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校園應該是最安全、最陽光的地方。但是近年來,校園故意傷害犯罪案件時有發(fā)生,嚴重危害了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容易形成輿論熱點,影響社會穩(wěn)定。資料研究表明,中學階段是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高發(fā)期,本文站在高中生的角度,側(cè)重于中學校園,從校園故意傷害犯罪概述、現(xiàn)狀、原因等方面進行論述,探討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防治對策。
關(guān)鍵詞 校園 故意傷害 犯罪
作者簡介:朱梓皓,山東省郯城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362
一、校園故意傷害犯罪概述
(一)校園故意傷害犯罪內(nèi)涵
故意傷害罪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并達成一定的嚴重程度、應受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故意傷害他人,達到法定的輕傷,重傷標準甚至死亡時,構(gòu)成故意傷害罪。
國內(nèi)外已有的調(diào)查表明,中學階段是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高發(fā)期,12至18歲的學生由于其身心發(fā)展的階段特點,最容易成為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施暴者,也容易成為其受害者?!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另外,中學生在民法上一般都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初中更由于義務教育的特點,學校有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探討中學校園故意傷害犯罪及其防治對策更有現(xiàn)實意義。
(二)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現(xiàn)狀
近年來,校園故意傷害犯罪居高不下,后果之嚴重,影響之大令人震驚,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各國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新華網(wǎng)2015年9月18日報道,最高人民法院在京發(fā)布67起校園典型案例,其中故意傷害成為主要類型。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fā)言人孫軍工表示,這些典型案例主要集中在故意傷害、聚眾斗毆、尋釁滋事、搶劫、強奸和強制猥褻婦女等罪中,其中故意傷害案38起,占所通報案例的56.7%。據(jù)介紹,被告人平均年齡在15歲到17歲之間,被害人平均年齡在14歲至16歲之間;從性別角度分析,被告人和被害人均多為男性。
單就部分省份來看,根據(jù)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通報的資料顯示,2005年以來,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盜竊罪總體比重在下降,而犯故意傷害罪比重在逐年上升,特別是在2011年,浙江省判決的未成年人犯故意傷害罪的比率竟達到了8.4%,創(chuàng)十年來的最高值。
(三)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特點
1.結(jié)伙作案較多。在校中學生不論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處在成長發(fā)育期,由于缺乏辨證而全面的看事物的經(jīng)驗,往往會把朋友之間的友誼神圣化,常常為了所謂的“義氣”而為朋友兩肋插刀和打抱不平。例如,2011年9月17日21時許,被告人劉某在晚自習后與同班女同學禚某某聊天時被被害人楊某某看見,楊某某因喜歡禚某某,遂動手打了劉某,隨后,劉某同班同學兼好友安某、盧某得知劉某受欺負后,三人結(jié)伙對楊某某進行毆打,在毆打過程中,安某掏出隨身攜帶的匕首對楊某某胸部連刺數(shù)刀,致楊某某心臟破裂,經(jīng)法醫(yī)鑒定,楊某某的傷構(gòu)成重傷,八級傷殘。另查明,被告人安某案發(fā)時已滿十六周歲。
2.傷害原因多為一時沖動。中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已趨向于穩(wěn)定,他們富有激情,辦事積極,行動迅速,行為果斷,但是和成人相比,又顯得情緒不穩(wěn),易于沖動,他們往往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大打出手,不計后果。例如,2011年6月2日上午九時許,被告人王某某在教室內(nèi)扔留言冊給同學宗某某時,誤擊其同桌被害人凌某,凌某辱罵王某某,二人發(fā)生爭執(zhí),王某某用拳頭對凌某進行毆打,致凌某脾臟破裂,經(jīng)法醫(yī)鑒定,凌某的損傷構(gòu)成重傷,八級傷殘。另查明,被告人王某某案發(fā)時已滿十五周歲未滿十六周歲。
3. 使用管制刀具實施故意傷害。這些器械大多是學生長期隨身攜帶,他們借助這些器械實施傷害,造成的傷勢均比較嚴重。例如,2012年3月13日下午3時許,被告人王某某和同學徐某某在某中學樓道打鬧玩耍,徐某某推搡王某某,王某某說:“你再碰我一下試試”,徐某某又碰了王某某一下,王某某拿出身上隨身攜帶的彈簧刀將徐某某腹部刺傷,經(jīng)法醫(yī)鑒定,徐某某的損傷系胃破裂,構(gòu)成重傷。另查明,被告人王某某案發(fā)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五周歲。
4.非重點學校案件高發(fā)。校園故意傷害案件并不是平均分布在每個學校,而是更多的集中在非重點中學。當前,由于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等原因,重點中學和非重點中學兩極分化嚴重,非重點中學在教育資源配置中處于劣勢,被社會貼上“差?!钡臉撕灒瑮l件較好的家庭和成績較好的學生在擇校時便會排除這些學校,只有父母無權(quán)、家庭無錢、無成績擇校的學生被分配到這些學校,這些學生再進一步升學的機會渺茫,他們更容易破罐子破摔,由于這些非重點學校集中了這些學習能力較低、易發(fā)暴力的學生,領導無心管理,教師無力教學,學校益發(fā)的學業(yè)水平不佳、學校紀律不良,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突出了的“差?!?標簽。有關(guān)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郯城縣公安局對校園故意傷害案件立案21起,其中20起發(fā)生在非重點學校。
二、校園故意傷害犯罪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中學生自身素質(zhì)的高低是決定其是否違法犯罪的關(guān)鍵,一些中學生自身素質(zhì)不高,抵御能力差,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生理機能發(fā)育迅速,日常學習生活之余仍有大量過剩的精力和體力,但是其心理水平提高相對緩慢,造成他們情緒興奮,容易沖動,自我控制力欠缺。同時,好勝是中學生普遍的心理特點,但是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這種心理就會演變?yōu)榱x氣心理和報復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暗示下,他們將打架斗毆視為英雄行為,也甘愿為同學赴湯蹈火,加上法制觀念的缺乏,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很容易行為失控,走上故意傷害的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正如古人所言:“養(yǎng)不教,父之過”。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對子女疏于管理,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不愿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有的父母直到案發(fā)才知道孩子長期隨身攜帶管制刀具;二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無視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獨立的人格,出了問題,不是耐心細致的交流談心,而是動輒打罵,棍棒相加,父母的舉動為孩子樹立的“榜樣”,使其形成粗暴好斗的性格,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三是父母對子女溺愛,對孩子百依百順,子女形成了驕橫霸道、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性,當和同學發(fā)生糾紛時,不能理智解決,而被狂躁沖昏了頭腦。
