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孫佳梅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全面發(fā)揮歷史的教育功能,多類型、多層次、多形式、多視角地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方式,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運用多種手段與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條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了改革的著眼點和最終歸宿:扭轉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改變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價值轉型。而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可以將主題詞與內(nèi)容很好地結合起來,并且能夠將內(nèi)容的層次感體現(xiàn)出來。運用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便于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與記憶,還可以形成知識體系,對于構建歷史整體框架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
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歷史學科教育而言,我們面對的是歷史教育的價值問題,要解決的也是歷史教育的價值問題,能將這些問題落在實處的只有歷史教師。
在過去的很長一款時間里,教師都作為了課堂的主體,成為了課程的操作者和控制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成為了教師“教”的傀儡。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教師逐步向課堂的指導者、實施者和開發(fā)者轉變。歷史教師的任務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于讓學生明白如何做人;既要掌握歷史學科的專業(yè)教育方法,也要創(chuàng)新歷史學科的教育理念。使歷史課堂包含生動的“情感”,“思維”的擴展和“理性”的光輝。
那么,在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教師應該如何很好地構建思維導圖,并在構建的同時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我就以《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課為例,做一闡述:
歷史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對于把握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脈絡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對教學的重難點給予一定的重視,就能使課堂的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的層面。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思維導圖:
很明顯,上述的思維導圖有很明顯的錯誤,割裂了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聯(lián)系性,沒有突出他們的邏輯關系,只是將小標題分別進行了總結。
在本課中,我會以“一本雜志反映一個時代”為主線,對這部分史實進行提煉,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內(nèi)容的理解。并且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融入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之中來講,更容易突出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性,把握內(nèi)容的地位所在。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史上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五四運動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所以,整體把握新文化運動的邏輯性十分重要。歷史學科的學習主要由三大塊構成,即背景與條件、過程與內(nèi)容、意義與影響。這三者之間雖然是平行關系,但是他們的內(nèi)部又構成了一定的邏輯性。只有明確他們?nèi)咧g相互的作用,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
本課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領域反封建的繼續(xù),同時它又下啟五四運動,它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做了廣泛的思想啟蒙與動員工作。在當時,袁世凱成功復辟帝制,人民依然生活在專制制度的統(tǒng)治之下,百姓依舊是愚昧和迷信的,三綱五常思想在人們的觀念中依然根深蒂固,這與當時世界發(fā)展自由平等的潮流格格不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也就迫在眉睫。然而從歷史角度考慮,最重要的還是新文化運動所蘊含的意義。首先,從進步性來分析,它不僅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開辟了道路,還為五四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使得中國一些知識分子已經(jīng)受到了民主科學的影響,開始用自己的力量來挽救我們的國家。其次,從局限性來考慮,對于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而言,這些“新”思想的提出并沒有廣泛傳播到大多數(shù)百姓中去,僅僅局限于少數(shù)的知識分子之中;而且當時帝國主義列強正在瓜分中國,這些知識分子沒有意識到反帝的重要性;并且由于一些人的極端,使全盤西化的局面出現(xiàn)。
在教師和學生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所做的任務就是明確邏輯性,以便更好地加強對歷史的理解和解釋能力。這對于歷史知識體系的梳理及構建,對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將歷史事件的背景、發(fā)展過程以及影響等相關知識串聯(lián)起來,可以通過以時間為線索的思維導圖模式來完成。示例如下:
歷史事件的發(fā)展就是以時間為基礎的。在學習《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課中,必須要將這場思想解放運動放到歷史時空中來看待,將前后發(fā)生的動態(tài)事件進行分析。教師要有很強烈的時間觀念,才能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時空觀念,并將這一思想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學生。根據(jù)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要利用時間的順序,選取適當?shù)臍v史史實,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時序性,凸顯歷史發(fā)展的主線。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了解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才可以探究歷史事件蘊含的深層內(nèi)涵及意義。
《新青年》在1915年開始創(chuàng)辦,它的背景自然和之前的辛亥革命分不開。從1915年開始到后來1918年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這中間的時間段就成了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過程。1918年之后社會主義思潮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這為后來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一個歷史事件的影響只有放在時空中才可以得以發(fā)展延續(xù)。
這種學習模式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提高學習興趣。由于歷史事件的抽象性,單純用語言文字教學可能會使學生的注意力下降,而思維導圖能夠更加直觀地引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并改變之前記憶混亂、記憶不清的情況,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與有效性。
上述思維導圖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在《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依據(jù)思維邏輯要求,可以將學生的學習任務劃分成“背景與條件組”“過程組”“內(nèi)容組”“進步意義組”和“局限性影響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完全可以做好價值引領的工作。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史料,學生通過對史料的自主性學習了解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思想解放的認識。對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從進步史觀的正面視角來看待。這體現(xiàn)的便是教師與學生、史料撰寫者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過程;在學習新文化運動的過程中引發(fā)的爭鳴、探討便是價值協(xié)商、價值爭鳴的過程,當然更是新的價值和意義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唯物史觀素養(yǎng)提升和進一步培育的過程。
思維導圖與傳統(tǒng)的文字性教學相比,屬于更具直觀特點的教學方法。思維導圖主要體現(xiàn)的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邏輯性和空間性特征。這樣就使得一些歷史事件的前后因果關系非常明確,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歷史思維導圖在歷史學習中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概括性的圖表,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一目了然,但它又需要逐步將思維導圖細節(jié)化,用細節(jié)內(nèi)容來填補框架,容易喚醒學生的注意力,使歷史線索更加明晰。如果引用得當,既可以使學生回顧以往所學的歷史知識,挖掘他們的歷史儲備,又可以通過歷史事件的評價來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這樣就可以對相關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了鞏固記憶,促使學生更為主動深入地探討新的問題。第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的能力。思維導圖是從歷史事件發(fā)生的空間關系來進行總結,總結的過程就體現(xiàn)了邏輯思維能力。不管在一節(jié)課、單元課或者復習總結課上,都能看到思維導圖的身影。毋容置疑,思維導圖已經(jīng)成為歷史學科學習的一種必備手段。第三,思維導圖有助于明確學習動機,感知歷史。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入手,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在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中,思維導圖遠比純粹的說教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
但與此同時,思維導圖還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挑戰(zhàn),比如:對思維導圖研究的深度有限,認識不足。思維導圖模式試驗的效果也還不明顯,操作不太熟練。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的認識,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要擴展延伸。要加強教師的培訓,使之對思維導圖模式有深刻的理解,而后準確無誤的用思維導圖去駕馭歷史課堂,把握歷史教學的教育思路,能夠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思維導圖,為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做貢獻。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教學改革也將越來越重要,教學模式也將會越來越豐富,這樣對歷史教師的要求必然也會相應地提高。思維導圖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新的模式,也必將對未來的教學實踐活動起一定的作用。雖然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還有待研究,但它的價值是極為重要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挖掘。為更好地發(fā)揮其價值,還需要更多的歷史教師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討。這不僅要求歷史教師必須掌握夯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在教學實踐的同時也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教育、教學方面的學術研究,還要求歷史教師從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上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只有這樣,我們的歷史教學實踐才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將我們歷史人的史學素養(yǎng)融入到教育上,用更加恰當?shù)姆绞脚囵B(yǎng)我們的下一代,為我們的教育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