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知識分子思想的“過渡性”
    ——以王光祈政治社會思想為例

    2019-01-06 23:11:30周淑真孫潤南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王光祈過渡性微縮

    周淑真 孫潤南

    五四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所面對的歷史環(huán)境如蔡元培筆下的“洪水與猛獸”(1)蔡元培:《洪水與猛獸》,載《新青年》,第七卷第五號,8-9頁,上海,群益書社,1920。 他以“洪水”比喻為新思潮,以“猛獸”來比喻軍閥,認為當時的中國是洪水與猛獸的競爭。,因此“他們自發(fā)地發(fā)起一些集體化的行動和運動,傳播新的思潮,像理性主義、民主政治、民族主義等等,這些具有‘現(xiàn)代性’的東西”(2)Sampson E.E.“Student Activism and the Decade of Protes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67, 23(3):1-33.,但是又無法脫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遺留的基因與所處的困局。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產(chǎn)生的憂患意識,“他者”與自身之間的身份矛盾,以及對于自我民族身份的認同與建構,這些交織的矛盾,構成了“過渡人”的交集壓力,使得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扮演了沖突的角色。(3)Lerner, Daniel.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Glencoe: The Free Press, 1958, pp.43-75.而這種歷史過渡帶的沖突與矛盾,反饋在社會政治思想上,便體現(xiàn)了近代知識分子思想的“過渡性”特質(zhì)。(4)這種過渡性特質(zhì),在近代知識分子中幾乎都可見到,例如嚴復,在1895年發(fā)表了《辟韓》一文,公開指責君主為民賊,對韓愈《原道》提出了強烈的批評,表現(xiàn)了強烈的自由與激進的思想,但是20年后,竟然擁護袁世凱稱帝。參見B.Schwartz.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Cambridge:The Belknap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相關的案例包括譚嗣同、陳獨秀等著名的知識分子。在這種 “過渡性”中,矛盾性和統(tǒng)一性共存,表現(xiàn)為矛盾的言行、隨著時間和際遇變化不定的思想,同時又存在其心性人格內(nèi)在邏輯的繼承。如果從更廣闊的歷史進程中看這種“過渡性”,其實是知識分子在崇高的救亡圖存的使命感與在社會邊緣求生存的個人命運之間的搖擺,體現(xiàn)為在面對近代中國歷史邏輯與個體命運之間行為邏輯的猶豫、觀望與徘徊。時代浪潮的沖擊,歷史機遇的時不我待,容不得他們從容不迫地進行多方比較后再做選擇。

    分析近代知識分子思想的過渡性,王光祈可作為一個典型案例。王光祈作為一個飽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青年,出川入京后,迅速接受新思想,傳播新文化,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創(chuàng)辦了五四時期人數(shù)最多、分布最廣、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全國性青年政治團體——少年中國學會(以下簡稱“少中”)。他帶頭發(fā)起的工讀互助團運動,成為近代社會改造實踐的先聲。王光祈“性格高超純潔,其律己之嚴同人中無有出其右者”(5)方光美:《苦憶左舜生先生》,載臺北《傳記文學》,第15卷,1969(5)。。他不但與李大釗關系緊密,同時也是毛澤東、惲代英等后來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青年知識分子參加“少中”的介紹人?!八星嗄挈h與共產(chǎn)黨中的后來領袖人物均非常佩服他的人格與能力”。在王光祈留德期間,蔣介石曾給他致電,表示“如愿回國,當圖借重”。(6)郭正昭、林瑞明:《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203頁,臺北,環(huán)宇出版社,1974。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兩次囑托陳毅返川時探尋王光祈及其后人的下落,表達了對其的懷念之情。如此神采飛揚的青年領袖,隨著工讀互助社會改造實踐的幻滅與個人際遇的頓挫,他遠赴德國留學,最終從學習政治和經(jīng)濟等社會科學轉(zhuǎn)向?qū)9ヒ魳罚詫崿F(xiàn)音樂救國的人生價值取向;面對“少中”學會內(nèi)部社會主義與國家主義的紛爭,他調(diào)解無效最終無奈見其最為驕傲的青年組織分崩離析;當國內(nèi)時局變幻,政黨之間的斗爭與合作交替,到1935年他又不得不復歸政治訴求,并試圖尋求國內(nèi)官場的“相當位置”。

    終王光祈一生,由于其在音樂史研究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在相當程度上掩蓋了他的政治社會思想對于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他所經(jīng)歷的“政治追求(歷史邏輯)—社會改革(行動邏輯)—政治改革(過渡徘徊)”的思想變遷,實際上代表了近代知識分子的另一種選擇,恰恰詮釋了近代知識分子在思想上的過渡性。在五四運動百年后的今天,應該把王光祈的政治社會思想放在近代社會變遷的持續(xù)過程中去觀察,從更加廣闊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環(huán)境去體悟,將其作為代表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另外一種表象,分析他們思想的過渡性特征,才能充分展示其歷史面貌和時代蘊涵,充分理解其時代意義。

