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群眾私有財產持續(xù)增加,運用法律和司法手段保護合法財產的意識不斷提高、實踐日益頻繁。對遺產處置的傳統(tǒng)觀念更新明顯,民事主體對公證遺囑的認知度和采用率逐漸提升。本文從分析公證遺囑具有廣泛社會需求入手,整理了公證遺囑的法律依據(jù);以當前辦理公證遺囑的程序為邏輯線索,梳理了辦理公證過程當事人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公證員視角理解的法律規(guī)范未涉及環(huán)節(jié)的辦理方法;最后以探討的心態(tài)對公證實務中的部份問題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公證遺囑 社會需求 法律規(guī)定 辦證思考
作者簡介:高艷梅,大理州蒼洱公證處。
中圖分類號:D92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347
遺囑是被繼承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定方式對其死后的遺產所作的處分,并于被繼承人死亡時發(fā)生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私有財產的增加以及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提高和傳統(tǒng)觀念的改變,遺囑作為公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處分個人財產和其它事務的一種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采用。公證遺囑是我國《繼承法》規(guī)定的五種遺囑形式之一,是指經公證機關公證的遺囑。公證遺囑是形式最為嚴格的遺囑,因為設立程序的規(guī)范,公證機構的公信力等因素,較之其它遺囑方式更能保障遺囑人的意思表示的真實性,在法律效力上較之其它形式的遺囑具有優(yōu)先的效力。
一、公證遺囑的社會需求現(xiàn)狀
中國公證協(xié)會于2015年對全國公證機構于1991年至2013年國內遺囑公證辦理情況做了專題調研,樣本數(shù)據(jù)顯示遺囑公證占民事法律關系類公證業(yè)務的比重逐年增加,男女遺囑申請人的比例基本均等;遺囑人立遺囑時的年齡老齡化特征明顯,樣本中遺囑申請人為60周歲以上的占到87.94%,說明多年來遺囑申請人多以老年人為主,因為到時一定的年齡親屬關系、財產內容相對穩(wěn)定,人的心理上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也能更從容接受,選擇以自己的意愿安排身后事,讓后代免于紛爭是大多數(shù)老年人的心愿;樣本顯示大多數(shù)遺囑人是已婚且只有一次婚姻史的當事人,因為在我國一次婚姻的人數(shù)遠多于離婚、喪偶或多次婚姻的人數(shù),但是遺囑人中喪偶、再婚的人所占的比重較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也說明了婚姻狀況的不同決定了法定繼承人范圍的不同,以及個體在家庭財產流轉安排中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遺囑會與婚姻狀況有較大的關聯(lián);目前我國的現(xiàn)狀,房產占普通家庭財產的首位,公證遺囑中處分的主要財產基本是房產,隨著近幾年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存款、股權等也逐漸開始占有一定的比例;因為遺囑人以老年人為主,且歷史原因現(xiàn)階段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遺囑人中小學文化程度有當事人占比最高;遺囑受益人多為遺囑人的子女或者孫子女,符合財產流轉的一般規(guī)律。
我國經過了近40年改革開放的進程,社會經濟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私人財富增加較快。隨著國家對基本教育的大力投入,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和主體權利意識增強,人們需要自由支配自己的財產,同時也需要能夠自由的對自己死后的遺產進行分配。由于私人財產的日益豐富,子女間因為遺產繼承產生的糾紛近年來也是逐漸增多,成為最常見的民事糾紛之一,家庭關系復雜的更是矛盾升級,所以,為避免家庭矛盾,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公證遺囑來安排身故后的財產及其它事宜,同時,老年人也會將自己養(yǎng)老及喪葬的相關事宜交由受益人負責,以保障自己老有所養(yǎng),而且這將成為一個趨勢,社會的需求只會逐步增多。
二、公證遺囑設立的法律依據(jù)
中國人傳統(tǒng)的家庭財富傳承的思想根深蒂固,公證機構的公信力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遺囑公證一直是公證機構服務民生的一項重要業(yè)務。我國法律中關于公證遺囑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xiàn)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中?!独^承法》第17條規(guī)定:“公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第20條規(guī)定:“遺囑人可以撤銷、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立有數(shù)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后的遺囑為準,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薄豆C法》將遺囑公證規(guī)定為公證機構辦理的一項單方民事法律行為公證事項,在第11條里邊對公證機構受理遺囑作了規(guī)定,在第12條里邊就公證機構辦理遺囑保管作出了規(guī)定?!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guī)定“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shù)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公證遺囑為準;沒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的遺囑為準?!?000年3月24日,司法部發(fā)布第57號令公布《遺囑公證細則》,比較具體的規(guī)定了遺囑公證辦理的程序,該細則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是目前唯一一部以部門規(guī)章形式發(fā)布的、專門針對遺囑公證的較完整的業(yè)務規(guī)范,是公證機構和公證員辦理遺囑公證的重要依據(jù)。在我國當前的法律體系中,對公證遺囑的規(guī)定是較少且較原則性的,很不具有可操作性,且限制性規(guī)定較多,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三、公證機構辦理公證遺囑的程序
