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祝兵,張 翔
(阜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下同)作為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教材和考研學生必備的參考書目,一直以來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該教材文選選材豐厚,注釋精當,但由于內(nèi)容浩瀚,雖經(jīng)過多次再版、修訂、校正,在某些詞義的注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商榷。本文試對其中部分注釋提出一己之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王力先生在教材中對“和”字的注解為:“和,這里指身體舒適?!蓖趿ο壬粗舷挛牡恼Z境理解去解釋,初讀起來,似乎文句解釋通順、語意表達完整,但若細加以考究,其實不然?!昂汀弊衷诖颂帒?yīng)是個誤字,其本字當為“智”。根據(jù)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文獻資料原文記載,我們知道“和於身”其實就是“智于身”,“智”在此處應(yīng)是個通假字,“智”應(yīng)通假“知”?!爸谏怼睉?yīng)解釋為“有益于身體”?!爸恰焙汀爸毕嗤ㄊ欠瞎艜型俚臈l件的,并有多處古代文獻為證:《正韻》記載云“知意切,與智同”;《列子·湯問》曰“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莊子·逍遙游》曰“故夫知效一官”;清劉開《問說》的“大知而察”等。這些文獻中的“知”和“智”都屬于通假現(xiàn)象。
解決了通假現(xiàn)象之后,我們不禁會問“知”怎么會有“有益于身體”這樣的意思呢?這種解釋是否妥帖和有根據(jù)呢?楊雄《方言》注釋曰:“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知。”[1]這句話是說:知,就是病痊愈,在南楚方言中稱生病痊愈就叫作“知”,也就是“有益于身體”的意思?!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也有例子為證:“二刺則知”,該文注釋云:“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為知。”[2]由此可見,此處的“知”也解釋為“有利于身體健康”之義。
綜合以上,《古代漢語·觸龍說趙太后》的“和”不應(yīng)解釋為“使身體舒適”而應(yīng)解釋為“有益于身體”更為合理。郭在貽先生也贊同這種觀點,他說:我們認為這里的“和”字應(yīng)注解為“智”字,即“有益于身體”[3]。
我們從上下文文意語境中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陽貨送給孔子豚,并以此想讓孔子去回拜他,從而見到孔子,而孔子卻避而不見,只能趁著他不在家去回拜。”王力先生在第201頁注釋【3】中說:“時,伺,窺探?!备鶕?jù)王力先生的注釋,我們可以認為“時”為一貶義詞,“用在孔子身上也似乎欠妥”[4]。
其實,這里的“時”應(yīng)注釋為“待”,即“等待”之義,理解為“孔子等待陽貨不在家時去回拜他,從而避免和他相見”。這樣解釋后就文通意順了,既符合言語語境,又合乎人物身份,從而達到了人物與語言的協(xié)調(diào)一致。
那么,“時”字可不可以注為“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時”與“待”在上古時期音相近,意相通?!皶r是禪紐三等,之韻,待是定紐,海韻(即之部的上聲),按照古聲母章系(即照系三等)歸端之例,禪三可以歸入定紐”[5],所以此二字在古書時讀音相同,是能夠換用的。《易經(jīng)·下經(jīng)·歸妹》有例云:“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谷梁傳·隱公七年》注釋為“遲歸有待”。魏王弼對此注釋曰:“愆期,遲歸,以待時也?!边@里的“時”與“待”二字音同而意近,二者可以換用。《詩經(jīng)》云:“歸愆期遲歸有待?!泵唷秱鳌吩唬骸绊┢谥荆小幸??!标懙旅瘛督?jīng)典釋文》曰:“有待而行也?!币陨衔墨I例證說明,上古時期“時”與“待”音近相通,屬于通假現(xiàn)象。清代語言學家錢大昕解釋了“時”與“待”通假理由,《聲類》卷三曰:“古無舌上音,齒音亦多作舌頭,時讀如待”。
雖然“時”在古書時候先輩大家們都將其訓為“伺機”之意,但綜合以上觀點和文章語境意義以及人物身份等諸多因素,我們認為:“時”字當認為與“待”通假,即解釋為“等待”之義,這樣才更為妥帖自然[6]。
王力先生在教材文本第396頁注釋【5】中曰:“練實,舊注‘練實,竹實’(成玄英說)。未詳?!蓖趿ο壬皇且罁?jù)舊注,并未對“練實”二字做出具體的解釋,說“未詳”即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而非妄自臆測,這種寧可缺而不論的態(tài)度我們應(yīng)該加以肯定和學習。
那么這里的“練實”是不是真的無從考證,難以解釋呢?是否我們只能順從成玄英的這種注解呢?我們要理解“練實”二字首先應(yīng)該了解“鹓鶵”。“鹓鶵”即古代所記載的“鳳凰”。《淮南子·時則訓》記載:“七月官庫,其樹楝。”東漢高誘對其注釋說:“其樹楝,楝實,鳳凰所食。今雒城旁有樹,楝實秋熟,故其樹楝也。楝讀練染之‘練’也?!盵7]東漢高誘的注解反映兩個問題:一個為鳳凰所食(楝實),另一個為“練”字與“楝”字的通用。在古書時代此二字是可以通用的,它們是符合古書時代的通假條件的。所以這兒的“練”字可以理解成“楝”字,此二字互為通假字,“練實”即“楝實”。漢代崔骃《七言詩》云:“鸞鳥高翔時來儀,應(yīng)治歸德合望規(guī),啄食楝實飲華池?!盵8]這里的“鸞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鳳凰”,也就是文中的“鹓鶵”,它所食之物就是“楝實”而非“練實”。“楝實”即楝樹的果實,“楝”指的是“一種落葉喬木”,《爾雅翼》卷九記載云:“楝木,三四月開花,其實如小鈴,至熟則黃,俗謂苦楝子,亦曰金鈴子,可以練,故名楝?!盵9]“楝實”其實是一味中藥藥材,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恶壸诸惥帯肪硪话侔耸盘幰惨么司湓?,在引文中寫的就是“楝實”而不是“練實”。