    一、近代中國的歷史邏輯與“少年中國”的思想回應

    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邏輯便是把握近代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目標。胡適在“九一八”周年紀念時發(fā)表的文章中,反思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失敗,得出的結(jié)論是“尋求建立一個社會中心而終不可得”(7)胡適:《慘痛的回憶與反省》,載《獨立評論》,第18期,北平,獨立評論社,1932。。這個社會中心,如果用政治學理論去解讀,就是建立獨立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具體來說就是實現(xiàn)傳統(tǒng)領袖集團向現(xiàn)代領袖集團的權力轉(zhuǎn)型,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一個全新的、高效的現(xiàn)代化政治共同體。(8)許紀霖:《許紀霖自選集》,9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鴉片戰(zhàn)爭之后,隨著封建專制政治體制的轟然崩塌,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近代社會,其現(xiàn)代化的因素并沒有像先發(fā)國家一樣,由集中的中央政府產(chǎn)生,相反,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方式革新的來源全部來自地方,這種自發(fā)的現(xiàn)代性力量推動著中央政府改變現(xiàn)狀。但是,這種地方逆推中央的力量并沒有產(chǎn)生自上而下的現(xiàn)代化力量,反倒成了“分裂的因素”(9)巴林頓·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139頁,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社會政治的動蕩與變遷,反映在精神層面就是以“儒家”為核心的信仰系統(tǒng)的崩塌。廢除了科舉制度之后,導致維系封建統(tǒng)治與社會發(fā)展的中樞通道被堵塞,社會統(tǒng)治秩序分崩離析。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和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傳入,整個社會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認同和精神支柱。“思想觀念的重要性,在于找到一套可以全社會都接受的共同信條,為民族建設提供最為重要的基石”(10)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343-355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相反,“舊的知識和思想就仿佛無根之舟,新文化的傳入下,不斷被淹沒,這個時候人們不得不去尋找奠定知識與思想的基石”(11)葛兆光:《七世紀前的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49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诖?,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社會歷史必然性的邏輯,如何看待和建立一個現(xiàn)代國家,成為影響那一代所有知識分子的奮斗初衷,對于歷史必然性的回應成為凝聚知識分子認同的基礎,而在那個時代,看起來最有希望的回應就是建立“少年中國”。

    “少中”成立之前的中國,辛亥革命已過了七八個年頭,雖然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尚處于一個動蕩的過渡時期,政治腐敗,內(nèi)戰(zhàn)頻仍,民生困苦。面對當時的局勢,孫中山領導國民黨在南方召開非常國會,開展護法斗爭,但屢屢失敗,一籌莫展,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走到了盡頭。那個時代的人充斥著末世心態(tài)、失望和灰心,知識分子陷于迷茫之中。但他們在不知道路在何方的情況下卻有十分堅定的信念,這就是認為政治腐朽、國家戰(zhàn)亂、社會蒙昧、經(jīng)濟貧窮困苦的現(xiàn)狀必須改變,唯有如此,才能努力闖出一條救國的新路,去造就一個理想的“少年中國”。

    而這個時候以“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chuàng)造少年中國”為目標的“少中”,成為全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旗幟,幾乎將中國最優(yōu)秀的青年聚集到了一起。這些青年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學歷水平、甚至不同的救國理念,但是同樣的信念把他們結(jié)合在一起,這就是“少年中國”精神。這一精神在當時成功地詮釋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邏輯,填補了知識分子最高理想的空白,并給予他們?yōu)橹畩^斗的勇氣和力量。但是“少年中國”的理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核心內(nèi)涵乃至實現(xiàn)途徑隨著歷史進程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最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莫過于王光祈,分析他對于“少年中國”的理解,恰恰回應了近代知識分子對于歷史邏輯的認識變遷。

    王光祈心目中最初設想的“少年中國”,“就是使中國這個地方——人民的風俗制度、學術生活等等——適合于世界人類進化的潮流,而且配得上為大同世界的一部分”(12)王光祈:《少年中國之創(chuàng)造》,載《少年中國》,第一期第二卷,1頁,1919-08-15,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他最初主張以“互助”為思想基礎,以“工讀”為實行方式,以“新村”為組織模式,去創(chuàng)造“少年中國”。這個行動路線清晰而完整,從小組織式的新生活模式,到工讀互助團為代表的工讀互助社會,他的思想引導了近代知識分子參與最初的社會實踐。但是隨著工讀互助團的失敗,他并沒有從社會實踐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并幡然覺醒。他仍在繼續(xù)思考,希望實行工農(nóng)士商合一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主義,再通過中華民族復興運動,建立 “少年中國”。這種思想變遷內(nèi)在的發(fā)展邏輯是因王光祈的“少年中國”不同于馬志尼的“少年意大利”,也不同于當時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和流行于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更不同于資本主義,而是帶有勞動階級自由快樂組織結(jié)合的具有無政府主義色彩的“少年中國主義”,把“少年中國”的夙愿與實現(xiàn)社會大同世界的目標相聯(lián)系,是貫穿于王光祈思想始終的傳統(tǒng)特質(zhì)。

