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園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藝術,可以提高教育實效性。使教育內容由乏味變趣味,教育形式由灌輸性變潛隱性,教育主客體關系由“等級之別”變?yōu)椤捌降裙蚕怼?。努力促進二者有機融合,是實現(xiàn)德育和美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藝術融合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165-02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動,它是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和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性質決定了它不僅是一項科學性工作,更是一項藝術性活動。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具有引領社會風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藝術教育在教育形式、內容、功能等方面可以相互借鑒和相互完善,實現(xiàn)有機融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融合的教育實效性
由于社會環(huán)境和人們思想的日益變化,加上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使之出現(xiàn)了“疲軟”現(xiàn)象。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的有機融合,豐富愉悅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可以提高教育實效性,更好地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一)教育內容由乏味變趣味
長期以來,受教育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不愛聽”“不想聽”“不愿聽”的抵觸心理,許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教育信息輸入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已被受教育群體“過篩”,為教育信息的內化、行為外化、反饋和調控帶來許多難度。歸根結底,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藝術性的缺失,使得原本給人智慧啟迪和精神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變成空洞乏味的說教和固定刻板的指令。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的藝術精神是人們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我們可以通過接觸豐富的感性內容,進行感性化的體驗活動,從而達到心靈的愉悅和美的享受。事實證明,感性內容越豐富,人的認知提升就越順暢自如。藝術化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抽象理論、內容、精神、意志變得生動形象、真實可感、趣味十足,更易于被受教育群體有效吸收。
(二)教育形式由灌輸變潛隱
列寧在對經濟主義批判的過程中認識到政治斗爭需要革命理論的領導,科學的理論不能自發(fā)形成,因而只能通過外部灌輸。灌輸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基本原理,在傳承人類精神財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形式上普遍存在滿堂灌輸、你聽我講、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講到底的現(xiàn)象。教育形式缺少文化感染力和審美體驗,很難在受教育者心中產生認同,教育效果欠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藝術教育,可以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的功能,變顯性灌輸為隱性教化。通過藝術手段制造出的獨特氛圍,可以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好奇、興趣、靈感和思考,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使受教育者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地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而在自愿自覺的情況下形成的思想認識、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都是比較永久和牢固的。
(三)教育主客體關系由“等級之別”變?yōu)椤捌降裙蚕怼?/p>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教育過程大部分時間都以教育者為中心,過于強調教育者的權威,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得不到很好的發(fā)揮,我們需要用培養(yǎng)知性的方法來養(yǎng)成德性,將德育大綱化,德育系統(tǒng)性,條條框框,言之成理。[1]人的本質告訴我們要以人的方式來理解人的能動和受動,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也要朝著更加平等共享的方向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藝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生動性、趣味性、感染力,吸引教育主客體全神貫注地參與,在自由開放的氛圍中,帶著愉悅去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追求美,實現(xiàn)對美的預期。藝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能夠吸引受教育者全情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由客體變成承擔主體責任的能動創(chuàng)造者,平等地與教育者對話人生的意義、價值和追求,彼此接納和敞開,共享精神上的交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有機融合的路徑分析
(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被視為宣傳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工具,一直以來都缺乏一種能夠激起學習熱情的文化魅力,為了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缺場感”,必須采取必要的手段來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濃厚的文化內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內容都源于文化資源,文化資源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擴充,這決定了文化資源具有相當大的開發(fā)潛力和利用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托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其內在的藝術性。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可以激發(fā)受教育者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美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可以培養(yǎng)受教育者愛國愛家的情懷;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特色工藝技術文化資源,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文化認同感和傳承文化的責任感;思想政治教育更可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受教育者通過對革命先烈及其事例的緬懷更能錘煉意志,更能奮發(fā)圖強,創(chuàng)造多彩人生。
(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藝術教育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除了具備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還應掌握一定的藝術知識、具備良好的藝術素質和擁有藝術教育的能力。首先,必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一方面要摒棄藝術僅能帶來娛樂的粗淺認識,另一方面更要認識到藝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質。這兩方面都以正確的理論為導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正確的政治立場,這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不可少的政治條件和政治品格。其次,要把握藝術教育的時機。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對的對象是千變萬化的、具有豐富多彩的思想的人。正確運用和捕捉教育時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教育者彰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重要體現(xiàn)。教育者應關注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情緒起伏和生活經歷等教育信息,結合環(huán)境、場合等客觀條件,把握教學節(jié)奏,創(chuàng)設教育時機。最后,把握處理師生關系的藝術?!八囆g教育的特點在于它不是強迫性的,而是通過藝術活動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感情,讓人愉悅地接受教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寓教于樂?!?[2]
(三)匠心營造具有藝術氛圍的校園文化
首先,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的靈魂,校園文化建設,要講究藝術化、人性化與特色化。結合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和社會主義特色等實際情況將藝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受教育者感受到藝術氛圍十足的環(huán)境熏陶,精神境界得到升華;一方面也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被動局面”,達到春風化雨的教育效果。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主題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下,開展反映對美好世界、人生目標的向往和追求、抒發(fā)對人生真諦的理解和感悟的藝術主題活動,使受教育群體既展示了聰明才智,又形成了積極向上的追求。
(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融合的管理和評價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的有機融合需要有相應的管理制度支撐,體現(xiàn)在制訂教學方案上就是要拆除各學院、各專業(yè)、各部門的藩籬,積極引進名師大家以及黨政部門、企業(yè)等各個戰(zhàn)線的道德模范和精英人物,以他們的傳奇經歷、不同的學科背景串聯(lián)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脈絡,構建起全課程、全社會的育人格局。不僅如此,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藝術的評價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評價不僅要看課堂講授的生動性、教學思路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審美能力方面是否有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課堂主題匹配程度。
參考文獻:
[1]李憶菲.藝術審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兼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
[2]張莉瑩.試論思想政治教育藝術[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8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