綜合以上文獻資料,我們不難得出,文章中的“練”即“楝”,二字聲音相近,通用并假借而成?!熬殞崱保恰爸駥崱?,而是中藥藥材。此句講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是強調(diào)鳳凰的志存高潔。
王力先生在教材第1321頁注釋【18】中解釋云:“渺,小也。這是說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小米粒?!蔽覀兛梢钥闯觯麑⑦@里的“粟”字理解成了“米?!敝x,極言人的渺小,說人渺小得就像一粒小米粒。乍一看這句話解釋得無可挑剔、順理成章,但認真推敲后我們又覺得文義不通。我們試想下:大海之中怎會出現(xiàn)“米粒”呢?“大?!焙汀懊琢!倍吆茈y找出其共通的地方,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又怎會拿這樣一個互不相干的東西來互相作比呢?是否“粟”字在那時候另有他義呢?那么教材里的這個“粟”字該如何去解釋才算確切呢?
通過文獻查找,我們發(fā)現(xiàn),古書中“粟”確實有不同的詞義,它除了有“米?!敝x外,還具有“沙?!敝x?!吨形拇筠o典》第二十五冊對“粟”字做出的注解是:“凡細顆粒之屬或曰粟。”[10]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對“粟”字的理解是:“粟,沙粒等其它細小物的意思?!薄犊滴踝值洹っ撞俊分小八凇弊謼l目下的相關(guān)的注解:“粟,沙謂之粟。”[11]從《康熙字典》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粟”在古書時代就理解成為“沙子”“沙?!钡暮x。并且這幾部論著都同時引用了《山海經(jīng)》的“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作為其例證。晉郭璞《山海經(jīng)注》曰:“細丹沙如粟也?!焙萝残小渡胶=?jīng)箋疏》也對此句話做出了相應(yīng)的解釋,他采用了郭璞的說法?!掇o源》第三冊中“粟”字條注釋【3】義項:“粟,指顆粒如粟之物,也用以比喻渺小。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ⅲ骸毜ど叭缢谝??!盵12]這里的“粟”字也不是“小米?!钡囊馑迹恰吧沉!钡囊馑??!掇o源》在此義項下引用的就是古漢語教材文本里的這個句子。謝政偉在談及此句中的“粟”字時亦指出:“‘粟’字在古書時代有‘沙’義,此義置于‘渺滄海之一粟’一句中既合理又通順,無須贅述。惜《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等辭書皆失收此義?!盵13]
通過以上文獻記載分析,我們認為:“粟”除了“米粒”之義外,還有“沙粒”之義?!凹尿蒡鲇谔斓?,渺滄海之一粟”中的“粟”應(yīng)解釋為“沙粒”更為妥當。那么此句文意應(yīng)理解為:“人渺小的就像大海里的一顆沙?!薄0粗@個意義去解釋,讀者就不會產(chǎn)生“大海之中怎會有米?!边@樣的疑問,語意更加明確。
王力先生在380頁注釋【11】解釋為:“鵬離開北海用六個月的時間飛到南海才休息。去,離開。息,休息?!贝司溥@樣解釋,中間缺少了不少字詞,尤其是缺少動詞,總讓人覺得別扭。其實,此句翻譯為“(大鵬)乘著旋風飛上九萬里高空,憑借著六月風離開北?!备鼮橥樅侠?。
造成翻譯不同的原因就是對“息”的理解?!跋ⅰ钡某S昧x為“休息”,王力先生將“息”理解為“休息”?!墩f文·心部》:“息,喘也”,由此可知“息”的本義為“呼吸時進出的氣;氣息”[14],“氣息”有疾有徐,“疾息”可成風,我們認為此處“息”應(yīng)理解為“風”。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解釋說:“息是氣息,大塊噫氣也,即風也。六月氣盛多風,大鵬便于鼓翼,此證明上文六月海運則徙之說也?!毙f的解釋更為確切。
[1] 華學誠.楊雄方言校釋匯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6:373.
[2] 高士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直解[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589.
[3] 郭在貽.訓詁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5:69.
[4] 陸宗達.訓詁簡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144.
[5] 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5:69.
[6] 黃現(xiàn)璠.古書解讀初探:黃現(xiàn)璠學術(shù)論文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67-468.
[7] 何寧.淮南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414.
[8]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1.
[9] 羅愿.爾雅翼[M].合肥:黃山書社,1991:243.
[10]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第二十五冊[M].臺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82:172.
[11] 張玉書,陳廷敬.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869.
[12] 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第三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8:2386.
[13] 謝政偉.王力《古代漢語》教材文選疏失例談[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9):24.
[1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武漢:崇文書局,199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