    王光祈對“少年中國”的認識,是與當時的知識分子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乃至無政府主義的理解分不開的。對于資本主義,王光祈是堅決反對的,他不僅僅反對資本主義制度,更痛恨資本家,甚至認為“凡是主張資本主義的,雖是至親好友,亦是我們的仇敵”(13)王光祈:《留學界的兩大潮流》,載《旅歐周刊》,第56號,1920-12-04,“論說”欄。。他提問:“美國式政治的民本主義竟與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有無關系?”(14)王光祈:《王光祈致左舜生》,載《少年中國學會會務報告》,第四期, 34頁,1919-05-01。美國的拜金主義,導致平民在財閥統(tǒng)治之下和在軍閥統(tǒng)治下一樣痛苦。而資本家把勞動的成果掠奪走了,因此“我們現(xiàn)在的仇敵不是自然界而是資本

    家”(15)王光祈:《王光祈留德存稿》,591頁,上海,中華書局,1936。。對于社會主義,王光祈肯定當時俄國實行的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有利于建立互助的社會,但他認為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受這種勞農(nóng)政府支配的國民,處處都有一種國家權力跟隨,個人生活便成一種機械了”,“實是一件不合民情的主張”。(16)王光祈:《王光祈致左舜生》,載《少年中國學會會務報告》,第四期,34頁,1919-05-01。同樣,對于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依 “個人所得之報酬,當觀其工作之多寡以為比例”(17)王光祈:《工作與人生》,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46頁,上海,群益書社,1919。的生產(chǎn)分配方式,他認為這無法體現(xiàn)互助精神。因此,雖然王光祈并不完全贊同無政府主義,但在思想上同情無政府主義(18)張夢九:《憶少年中國學會》,載臺北《傳記文學》,第35卷,1979(2)。,尤其強調(diào)在社會生活中的互助精神。

    1920年之后,隨著其改造社會實踐的失敗,以及出國留學等個人際遇的變化,王光祈的眼界更加開闊,對改造中國的思考更為深入。1922年,他提出了改造中國計劃:一方面從事農(nóng)民教育,一方面組織理想經(jīng)濟之模范村, “創(chuàng)造一種基于農(nóng)業(yè)的社會主義”(19)王光祈:《讀了社會主義者傅里葉學說后的感想》,載《王光祈留德存稿》,575頁,上海,中華書局,1936。。他提出,“此種模范村的集合就是我們少年中國”(20)王光祈:《我們的工作》,載《少年中國》,第四卷第一期,4頁,1922-08-01,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1923年,王光祈又提出中國應該建立一個“士、農(nóng)、工、商的四合國”的“中華四合國”的設想,同時提出了一套匹配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取向、國際貿(mào)易、社會分配等方法,力求農(nóng)業(yè)、工業(yè)、商業(yè)三者共同發(fā)展,求經(jīng)濟進步、社會改造。(21)王光祈:《我們應該怎樣運動》,載《少年中國》,第四卷第五期,23頁,1923-05-29,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實際上這個時候,王光祈已經(jīng)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建國綱領,作為實現(xiàn)其理想“少年中國”這一政治追求的具體路徑。即使在1924年“少中”末期,會員對于改造中國途徑發(fā)生激烈沖突的時候,王光祈在《少年中國運動》一書的序言里,再一次確認“少年中國運動不是別的,只是一種中華民族復興運動”,關于如何實現(xiàn)少年中國運動,達到民族復興的目的,王光祈回答:“我們的方法計有兩種:(甲)民族文化復興運動;(乙)民族生活改造運動。”(22)王光祈:《少年中國運動》,2-11頁,上海,中華書局,1924??梢娝廊粵]有改變其政治追求取向,反而因為其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作用,促使他走向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

    可以說,王光祈對于近代中國歷史邏輯的回答——“少年中國”的內(nèi)涵變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時代變遷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其最高的政治追求。從最初為了實現(xiàn)“少年中國”的宏偉目標結(jié)成的純潔結(jié)合體,到隨著社會改造實驗的破產(chǎn),面對失敗,如何建立“少年中國”成為必須直面回答的問題。王光祈認為:“國故黨只知把古人已經(jīng)發(fā)明發(fā)現(xiàn)的保守住,絕不想再劈天地,創(chuàng)造生活,就是號稱維新黨的,今日照抄美國憲法,明日模仿英國政治,今日歡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明日歡迎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什么康德杜威我們終日都在歡迎,絕不想自己創(chuàng)造?!?23)王光祈:《少年中國之創(chuàng)造》,載《少年中國》,第一期第二卷,34頁,1919-07-26,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他說:“中國的共和國成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十年了,但是這個曾經(jīng)那么渴望共和制到來的民族,卻依然沒有找到出路?!?24)王光祈:《論海外中華學子對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影響》,載德國《文化》(月刊),1922(4)。轉(zhuǎn)引自《王光祈文集》(時政文化卷),186頁,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9。用崇高的歷史邏輯凝聚知識分子已經(jīng)行不通了,在改造社會實踐失敗的歷史背景下,解答如何實現(xiàn)政治追求的行動邏輯,如何建立現(xiàn)代國家,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建立國家,成為近代知識分子由理論探索轉(zhuǎn)向?qū)嵺`行動的轉(zhuǎn)折點。在“少中”內(nèi)部,接受馬克思主義者如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惲代英、趙世炎、高君宇、黃日葵、張聞天等或籌建或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主張國家主義者如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陳啟天等建立了中國青年黨。在當時如何實現(xiàn)歷史邏輯的理論爭論中雙方無法說服對方,各自踐行自己的行動邏輯就成為必然。這是那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思想的過渡性所不能回避的,即從理念思想的分歧轉(zhuǎn)向?qū)嵺`行動的分道揚鑣,從“批判的武器”轉(zhuǎn)向“武器的批判”,共產(chǎn)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走上截然不同的政治發(fā)展道路,而以王光祈為代表的中間派知識分子則專注于個人所從事的專業(yè),走上了音樂救國、學術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和實業(yè)救國的道路。

