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舒 徐輝
摘 要: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以描寫山川自然為主,于戰(zhàn)國之前出現,萌芽于東晉時期,確立于南北朝時期,在隋唐時期開始興盛,并出現了以王維為代表水墨渲染的文人畫,后在宋代和元代得到空前的發(fā)展,明代初期的山水畫基本上都是對元末山水的延續(xù),后期開始衰落?!懊魉募摇币卜Q為“吳門四家”,是在正德時期,以蘇州為中心,以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的畫派。這四家中沈周、文徽明繼承了“元四家”的繪畫風格,仇英頗擅工筆重彩,唐寅繼承了南宋的院體風格,又自己加入了文人的意趣,使之更具柔美之氣。
關鍵詞:南宋;明四家;文藝復興
一、“明四家”簡介
(一)沈周
沈周可以說是“明四家”中地位最高的,同時他也是“吳門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沈家世代隱居在吳門,他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朋友,父親又是杜瓊的學生,所以說他家的文人氣息世代相傳,書畫文學修養(yǎng)在他家有較好的傳統(tǒng)。沈周一生在家修學詩書,游玩作畫,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視險詐的政治游戲,一生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始終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
沈周在元代以來的文人畫領域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他擅各種繪畫,以山水畫造詣最深。他的繪畫方法繼承了宋元各家,后以“元四家”的水墨淺絳體系為主,他又把自己所學各家的筆墨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進一步發(fā)展了文人水墨山水的表現技法。
沈周的代表作品是他為其岳父也是他的老師七十大壽而作的《廬山高圖》。這幅畫目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采用全景式構圖,以“三遠”中“高遠”來布置整個畫面,圖中山巒重疊,草木繁盛,氣勢雄偉。他以廬山來象征老師的崇尚品德,并以此來表達對老師的崇高敬意。
沈周的繪畫主要為傳統(tǒng)的文人山水畫做出了以下幾個貢獻:首先,他不僅吸收了南家之長,也吸收了北家之優(yōu),同時融入南北,將南北方的渾厚和清麗融為一體,把他抒發(fā)的感情由清寂冷逸轉變?yōu)榛趾肫胶?。其次,他又將詩書畫進一步結合起來,他書法學于黃庭堅,這是他的山水畫蒼勁混厚而又相似協調的原因。他把這種詩風與畫格相融合,讓他的畫更加具有詩情畫意。
(二)文徽明
文徽明師從沈周,但是他的繪畫風格和沈周并不相似。他從小就學習各項藝術,文學方面一直有很高的造詣,所以他一邊臨摹學習沈周的繪畫作品,一邊又憑借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文徽明的傳世作品也是最多的。
文徽明的代表作品是《石湖圖》,在作品右上角有隸書“石湖”兩個字,畫面描繪的是姑蘇十景中的一景,作品用墨淡雅,稍稍設色,給人秀麗之感。
文徽明的作品中也有重要的跋文,這也可以說是文人畫的重要特征之一了吧。他一直都是一位特別充滿活力的畫家,尤其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我們也能從他眾多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對繪畫的熱愛。
(三)唐寅
唐寅出生于商販家庭,從小熱愛讀書,后在考官的時候因舞弊案牽連入獄,后來絕意仕途,潛心于書畫之中,放縱于山水之間。其性情也是放蕩不羈。他師法李唐、劉松年,并加以自己的創(chuàng)造,形成了秀逸清俊的繪畫風格。他擅長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
早期唐寅也是拜沈周為師,人們稱唐寅的繪畫是“遠攻李唐,近交沈周”,充分體現了“吳門畫派”的風格。他的作品筆鋒蒼勁活潑,整體秀潤清雅。
由于唐寅的家境與之前提到的沈周、文徽明不同,他從小游走于市場之中,接受世俗的熏陶,又迫于生計,不得不賣畫為生,所以他的有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世俗的影子,畢竟賣畫的時候要考慮到賣主的喜好。他的閱歷比較豐富,入世也比較深,所以他的題材很廣泛。
唐寅的代表作品是《關山行旅圖》,因為唐寅的繪畫風格變化多端,也很難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風格,他變化萬千的作品是和多種多樣的生活經歷分不開的,所以這里暫且只舉一件作品。這件作品是在他的各個親人相繼去世之后所畫,從畫面中我們就能感受到他的悲傷,畫面中枯萎而毫無生機的樹枝盤踞在一起,暗示著他內心的愁苦與傷心。
雖然唐寅的生活經歷很波折,但是這些挫折都為他后來的繪畫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激發(fā)了他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讓他的繪畫賦予了生命力。
(四)仇英