根據(jù)《公證程序規(guī)則》和《遺囑公證細則》的規(guī)定,辦理公證遺囑首先應當由當事人向公證機構提出申請,公證員在受理前應當分了解當事人的家庭背景,財產狀況,當事人在遺囑設立中想要達到的目的,在交流的過程中對當事人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況進行判斷,充分告知當事人辦理遺囑公證的后果,并在專業(yè)的角度對遺囑內容進行建議,告知當事人所需要準備的證件、資料。遺囑公證應當由兩名公證人員共同辦理,其中必須有一名公證員,承辦公證員應當全程親自辦理。在受理遺囑公證后,公證員要視遺囑人的情況為遺囑人代擬遺囑或者審查遺囑人自書的遺囑并提出專業(yè)的修改意見;公證員必須審查遺囑人的身份及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有無受脅迫或者受欺騙等情況,審查遺囑人是否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審查遺囑所處分的財產的情況,包括是否屬于遺囑人個人所有,以前是否處分過,有無已設立擔?;蛞驯徊榉?、扣押等限制所有權的情況,并詳細記錄在談話筆錄中。
《遺囑公證細則》第十六條規(guī)定遺囑人為年老體弱,危重傷病人,聾、啞、盲人,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弱智者的,公證人員在與遺囑人談話時應當錄音或者錄像。錄音或者錄像的載體應當按照《公證檔案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隨卷歸檔。《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對〈關于遺囑公證能否因未錄音或錄像而被撤銷的請示〉的復函》明確,對特殊當事人的錄音錄像不是遺囑公證生效的必備要件,只是為保障遺囑人的合法權益、正確認定遺囑人在立遺囑時的行為能力、增強遺囑公證的證明力而作的特別規(guī)定。近年來,公證機構的信息化建設加強,錄音錄像設備普及,公證員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增強,在辦理遺囑公證時基本已將錄音錄像擴大到每一個公證遺囑。
最后,公證員將按照辦證程序,制作公證遺囑,經審批后出具公證書,將公證遺囑的相關信息錄入全國遺囑備案查詢平臺,并將遺囑公證卷列為密卷保存,公證遺囑生效前,遺囑卷宗不對外借閱,公證人員亦不得對外透露遺囑內容。
四、對遺囑公證實務的一點思考
在我國當前的法律法規(guī)及制度設計中未能清晰界分公證遺囑的內涵和外延,對公證遺囑的必備要件與補強規(guī)范沒有進行仔細區(qū)分,《遺囑公證細則》里的規(guī)定更多體現(xiàn)在約束力上,公證員在辦理公證遺囑時通常只能按照規(guī)定進行操作以規(guī)避風險,很難根據(jù)當事人的需求及客觀情況進行個性化的遺囑法律服務定制,且該細則制定時間較早,對現(xiàn)在社會的一些發(fā)展變化無法預見,相對滯后,公證員在長期辦理遺囑公證中也形成了套路化的模板格式不敢突破,不能細致的人性化的表達當事人的意思,很難滿足當事人的各式各樣的需要。
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對共同遺囑并無規(guī)定,僅在《遺囑公證細則》第15條規(guī)定可以辦理共同遺囑公證。但是在實務中共同遺囑有一定的市場需要,鑒于共同遺囑在撤銷權行使,生效時間,遺產分割等方面都存在著各種不完善之處,會存在限制當事人的遺囑自由、違反繼承法原理,難以執(zhí)行,容易產生糾紛等情況,大部份專家學者對共同遺囑亦持否定態(tài)度。公證機構在辦理公證遺囑時會盡量引導當事人分別設立公證遺囑。
我國法律對特留份的規(guī)定為空白,僅在《繼承法》中規(guī)定了必留份制度,這個問題一直是民法領域爭議較大的問題。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十條中規(guī)定:老年人以遺囑處分財產,應當依法為老年配偶保留必要的份額。因為以上規(guī)定都較原則概括,公證員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審查界定已恰當?shù)谋A袅吮亓舴輿]有一個標準和尺度,是公證機構在辦理公證遺囑業(yè)務中很難把握和操作的問題,同時也是公證遺囑糾紛中常見的問題。
根據(jù)《遺囑公證細則》第十三條規(guī)定:遺囑中一般不得包括與處分財產及處理死亡后事宜無關的其它內容,再加之長期的公證遺囑習慣已變成模版式操作,和很多當事人想要在遺囑中體現(xiàn)親情囑托,體現(xiàn)家庭文化傳承的需求產生沖突,公證遺囑的固有模式滿足不了當事人的需求,當事人在設立公證遺囑的時候經常覺得意猶未盡,自己要表達留給子孫后代知曉的內容都無法在遺囑中記載,深感遺憾。一部份公證機構在實踐中提出了溫情遺囑的概念,并予以嘗試,越來越多的公證員也愿意代當事人代擬兼顧情理法的遺囑。
在實踐中,一份飽含遺囑人真情實感和真誠囑托的遺囑,通常都能引起法定繼承人的共情,更能理解遺囑人的行為,更有利于在實現(xiàn)家庭財富傳承的同時維護家庭團結。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遷,面對新的形勢,新的社會需要,公證機構在辦理遺囑業(yè)務的時候,必需要吐固納新,積極做出一些有意義的改變和嘗試,比如在遺囑信托、遺囑保管、遺囑執(zhí)行等方面有所實踐,讓公證遺囑更符合現(xiàn)在的國情,更切合人民群眾的需求,同時也將在反推立法上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法.論我國公證遺囑適用的效力位階.現(xiàn)代法學.2012,34(5).
[2]中國公證協(xié)會公證遺囑發(fā)展報告.公證文選.2015(4).
[3]楊立新、和麗軍.對我國繼承法特留份制度的再思考.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21(4).
[4]趙毅.遺囑錯誤:反思潘得克吞體系的一條新路.中外法學.20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