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春禮
【摘要】微課介入小學數學中應該有一些憑借和抓手,比如,課前制作,重在以生為本;課中介入,意在以學為重;課后拓展,更在素養(yǎng)生根.教師應該在微課的“精悍、精彩、緊湊”和“大作用、大助力、大效果”上下功夫,以此真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以生為本;以學為重;素養(yǎng)生根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一般自籌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微課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294.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1].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微課,是指微課不僅僅是從提高學生技能技法的角度介入,不僅僅是從解決知識的重難點的角度介入,不僅僅是從實現(xiàn)“學有所教”到“學有良教”轉變的角度介入,更是從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介入的.換言之,相對具體的知識而言,學生在微課介入中表現(xiàn)出的思維的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學生利用微課視頻解決問題過程中所折射出的思維的交鋒、思想的領悟、眼光的獨到、信心的重建和情感的交融,才是微課介入課堂教學中更重要的目標.而這,恰恰正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下面僅以“年月日”的教學為例,從課前制作、課中介入、課后拓展,談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微課“三步曲”.
一、課前制作,重在以生為本
有專家言:“微視頻的講授內容要‘短小精悍.”[2]僅僅十到八分鐘,自然應該是精悍中的“精悍”,重點中的“重點”.但無論多么“精悍”,多么“重點”,都應該做到以生為本,真正能夠解決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說到底,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制作微課,真正達到高效助力于學生和課堂的目的.
比如,三年級“年月日”的教學中,關于大小月的區(qū)分,關于一年有多少個月,關于一年有多少天等等,幾乎不用教師怎么刻意強調,學生就能理解.而“為什么有的二月份是28天有的二月份是29天”等知識點上,學生們才會模棱兩可,所以抓住這些疑難點制作微課,才是真正“以生為本”.
制作這一微課時,我們深度研讀了“年月日”的教學重難點,其中在設計質量、選題設計、課例拍攝、后期加工、在線發(fā)布實施以及評價反饋,都進行了反復的論證、梳理和考量:一是準確預測學情,確定教學主題——增強針對性;二是營造微課的趣味性——不僅僅是純文字顯示,而是把“2012年到2018年的每一個二月份并排在一個頁面上”.這樣的精心制作,換來的是課堂的高效節(jié)時,和以往相比就節(jié)約了五分鐘,而且課堂氣氛的高漲和學生興趣的濃厚也在情理之中.
二、課中介入,意在以學為重
微課制作完畢之后,如何恰到好處地介入課堂中,其中的介入時機、路徑等實在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一方面,“該出手時再出手”——在學生們思維受阻、思維爬坡、思維疑惑之時介入,才能發(fā)揮應有的助力;另一方面,微課介入之后,不是教師和某一名學優(yōu)生的“獨唱”,而是引發(fā)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熱潮,“你方唱罷我登場”,真正做到以學為重.
仍然以“年月日”的學習為例,關于“閏年”的微課,讓學生們容易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每四年一個閏年”.此時此刻,就需要根據學生的真實學情而進行互動交流:1900年能夠被“4”整除,那么這一年是閏年嗎?正是對“1900年是閏年嗎”的追問,學生們意識到普通年份中的“閏年”和整百年份的“閏年”是不一樣的,意識到能被“4”整除和能被“400”整除的細微差別.
可見,課堂中介入的這段微視頻僅僅是一個“引子”,引出更多的互動交流;僅僅是“磚”,意在“拋磚引玉”.引領學生在一個更大的時空內理解“閏年”——整百年份能被400整除就是閏年,而不是能被100整除——如此,關于“閏年”的知識得到了前后連接和整體把握,學生們的數學空間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而這,不正是“舉一反三”之學習效果的最好例證嗎?不正是發(fā)展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最好體現(xiàn)嗎?
三、課后拓展,更在素養(yǎng)生根
傳統(tǒng)技術手段只作用于“當時當地”,即當堂課中發(fā)揮了它應有的作用.但微課或者微視頻就不一樣了,因為便于存貯,更在于課后的重溫、鞏固和延伸.如果一些概念法則、容易混淆的題型仍然困擾著學生們,可以把微課調出來重新溫習、重新領悟、重新深記.的確,在課堂上大顯身手,在課后余音裊裊,課前課后均有微課的影子,均可以為學生們素養(yǎng)的落地生根而保駕護航.
在這樣的課后重新溫習、重新領悟、重新深記中,不僅僅是簡單的原模原樣的學習,而是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疊加、有所延伸,而這也正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所更加需要的境界.仍然以“年月日”的學習為例,一開始的微課強調平年和閏年,那么能否引申到“她12歲了為什么才過了三個生日”這樣的問題延伸上呢?顯然這是完全可以的——一方面,鞏固所學;另一方面,運用所學,讓數學反哺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而要做到這一點,意味著微課的課后運用階段,教師要進一步加大指導和遙控力度——教師可以趁機把微課發(fā)布在微信家長圈或QQ家長圈,讓家長足不出戶就能一睹為快.隨后,點評、點贊、互動、評價等后續(xù)活動都可以隨時展開,讓學習發(fā)生在更大的場域,并且有滋有味,有情有義.
都知道,微課“位微不卑”“課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既然如此,教師就應該充分發(fā)揮“不卑、不小、不慢、不薄”的作用——“小”在于“精悍、精彩、緊湊”,“大”在于“大作用、大助力、大效果”.但愿,數學教師能夠引領學生們在這樣的“大”和“小”的演繹中,真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婀娜,趙婷玉.《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N].人民日報,2016-9-14.
[2]李明遠.微課教學應“精”而“妙”[J].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1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