    二、 行動邏輯與社會改革的糾結(jié)

    所謂行動邏輯,就是實現(xiàn)近代中國歷史邏輯的途徑,而這個行動邏輯本身便是一個動態(tài)框架內(nèi)的鐘擺運動,大致可以劃分為“政治改革—社會改革—政治改革”的趨向。王光祈分析中國近代史近30年來改革運動,認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兩次改革運動,其形式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都是政治改革,而新文化運動則“即由政治改革而進為社會改革”(25)王光祈:《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載《少年中國》,第三卷第八期,60頁,1922-03-01,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在新文化運動初期,新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大多主張遠離政治,這種風氣既與民國初年知識分子所向往的憲政體制及在民主共和理念基礎上建立的中華民國被袁世凱、北洋軍閥等執(zhí)政者的任意踐踏有關,同時與社會公民文化的缺失和國民對于政治參與的冷漠現(xiàn)象也有很大關系。因此,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于民主政治的實現(xiàn)寄托于國民性的改造?!爸袊R分子從接受民主開始,就常常認為民主主要是人心中的理想與認識,制度只是這些觀念的表現(xiàn)形式,他們強調(diào)民主實現(xiàn)主要依靠人民的意志和精神,必須人民經(jīng)過一番精神的直覺和覺悟,把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的意志與決心表現(xiàn)出來才是民主?!?26)張灝:《中國近百年來革命思想道路》,載《張灝自選集》,301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把王光祈放在國內(nèi)外的歷史坐標中看,更能說明這一點。從他1914年到北京,到1920年赴歐留學,這六年時間,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走到了盡頭,而新的革命性政黨尚未產(chǎn)生。這期間王光祈組織發(fā)起“少中”,并積極投身于五四運動。他不僅參加了火燒趙家樓的游行示威,而且最早把北京發(fā)生五四運動的消息傳播到成都等大城市。從國外的坐標看,從1920年他出國去德國留學,到1936年病逝于科隆大學,這16年正值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對于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思考,歐洲社會政治的沖擊,使王光祈完整經(jīng)歷了近代知識分子的行動邏輯鐘擺運動的全過程,而這個過程也完整地體現(xiàn)在其社會政治思想脈絡的變化中。這個行動邏輯的步驟,可以從《少年世界》的發(fā)刊詞中得到體現(xiàn)。“我們以為改造中國——即是改造世界的一部分——應有三種步驟:第一步,本科學的精神,研究現(xiàn)代思潮,是中國人對于現(xiàn)代思潮的趨勢有一個明確的觀念。第二步,詳細記載由現(xiàn)代思潮演變的事實,給中國人一種更深的刺激。第三步,根據(jù)思潮和事實的趨勢,草一個具體的改造中國的方案?!?27)《少年世界發(fā)刊詞——為什么發(fā)行這本月刊》,載《少年世界》,第一卷第一期,1頁,1920-01-01,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對于這個三步走的方案,與近代中國的歷史變遷在某種程度上暗暗切合。

    研究現(xiàn)代思潮的第一步,在新文化運動中被先進的知識分子所踐行。“五四”時期思想解放,各種主義紛至沓來,充斥了整個社會,王光祈和其他“少中”成員都做了大量的翻譯和介紹工作。但他認為僅僅做到思想傳播并不是目的,真正的預備功夫是將中國人個個都造成一個完全的人。(28)王光祈:《少年中國學會之精神及其進行計劃》,載《少年中國》,第一卷第六期,45頁,1919-12-15,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而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僅僅跟上現(xiàn)代思想潮流是不夠的,還需要國人具備社會團體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王光祈特別強調(diào)團體生活和勞動習慣的重要性,“吾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一衣一食、一坐一臥,所有一生的需要皆取自社會”(29)王光祈:《工作與人生》,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46頁,上海,群益書社,1919。,而“工作是需要相當長時間然后始能養(yǎng)成習慣的”(30)王光祈:《學生與勞動》,載《晨報》,1919年2月25日—28日四期連載,轉(zhuǎn)引自《王光祈文集》(時政文化卷),8頁,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9。。至此,從介紹新思想到力圖改變社會習慣建立組織,完整地搭建了行動邏輯的第一步——從思想改造到實踐改造?!爸袊俗钊狈F體的訓練,我們學會便提倡組織種種團體?!?31)王光祈:《少年中國學會之精神及其進行計劃》,載《少年中國》,第一卷第六期,46頁,1919-12-15,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因此他從小組織、新生活等新村運動雛形,到發(fā)起工讀互助團,都應該被看作是培養(yǎng)團體生活與勞動習慣的大規(guī)模實踐。

