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呂嬌
摘 要:新課標提出了:“聽為基礎,唱為中心,動為手段,綜合訓練”的教學目標。器樂作為“動”的組成部分,自然也列入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根據(jù)實際情況,豎笛作為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在四至六年級器樂教學中廣泛使用,另外豎笛具有攜帶方便,價廉物美等特點,又可滿足孩子學習音樂的要求。故豎笛教學對音樂學習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關鍵詞:豎笛教學 音樂教學 有效教學 興趣
一、有效教學不間斷的興趣培養(yǎng)
隨著“器樂進課堂”越來越被重視,豎笛作為器樂教學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的。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參與度熱情度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的。在調查對比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熱情將成不斷的遞減模式,到六年級之后個別班級的指數(shù)甚至只有50%。由此可見學生的興趣保持度是不穩(wěn)定,教師要時刻的關注,不間斷的激發(fā)學生興趣。
二、建立信心、興趣的雙向關系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T威林厄姆”說過: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但它很脆弱。“解決問題”指的是任何成功的認知活動,會帶來愉悅感,增強對事物的興趣值,反之無法解決問題就會逐漸失去興致。建立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要建立自信心,鼓勵他們去跨越器樂學習上的困惑
(一)“一課一樂句”
學生從四年級開始接觸豎笛,學樂器是一心多用,學生難免會有困難,看了譜,忘了指法;想起了指法控制不穩(wěn)氣息。在一堂課中讓學生練習完整的樂曲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采用“一課一樂句”的逐漸遞進法教學。“一課一樂句”不是讓學生把這一樂句吹的多完美,而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掌握一個樂句的節(jié)奏、音準等基本要素,并且能夠連貫的吹奏出該樂句,使班級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感,增強興趣、信心。然后再逐漸加入其他樂句,解決細節(jié)問題完善歌曲。
(二)“一習一游戲”
這里的游戲指是融入豎笛基礎練習的游戲。反應性游戲:前面也提過了學樂器需要一心多用。通過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手忙腳亂的問題。例如:“紙牌游戲”—以翻紙牌為指令,組合完成空拍拍手拍腳等觀測性游戲。再如按孔游戲,根據(jù)教師指令快速反應指法,但不吹出聲音。游戲學生固然喜歡的,也起到了興趣激發(fā)作用,但這一系列的練習之后都要回歸于豎笛教學,不然就是無用功。
歌曲性練習游戲:音階指法練習是不可少的,單純的音階吹奏練習學生會覺得枯燥無趣。在練習中融入歌曲性內容,并作一些小變化,學生會感到特別的愉悅,即提升了興趣也建立了信心。例如《歡樂頌》就是非常好的練習曲,包含了1-5五個音符,節(jié)奏又非常簡單,再加上少許的創(chuàng)設(由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版本二>,師選擇合適的創(chuàng)編)作為練習曲是很不錯的選擇。
(三)練習曲目稍作修改
縱觀整個音樂教材,里面所涉及的練習曲目對大多數(shù)同學來說是不熟悉的,并且以班級教學來論,有很多的同學的識譜能力是不強的,往往會顧此失彼。在豎笛教學進入到五年級時,學生基本指法都已經(jīng)熟知,可以從中加入一些簡單的,學生非常熟悉的歌曲。由于該段旋律學生非常熟悉,所以對于學生來說熟悉的事物會保持較高的參與度,興趣度。而且在識譜上也基本沒問題,縱觀該歌曲旋律是以音符5為主體組成的,成音階式走向,學生比較容易吹奏。在加以伴奏等活動學生的成就感會提升。
(四)教師行為的引領
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對學生的引領作用是不能低估。學生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對教師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師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例如我們在學習《那不勒斯舞曲》《森林狂想曲》時,教師在拓展時加入豎笛吹奏。當教師用豎笛嫻熟地吹出樂曲,那優(yōu)美的旋律即讓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欣賞上來,霎時也讓學生手中的豎笛蠢蠢欲動,興趣馬上就激發(fā)出來。再融入豎笛教學學生的積極性會很高。除了教師自身的影響,也可借鑒視頻八孔豎笛曲《賽馬》《最終幻想》等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有效教學學生耐心的培養(yǎng)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耐心不僅對他的學習上有幫助,而且對他今后的人身道路也有很大的影響。
(一)教師的作用
孩子畢竟是孩子,一般情況下耐心度不會像成年人那樣持久,只要想到了或者聽到了想要完成的事情,往往會要求立刻兌現(xiàn)。但學習樂器不可一日而成,需要長久的練習方可完成。首先面對學生的“急”,教師就要“慢”。和學生約定的豎笛練習時間就要耐著性子指導學生完成,不被學生的急躁情緒影,隨意更改時間。再者耐心的觀察學生的行為,要積極的去鼓勵學生的小行為(如多堅持了一會兒)。
(二)環(huán)境的作用
要給孩子提供培養(yǎng)耐心的環(huán)境。學習沒有固定的空間和作息時間,將使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甚至造成沒有耐心的問題。安吉娜·米德爾頓在《美國家庭的卡爾·威特教育》一書中介紹了一種“三分鐘”耐性訓練法,這種方法被證明是訓練孩子耐性的好方法。豎笛課也可以借鑒,比如固定豎笛練習的自主練習時間,堅持下來的并且有一定成果的給予相應的精神或少許物質上的獎勵。
四、有效教學聽唱動相輔相成
國內外中小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現(xiàn)“器樂教育的本質是教兒童通過樂器來表現(xiàn)音樂。也表明了器樂教學實際上教的是仍然是音樂,而非器樂?!奥牉榛A,唱為中心,動為手段,綜合訓練”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無論是哪種教學課都有彼此的元素存在,識譜、節(jié)奏、情緒等音樂要素都是相輔相成的,融為一體的。比如說在練習連貫吹奏時,可以先像歌唱發(fā)聲練習一樣發(fā)出有音高變化的連貫的“丟丟丟丟”,在雙吐音練習時可模仿跳音發(fā)聲練習“kukukuku”,這也是戈登教學法中提到的一種有效器樂教學,學生一練也就會了,興趣也就更濃了??傊?,器樂教學是音樂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教學效率是需要長久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