了以前傳統(tǒng)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用問題驅(qū)動研究——微課題,用課堂驗證問題——微課堂,用講座升華成果——微講座”的“三微”教科培模式,成了我校特有的教科研品牌。
亮點二:教科研活動有特色。三微教科研具有其獨特的亮點,微型課題“選題小、易突破、成本低、周期短”;微課堂“切入準、時間短、內(nèi)容精、形式活”;微講座“話題小、時間短、易操作、實用強”。
亮點三:教科研途徑有創(chuàng)新。三微教科研更好地處理了教研與培訓、科研與教研、教育教學研究與教學質(zhì)量之間的關(guān)系,做到科研真正為教學服務(wù),讓教科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譚永清.走進校本教研新天地:新課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內(nèi)涵、意義及其行動研究[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9(9).
[2]高培志.固本培元,課題引領(lǐng),助推教師專業(yè)成長[J].中國教師,2013(1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