    可以說,這種團體的實驗實踐已經(jīng)進入了社會改革的領域,甚至可以說王光祈是中國近代社會改革的先驅(qū)。最初,在新村運動的影響下,王光祈倡導發(fā)起一種“小組織”的新生活。“只有少數(shù)同志組織的一種學術事業(yè)生活的共同集合體通過用這新社會做模范,來改造舊社會?!?3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2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這種新生活是“理想社會的雛形,改革中國的起點”(33)任一民主編:《四川近現(xiàn)代人物傳》,第一輯,221頁,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但是田園式的新生活,如果沒有資本的支持,便無法支撐,因此,不久王光祈提議建立一種“城市中的新生活”(34)王光祈:《城市中的新生活》,載《晨報》,1919年12月4日,轉(zhuǎn)引自《王光祈文集》(時政文化卷),26頁,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9。,即組織一種“男女生活互助社”團體(35)工讀互助團最初的設想,應該是“他對于一般貧寒子弟最為同情,一次在李晟女士的追悼會里(李女士系女高師高才生,因受家庭的經(jīng)濟壓迫而自殺者),他帶著很興奮的樣子和我說,我已想得一法,使寒門可以讀書,回公寓,即草擬工讀互助團的辦法”。參見孟壽椿:《五四運動時代王光祈先生的奮斗生活》,載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九輯·王光祈先生紀念冊》,61頁,臺北,文海出版社,1936。,而這就是工讀互助團的設想來源。工讀互助團“本互助的精神,實行半工半讀”,實行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在分配上實行“各取所需”的原則。(36)王光祈:《工讀互助團》,載《少年中國》,第一卷第七期,42頁,1920-01-15,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工讀互助團作為“新社會的胎兒”,被看作是改造社會的初次實驗,是實現(xiàn)“少年中國”的第一步?!爸灰獔猿止ぷx,不斷擴大影響,將來把各地小組織聯(lián)合起來,實行‘小團體大聯(lián)合’就有可能實現(xiàn)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工讀互助的社會?!?37)韓立文、畢興:《王光祈先生年譜》,38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實現(xiàn)“不流血的革命”。但是歷時4個月,北京的工讀互助團宣告失敗。

    新村運動與工讀互助團的失敗,引起了巨大反響,不僅引發(fā)了“少中”成員的矛盾與分歧,更引發(fā)了整個近代社會知識分子群體對于“社會改革”乃至近代歷史行動邏輯的反思。至此,走到了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兩個行動邏輯選擇的關口,以王光祈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選擇社會改革的路線,成為區(qū)別成立現(xiàn)代政黨并進行政治改革的另一種選擇。

    在這個歷史邏輯與行動邏輯碰撞沖突的節(jié)點上,為了挽回即將分崩離析的“少中”,王光祈就解答政治改革與社會改革之間的關系發(fā)表《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社會的政治改革”與“社會的社會改革”》《社會活動的真義》三篇長文,它們不但代表了王光祈政治社會思想的核心內(nèi)涵,更可以解讀近代知識分子群體中最終選擇社會改革取向,走向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和實業(yè)救國的大部分人行動邏輯的思想來源。王光祈以中國近代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兩次政治改革為例,分析革命后獲得政治權力的政府,依然羸弱無能,進而質(zhì)疑政治改革是否能達到目的。他認為現(xiàn)在一般人所從事的“政治運動”或“愛國運動”都是一種“跳”的運動,而不是“走”的運動,換句話說,只是把一般國民引起暴跳一陣,但是一步也未前進,跳來跳去,終是未離原地。社會改革則是“走”的運動?!白摺钡倪\動誠然不及“跳”的運動來得有聲有色,但是持以毅力,終有達到理想目的的日子。他又以“新文化運動”為例,肯定當時政治改革轉(zhuǎn)向社會改革的必然趨勢。他認為“現(xiàn)代代議制度下,若欲從事政治活動,勢非先有良好之政黨不可,而良好政黨之基礎,又非建筑于社會之上不可”(38)④ 王光祈:《社會的政治改革與社會的社會改革》,載《少年中國》,第三卷第八期,45、48頁,1922-03-01,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從政治方面去尋找中國社會的進步是基本無望了”(39)王光祈:《歐洲音樂進化論》,上海中華書局,1924年,轉(zhuǎn)引自:《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上),352頁,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9。。如果貿(mào)然走政黨的迷路,便是斷絕了社會改革的一線生機。因此“須從今日起,即以畢生精力投之于社會事業(yè),若思想不革新,物質(zhì)不發(fā)達,社會不改造,平民不崛起,所有一切其他政治改革皆是虛想”(40)王光祈:《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載《少年中國》,第三卷第八期,61頁,1922-03-01,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由此確認當時政治活動的前提是社會改革。而社會改革途徑是社會改革的分工主義,除了少數(shù)“政治的社會改革者——以社會勢力促進政治”之外,必同時有多數(shù)“社會的社會改革——以社會勢力促進社會”為之輔助,始能收效。④社會改革的具體辦法就是“社會活動”和“社會事業(yè)”。其中,“社會活動”指的是“一種有基礎事業(yè)的文化運動”(41)王光祈:《社會活動的真義》,載《少年中國》,第四卷第十期,38頁,1924-02-01,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而所謂社會事業(yè)者,不過是教育與實業(yè)而已。