(三)學校原因
學校是中學生的主要生活環(huán)境,學校教育對中學生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當前,部分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存在一些問題,教育方法不當,成為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1.部分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偏移,片面追求升學率。盡管我國早已確立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部分學校仍然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xiàn)象,每年高考后盲目鼓吹高考狀元、一本進線率等,沒有下大力氣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重視道德規(guī)范教育,造成一些學生不講道德,缺乏修養(yǎng)。
2.部分對后進學生缺乏規(guī)范的管理。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這是正?,F(xiàn)象。在部分學校,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受到青睞,學習差的學生則受到歧視和排擠,放任自流。部分學習差的學生為了體現(xiàn)“自身價值”,獲得存在感,他們往往模仿武俠小說、武打電影中幫派活動的形式,隨身攜帶管制刀具,拉幫結(jié)伙,游蕩校園,一旦受到刺激,就會發(fā)生打架斗毆行為。
3.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部分學校認為法制學習會耽擱學生學習時間,采取各種方式應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很多學生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識,認為打架斗毆是小事情,最多挨老師批評、寫檢討,不知道故意傷害犯罪帶來的嚴重后果。
(四)社會原因
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是滋生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肥沃土壤。目前在文化市場上,電影電視、圖書報刊、文化娛樂中充斥著大量的兇殺暴力內(nèi)容,對于中學生來說,媒體所展現(xiàn)的暴力鏡頭很可能造成其盲目的英雄崇拜,更何況電影電視中許多血腥暴力的動作已經(jīng)成為英雄人物的“注冊商標”, 而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缺乏社會經(jīng)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暴力英雄潛移默化的影響,一些中學生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三、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防治對策
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預防校園故意傷害犯罪,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今年是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要根據(jù)《關(guān)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和《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有關(guān)要求,從源頭上加大預防力度。對于校園故意傷害犯罪防治,建議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
(一)自身預防
中學生應加強自身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提高,提高對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識,這是預防校園故意傷害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中學生應當自覺學習法律、遵守法律,了解與自己有關(guān)的法律規(guī)定,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quán)益,防止由于合法權(quán)益得不到保護而發(fā)生故意傷害的犯罪行為,從而增強自己的法制觀念和自覺抵制違法犯罪的能力。中學生要確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做到自愛、自省、自控,使自己不易受不良行為的干擾和犯罪行為的侵蝕,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來干好自己的事情。遇到欺凌,要學會理智處理,及時和老師、家長聯(lián)系,既不做任人宰割的小綿羊,也不做禍害他人的大灰狼。
(二)家庭預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家庭的環(huán)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當,能夠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父母應當要與孩子多溝通,盡早關(guān)注并發(fā)現(xiàn)孩子的異常,及時干預。經(jīng)常和孩子談心,了解思想動態(tài)。要給孩子做好表率,不要靠暴力來解決問題,要教育孩子暴力很多時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會額外增加問題。父母要對孩子加強教育,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樹立法治意識、規(guī)則意識,做到與人為善。家庭是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第一道防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怎樣與人相處。同時,加強對孩子的管理,注意其隨身物品,嚴格禁止其攜帶管制刀具。如果孩子在學校偶爾有打架斗毆行為,態(tài)度不要回避,更不要袒護,要態(tài)度鮮明地予以批評,明確是非,要幫助孩子分析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引導孩子樹立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增強自我改正的內(nèi)在動力,避免往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
(三)學校預防
嚴格學校日常安全管理,嚴格禁止學生攜帶管制刀具。要注重家校溝通,對同學糾紛有可能引發(fā)打架斗毆的,要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控制。對打架斗毆和故意傷害案件線索,要早核實、早處置,避免小事拖大。對違法違規(guī)學生要進必要的教育、懲戒,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通知公安機關(guān)。
參考文獻:
[1]宋雁慧.中學校園暴力及防治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戴相英,等.未成年人犯罪與矯正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3]勞凱聲.中小學學生傷害事故及責任歸結(jié)問題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2).
[4]王鷹.創(chuàng)建安全的學?!行W校安全及其法律問題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5]青島市市南區(qū)人民法院網(wǎng)站理論調(diào)研.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和對策.2016年10月25日.
[6]司馬小.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出版信息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