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梅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適應小學生身心特點,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從數學情境生活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概念生活化三方面探討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都很強的學科,小學生思維發(fā)育尚不成熟,學習和理解能力有限,很多數學知識學習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課堂教學生活化就是有效的引導手段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將學生的生活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yōu)榫唧w、生動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知識發(fā)現數學、學習數學,逐步拉近學生與數學學習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數學知識.
一、數學情境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手段,一個符合學生興趣特點和生活體驗的生活情境,往往能夠在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課堂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熟悉而愉悅的生活情境中探究數學問題,尋找數學規(guī)律.
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教師便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車輪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同學們都有過坐汽車的經驗,但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汽車的車輪是什么形狀呢?車輪做成其他形狀可以嗎?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用什么形狀的車輪來設計汽車呢?”學生聽到問題后都很感興趣,做了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橢圓形等多種車輪模型,最后得到了車輪設計成圓形是最佳選擇的結論.這時,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車軸應該裝在哪里”等問題,以此引入有關圓形的各類概念.
合理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能夠實現真實生活與數學世界的連接,將數學知識融入各種生活現象中,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在這個課例中,教師便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fā),以生活中常見的汽車車輪為切入點設計了教學情境,將枯燥的數學符號變成了生動的生活事物,活躍了學生課堂思維,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在層層遞進的生活問題中不斷思考、不斷深入,循序漸進地認識數學規(guī)律,形成數學概念,提高了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簡化學生理解難度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所擁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避免生搬硬套,而是要立足于學生的“數學現實”,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數學實踐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學習了“認識人民幣”的相關章節(jié)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各人民幣面值和元、角、分之間進率的記憶,教師組織了一次“買玩具”的課堂活動:教師為每名學生都準備了面值不一的道具錢幣,讓學生從教師這里購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并能夠正確的做到付幣、換幣、找?guī)?學生在活動中都表現得非常積極,參與熱情高昂,有些知識掌握不牢固的學生也積極地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在愉悅的學習體驗中,鞏固了相關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小學數學教學不是為了將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課例中,教會學生辨認人民幣面值和人民幣進率是教學的重難點,也是重要的知識考查點.教師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別開生面的組織了“買玩具”的課堂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營造了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師生間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數學概念生活化,幫助學生知識內化
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小學時期的數學教學主要偏重于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相對抽象,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在處理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時,要盡量去貼近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把抽象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演繹出來,簡化數學概念的理解難度.
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在課堂開始時結合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一個小故事:一輛行駛的公交車中有8名乘客,到第一站的時候有2名乘客下車,3名乘客上車,到第二站的時候有5名乘客下車,4名乘客上車,這時候公交車中還有多少乘客呢?展示課件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列式計算,學生在短暫思考后都列出了“8-2+3-5+4”的算式.這時教師引入新課:“像這種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運算就是加減混合運算,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加減混合運算的規(guī)律.?”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課堂教學內容要向學生的生活經驗開放,在科學的引導下讓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在課堂中并不急于講解運算法則,而是先為學生展示了一個生活故事,讓學生感到本節(jié)課堂學習內容是有趣的、熟悉的,增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聯(lián)系了學生的新舊知識,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是個循環(huán)的過程,一方面,學生要不斷學習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另一方面,學生運用和實踐的過程也是繼續(xù)鞏固所學知識的過程.為此,教師一定要重視構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利用科學的“生活化”教學加深學生知識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不斷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金曉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初探[J].新課程·中旬,2017(1):63.
[2]林秀媚.淺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7(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