    從王光祈的政治社會思想來看,他在最后也表達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可惜他沒有在社會實踐失敗的基礎上形成批判意識。正如從工讀互助團的失敗中覺醒的社會主義者惲代英對于王光祈的批評,在與社會隔離的情況下,“想局部做成甚么理想事業(yè),是決不可能的”(42)惲代英:《怎樣創(chuàng)造少年中國?》,載《惲代英文集》,上卷,3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面對指責,王光祈結(jié)合自己工讀的經(jīng)歷分析工讀運動失敗的原因,得出結(jié)論是“人的問題,不是經(jīng)濟的問題”(43)王光祈:《為什么不能實行工讀互助主義》,載《新青年》,第七卷第五號,142-144頁,上海,群益書社,1920。。他從個體出發(fā),去認知整體社會,夸大了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將抽象的個人作為整個社會的基礎,把中國社會的問題歸結(jié)于中國人的人性發(fā)展不健全,主張用社會改造去培養(yǎng)人的健全性格。他的社會改造路徑,是一條先改造個人、再改造團體、進而改造全社會的道路,實際依然沒有脫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修齊治平”路線。

    這種精神上的保守,也最終導致他復歸中國傳統(tǒng)禮樂。后來王光祈長期身處德國,主張以西洋科學方法來整理國故,發(fā)揚國粹,以復興民族文化。他通過民族精神與文化傳統(tǒng)的結(jié)合,“常因此深思苦索中國人的性格,詳考細查西洋人的習俗,最終乃恍然大悟,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便是中國古代的‘禮樂’。由這種‘禮樂’以養(yǎng)成中華民族的根本思想。”禮者,小而言之,為起居進退之儀;大而言之,則為處事待人之道。樂者,小而言之,為涵養(yǎng)性靈之具;大而言之,則為協(xié)和萬方之用。我們中國人生息于孔子學說之下者數(shù)千年,而孔子學說又實以禮樂二事為基礎,所以中華民族的根本思想,與我們古代禮樂有至密切之關系。他指出:“我們現(xiàn)在宜利用西洋科學方法,把他整理培植出來,用以喚起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本思想,完成我們的民族文化與復興運動?!?44)左舜生:《王光祈先生事略》,載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九輯·王光祈先生紀念冊》,10-11頁,臺北,文海出版社,1936。

    至此,王光祈關于民族復興和文化整合的思想,與音樂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了,而最終找到了他政治理想“少年中國”的實現(xiàn)方向?!拔釋⒌抢鲋畮p,吹黃鐘之律,使中國固有音樂血液,從新沸騰。吾將使吾日夜夢想‘少年中國’燦然涌現(xiàn)于吾人之前,因此之故,慨然有志于中國音樂之業(yè)?!?45)王光祈:《東西樂制之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26,轉(zhuǎn)引自《王光祈文集》(音樂卷·下),105頁,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9。

    三、個人際遇與時代變遷的交織

    分析近代知識分子思想的“過渡性”不能忽視在時代變遷中的個人際遇。王光祈早年學習法律,“由于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開始研習政治與經(jīng)濟;繼而集合結(jié)社,激揚文字,以謀救國”(46)陳正茂:《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1918—1925》,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89。。他組織“少中”,以青年領袖的身份倡導“小組織”新生活,推動工讀互助團實踐。留學德國之后則發(fā)奮“鉆研中西古樂理”,苦讀績學,以至于“形容憔悴,性趣孤僻”(47)李璜:《我所認識的光祈》,載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九輯·王光祈先生紀念冊》,35頁,臺北,文海出版社,1936。。但是他在研究中外音樂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仍然關注和憂慮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后至1936年他逝世前,他翻譯了16本有關國防、外交、政治方面的書籍,“對廣泛的外交問題與國防政策繼續(xù)發(fā)揮其言論的影響力”(48)郭正昭:《王光祈與少年中國學會(1918—1936)》,載《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142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梢娝乃枷肜砺烦尸F(xiàn)了“政治—社會—政治”的路徑變奏,呼應了近代社會的歷史變遷的邏輯。