仇英傳為漆工,從此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他與我們之前提到的畫家有所不同,仇英在文學修養(yǎng)方面有所欠缺,所以他的畫面中一般只題有他自己名字,并沒有其他的詩文,因為他能力的欠缺,所以為了保持畫面的美感,他能少寫就少寫點字。也是因為他曾為漆工,所以他的繪畫題材很多樣化,尤其是界畫。這也是他人生經歷所給他帶來的優(yōu)勢吧。
他的山水畫學習的是南宋的院體風格,匯聚了前人繪畫之長,又融合了文雅的趣味,是他的畫面既有古典傳統(tǒng)的院體風格,又具有清新秀雅的風格,成為一種新的繪畫風格并成為后人學習的典范。
被故宮所收藏的《秋江待渡圖》是他的代表作品。其畫面中有一條瀑布,從夾谷之間川流而下。山石的皴擦體現了他細膩的繪畫風格,整幅畫面明暗相交,體現光影交錯的妙趣。
二、“明四家”的同異
雖然這四位畫家被統(tǒng)稱為“明四家”,但是他們在相同中存有不同。就拿沈周、文徽明、唐寅來說,他們的畫作都是詩、書、畫結合,不僅在繪畫上體現了優(yōu)秀能力,還以詩文題詞,三者之間相互呼應,形成一個更加完美的整體。但是仇英在詩文方面就顯得有些吝嗇,為了不破壞他畫面原有的美感,他只能選擇如此方法了。
這四個人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為兩對來看,分別是沈周和文徽明為一組,仇英和唐寅為一組。
沈周和文徽明出生于文人世家,從小就受到文學的熏陶,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高于常人,所以他倆的繪畫格調是高雅的。然而唐寅和仇英與他倆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將兩位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倆的繪畫格調相同,在古代的時候一個人家庭出身和最初受到的教育,就是他們人生的開始和他們藝術萌芽的起端,這對他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雖然選擇出身的主動權并不在他們自己手上。
唐寅和仇英的出身是相似的,他們都是城市小市民階層的家庭,但是唐寅相比于仇英還是幸運的。唐寅的父親一直讓他去私塾學習,他從小接受系統(tǒng)的學習,在學習上有了很高的自由度。但是仇英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從小就得幫助家里掙錢,從未接受過教育。這也是造成了他倆之間一定差異的原因。他倆的人生道路都是曲折的,雖然前期對于繪畫的目標不同,但是后來都是以賣畫為生。兩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在繪畫風格上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唐寅有強烈的個人情感,愛憎分明。仇英則是比較沉穩(wěn),一幅畫可以畫好幾年。對于唐寅來說,這是做不到的。
三、“明四家”的發(fā)展與繼承
明代之后清代的“四王”也是對“明四家”的繪畫進行了繼承與再發(fā)展??傊袊纳剿嫷搅饲宕臅r候已經急劇衰落了,“明四家”與之前的“元四家”已經相差很多,“四王”又比不上“明四家”,也許這就是反映的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吧。
四、“明四家”與“文藝復興”
“明四家”所處的時期正好對應了文藝復興盛期。文藝復興盛期是的社會背景與其初期時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當時佛羅倫薩正一步步走向衰退,與此同時的羅馬卻達到了繁榮的頂峰。當時的主題思想是人文主義,在那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而且世俗化的程度也更加濃厚。繪畫題材越來越來平民化,不再那么高高在上。思想也進一步被解放,藝術和科學開始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繪畫風格也發(fā)生了改變。
此時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達·芬奇,他創(chuàng)立了明暗造型法,拋棄了之前呆板的輪廓畫法,發(fā)明了空氣透視法,使畫面更加生動。雖然他以學習古典為特點,但是并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吸取其精神內涵,加到自己的新的創(chuàng)作中去。這一時期的畫家既對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內涵進行學習與傳承,也創(chuàng)造了新的繪畫手法供文藝復興末期和以后的藝術家們學習。而文藝復興從這個時段之后也開始走向衰落,就如同我們的山水畫一樣,在達到極盛之后必然走向衰落,再等待著下一個時期的人來復興它。
五、結語
縱觀藝術史,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時期的藝術并非只是對前一個時期的藝術進行簡單的模仿,而是對它進行繼承與再創(chuàng)造。無論我們的創(chuàng)造會讓它走向興盛還是衰落,都不能停止對它的再創(chuàng)造。藝術原本就不是一個直線上升的過程,一直以來它都是波浪式上升的,無論是中國的、外國或者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遵循這種發(fā)展形勢。所以說我們只有不停繼承創(chuàng)新,才能進入一個新的旅程。
參考文獻:
[1]賀西林,趙力.中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潘運告.明代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