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送別詩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煜煜閃光,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百讀不厭。如何引導小學生走進膾炙人口的送別詩世界,用心聆聽古人離別時的真摯情感,是我們要認真探討研究的國學課題。
【關鍵詞】送別詩 語文教學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050-01
誦讀國學經(jīng)典,傳唱國學經(jīng)典,致敬國學經(jīng)典,是近年來教育界的熱議話題?;诖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優(yōu)秀古詩文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認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并“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惫P者現(xiàn)以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芙蓉樓送辛漸》為例,談談對古代送別詩的教學認識,意在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同仁探究經(jīng)典國學的教學之道。
一、簡介詩作,初步感知
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親愛的同學們,在我國瀚如煙海的優(yōu)秀古詩中,有一類詩專門描寫親戚朋友之間依依不舍的情景的,這類古詩寫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被后人叫做送別詩。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寫的《芙蓉樓送辛漸》即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廣為傳唱,深受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愛?,F(xiàn)在先聽老師吟誦《芙蓉樓送辛漸》,請大家體會古詩的韻律?!睂W生的眼光聚向了我,教室里回蕩著我聲情并茂的吟誦和背景音樂《春花秋月夜》。
二、吟誦詩作,整體感知
(一)師范讀,生仿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為了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王詩,我進行了三遍抑揚頓挫的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和聽老師范讀時的節(jié)奏快慢、語氣強弱、嘴型變化,從中學習老師吟唱古詩的方法和技巧: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接著讓學生仿讀,在讀中感受整首詩的深情和惆悵,我則邊巡視邊指導。
(二)生自讀,心感受
王昌齡寫給幸漸的送別詩情真意切,依依不舍,珍惜友情的情感全部融合在古詩里,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崇尚、傳唱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珍惜珍愛友情的種子,我要求學生帶著充沛的感情吟讀古詩,在聲情并茂的吟讀中走進那感人的離別時刻,走近詩人那豪邁樂觀的精神世界。學生在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中,或是自讀,或是小組讀,或是男女生讀,或是全班讀,搖頭晃腦,一臉陶醉,仿佛融進了古詩描寫的意境。
三、精讀詩句,理解詩意
王昌齡在今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西北的芙蓉樓送別好友幸漸時說了些什么話?詩人為什么會說那樣的話?我們怎樣理解呢?這是學生閱讀此古詩的重點及難點。為此,我組織學生邊吟讀古詩,邊咀嚼《芙蓉樓送辛漸》之意: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待學生初步理解詩意后,我出示課件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作為詩作者寫這首詩的緣由,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意的解讀及內(nèi)化詩人在孤獨、凄涼的境遇中展現(xiàn)出來的樂觀、堅強。
四、品讀詩句,嘗試改寫
為了持續(xù)加深學生理解詩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第二課時我要求學生做兩道作業(yè),一是在讀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基礎上進一步品讀,在課堂上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把它改寫成一篇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的四、五百字左右的記敘文,或是改寫成一篇偏重于記事的散文(或偏重于記人的散文),添加上適當?shù)恼Z句進行擴寫。二是要求學生在即將結(jié)束的小學生涯之際,通過仿寫、改寫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表達對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好朋友的思念之情、感謝之情、同窗之情。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知識基礎扎實的學生當場就寫出了不錯的記敘文或散文,初步達到了課標倡導的理念:通過“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辈ⅰ澳軐懞唵蔚挠泴嵶魑暮拖胂笞魑?,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
五、拓展延伸,培養(yǎng)能力
古人自古重離別,所以為后人留下了不計其數(shù)的百讀不厭的吟唱悠悠的送別詩,很值得小學生持續(xù)學習,繼續(xù)走進古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略詩中的意境和情感。基于此,我要求學生運用課堂上學習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方法,課后通過網(wǎng)絡、書籍、報刊、影視收集諸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或自學,或結(jié)伴學、或小組學,嘗試給送別詩分類、仿寫、改寫,進行知識遷移,培養(yǎng)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實踐證明,通過拓展延伸閱讀送別詩,學生對送別詩表現(xiàn)的手法、意境、結(jié)構(gòu)有了更多的了解,不斷徜徉在沁人心脾的國學百花園中致敬經(jīng)典的芳香。
總之,在小學語文活動中如何設置古送別詩的教學程序,以期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是值得每一位一線教師認真思考的國學課題。
參考文獻:
[1]肖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湖北: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96.
作者簡介:
盧桂枝(1972—),女,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