    王光祈個人獨特的際遇影響著其社會思想的發(fā)展和變化。他最初為了“少年中國”的遠大理想一度放棄了個人留學,留在國內(nèi)組織會務。但是他“清夜思之,汗如雨下直欲赴郊外放聲痛哭一場”(49)王光祈:《留別少年中國學會同人》,載《少年中國》,第一卷第八期,72頁,1920-02-15,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版。,“我從前的自信力很強,以為我與舊社會假意周旋,或者不至傳染。其實我冥冥之中已受傳染,跌過了許多筋斗。”王光祈經(jīng)歷著“一面向舊社會宣戰(zhàn),一面又向舊社會討生活”(50)王光祈:《旅歐雜感》,載《少年中國》,第二卷第五期,55頁,1920-11-15,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的人生困境,于是最終旅居國外。同時,個人感情經(jīng)歷的挫折也改變了他人生歷程。與吳若膺的失敗戀情,對于王光祈的“打擊非同小可”(51)左舜生:《記少年中國學會》,載臺北《傳記文學》,第35卷,1979(1)。,“使他精神上很痛苦,受了這重大的刺激,幾乎自殺”(52)宗白華:《南京的追悼會致辭》,載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九輯·王光祈先生紀念冊》,105頁,臺北,文海出版社,1936。。一個社會運動的先鋒,神采飛揚的青年,一度變得“與人落落,很少往來只把他當作一個很怪癖的人看待”(53)沈怡:《追憶苦光祈兄》,載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九輯·王光祈先生紀念冊》,52頁,臺北,文海出版社,1936。。“少中”會員也大多認為,王光祈改習音樂與戀愛失敗有很大關系,“后來專攻音樂,乃至留德十余年不肯回來,不是沒有關系的”(54)左舜生:《記少年中國學會》,載臺北《傳記文學》,第35卷,1979(1)。。

    這種個人際遇及傳統(tǒng)知識分子“士”家國情懷的精神底色,決定了在個人命運與社會政治變遷的相互交織中王光祈認知的不斷變化,最終反饋在其政治社會思想方面,表現(xiàn)在從社會改造向政治改造的回歸。1932年他在給舒新城的信中,提出編譯一套國防專業(yè)書籍計劃,同時對自己的社會改造思想進行反思:“僅僅從事社會事業(yè),尚顯不足,須將社會設法加以組織;使國家軍權財權等等,一一移到社會手中,然后中國始能安定,始能發(fā)達。”(55)舒新城:《哭王光祈兄——一位未見面的朋友》,載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九輯·王光祈先生紀念冊》,5頁,臺北,文海出版社,1936。這個轉(zhuǎn)變,已經(jīng)能體現(xiàn)他單純從社會的社會改革,轉(zhuǎn)向政治的社會改革。而更加突出其思想過渡性的反復則在于,對于蔣介石邀請他回國的電報,王光祈的回復是“如有相當位置,自當回國,報效祖邦,如能先以位置相示,以便自揣,能否勝任,再行決定行止”。同年,他在給魏嗣鑾的回信中表示,“兄等來示,弟皆敬悉,弟非不思歸,但苦國內(nèi)無相當位置,故暫處國外,以翻譯事業(yè),報效祖國而已”(56)郭正昭、林瑞明:《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253頁,臺北,環(huán)宇出版社,1974。。這個“相當位置”,顯然已非當年自己所說的“一個小學教師、一個種樹園丁”(57)王光祈:《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載《少年中國》第三卷第八期,62頁,1922-03-01,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北京,中國微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微縮影印版。,而定會與政權與政治發(fā)生一定的瓜葛。然而王光祈 1936年英年早逝于德國,未能實現(xiàn)回國“報效祖邦”的愿望。

    這些置身于近代中國歷史邏輯與個人命運之間反復和矛盾的抉擇,通過王光祈心路歷程所展現(xiàn)的思想變化,可見一般青年知識分子在歷史與現(xiàn)實困境中的選擇之艱難。如果進一步從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去解讀,能更深入理解近代知識分子思想的“過渡性”。

    從社會層面來說,“1905年的科舉廢止在中國傳統(tǒng)的‘士’與現(xiàn)代知識人之間劃下了一道最清楚的界限”(58)余英時:《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載《二十一世紀》,2005(13)。。古代士大夫到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轉(zhuǎn)型,“既是一次思想史意義上的價值轉(zhuǎn)變,也是社會史層面上的身份、地位和角色的轉(zhuǎn)換”(59)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 編者序:《“斷裂社會”中的知識分子》,1頁,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這種轉(zhuǎn)變帶來的深刻影響,隨著辛亥革命以及袁世凱、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連番沖擊,似乎埋沒在這些政治變革中。但是這些政治權力變革的背后,實際開啟了由士轉(zhuǎn)向知識分子階層的遠離政治結(jié)構的序曲,形成了知識分子與權力結(jié)構的斷層。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知識分子失去了共同的信仰、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知識分子不再是一個統(tǒng)一的群體,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發(fā)生分裂。(60)許紀霖:《重建社會重心: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載《學術月刊》,2006(11)。從地理上,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精英走向城市,知識分子也集聚城市,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也發(fā)生了實際上的斷層。至此,知識分子從社會層面發(fā)生了三個斷層:上與權力結(jié)構發(fā)生斷層,中在同代青年中產(chǎn)生了意識形態(tài)的斷層,下在鄉(xiāng)村社會底層與農(nóng)村發(fā)生斷層,從而造成社會轉(zhuǎn)型期“知識分子的邊緣化”。這種社會層面的三重斷層,自然而然地會導致他們與生活現(xiàn)實脫節(jié),因此無論是新村運動還是工讀互助團,甚至是少年中國學會都沒有辦法持續(xù)很久。這說明“在全社會的一種經(jīng)濟組織、生產(chǎn)制度未推翻以前,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決沒有單獨改造的余地”(61)陳獨秀:《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載《新青年》,第八卷第四期,上海,群益書社,1920。的見解有一定的道理。

    從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來看,處身于新思想新思潮與從小接受的儒家傳統(tǒng)觀念沖突的戰(zhàn)場,知識分子需要在新觀念與傳統(tǒng)道德觀念沖突和矛盾中,找尋自己的位置。就這樣,“舊的社會道德交叉著新的思想思潮,新與舊的沖突成為社會精神層面的第一主題,缺乏認同的青年在思想上經(jīng)歷迷茫與痛苦,自然對于認同的需求更加渴望”(62)吳小龍:《少年中國學會研究》,51頁,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在那個年代,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低,內(nèi)憂外患下的國家存亡憂患意識成為又一主題。而青年學子面對學術上的深造與社會工作之間的取舍,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成為第三主題。(63)孫潤南:《五四時期政治團體對現(xiàn)代政黨的孕育——以少年中國學會、新民學會為例》,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皞€人生活學術的失意,讓身處于社會邊緣的青年,比其他人更加煩惱,除了考慮個人的生活與未來,對于國家的牽掛讓他們飽受焦慮,在這樣無助的精神狀態(tài)下,他們更迫切的想要追求一種更高遠的共同理想,以成為參與到改變這個舊社會這一偉大事業(yè)的一部分。這樣即使自己的生活困苦,但終究是為了改變?nèi)祟惖纳睿虼怂麄兊募w行動邏輯也要比社會其他群體要強很多?!?64)羅志田:《權勢轉(zhuǎn)移》,222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王光祈對于近代中國歷史的貢獻,絕不僅僅限于音樂方面的成就,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他所代表的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中群體的縮影,他們積極入世,愛國救國,為國家命運的前途奔走呼號,他們的出發(fā)點和動機都是一樣的,但是由于接受的主義和社會政治思想不同,最后命運迥異。王光祈與“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最早的反馬克思主義者產(chǎn)生于同一團體,在同一起跑線去跑,去‘創(chuàng)造’他們各自理解的‘少年中國’,但是結(jié)局是如此的不同”(65)周淑真:《少年中國學會評述》,35頁,載《社會科學研究》,1991(4)。。而他們熾熱的家國情懷和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同樣值得后人敬佩和紀念。

    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面對國家的存亡與個人的命運,面對與社會的三層斷層以及精神領域三重追求,“把一種更高的目標和理想灌輸給失意而邊緣化的青年把這些邊緣知識分子幾乎全部推進了向上軌道”(66)吳小龍:《少年中國學會研究》,53頁,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這種推動力糅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齊治平”的理念,推動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成為活躍在近代歷史舞臺上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王光祈彷徨在政治與社會之間,不甘心只從事音樂的學術生涯,試圖介入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尤其是當他組織發(fā)展的“少中”成員經(jīng)歷戰(zhàn)火的錘煉,國民黨、共產(chǎn)黨、青年黨內(nèi)都有少年中國學會的成員,從而給他提供了一個可以在政治方面“報效祖邦”的機遇時,他企求“相當位置”也就成為可以理解的行為。基于王光祈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變遷與個人求索的綜合視角,透視以其為代表的五四時期的一類知識分子以及他們思想的“過渡性”,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對于理解近代中國向現(xiàn)代中國的轉(zhuǎn)型有著獨特的價值。

    猜你喜歡
    王光祈過渡性微縮
    “多面”的王光祈
    ——評《世紀回聲——王光祈研究新論》
    大眾文藝(2022年13期)2022-07-27 11:14:20
    從不同邏輯角度談高考英語書面表達常見過渡性詞匯用法
    微縮模型展 栩栩如生奪人眼球
    奇聞怪事(2019年11期)2019-12-25 07:04:54
    王光祈戲曲思想探討
    戲劇之家(2019年7期)2019-03-28 11:32:22
    酷世界
    看天下(2018年28期)2018-10-20 01:49:12
    做好銜接與過渡
    微縮投影系統(tǒng)的垂軸放大率測量
    集成方便型微縮廚房
    2000~2014年王光祈音樂研究述評
    音樂探索(2015年3期)2015-02-12 16:07:02
    符合美國環(huán)保署第4階段過渡性排放法規(guī)的小型柴油機的開發(fā)
    平潭县| 临西县| 屏边| 桑日县| 嘉兴市| 上犹县| 桃园市| 瑞丽市| 兴化市| 湖北省| 驻马店市| 齐齐哈尔市| 若尔盖县| 西林县| 克拉玛依市| 武邑县| 巫溪县| 米脂县| 呈贡县| 济源市| 马龙县| 大冶市| 德安县| 福清市| 灯塔市| 龙山县| 从化市| 奇台县| 兴国县| 梨树县| 洛川县| 高州市| 绥棱县| 武夷山市| 莲花县| 呼伦贝尔市| 毕节市| 临颍县| 宝坻区| 农安县| 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