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汶
摘 要 兩稅法是唐代中期開始實施的一種封建稅收制度,由唐德宗時期的宰相楊炎主持制定和實施,盡管其從醞釀到實施歷時不過半年時間,但是兩稅法的施行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變革,對于早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具有啟蒙意義,對當時乃至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現(xiàn)行稅制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兩稅法;經濟發(fā)展;稅收制度
一、兩稅法概述
1.定義及內涵
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tǒng)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由于分夏、秋兩季征收,所以稱為“兩稅法”。兩稅法改變了“租庸調”據(jù)丁征稅的作法,實行以財產多少為征稅標準,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
兩稅法的主要內容包括:①中央根據(jù)財政支出定出總數(shù)額分配給各地,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役雜稅;②不分主戶、客戶,只要在當?shù)赜匈Y產、土地,即算當?shù)厝?,一律上籍征稅;③不再按丁征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征稅,根據(jù)資產定出戶等,按戶等征收戶稅,先“定稅計錢”,再“折錢納物”;按田畝數(shù)量征收地稅;④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夏稅不得超過六月,秋稅不得超過十一月(故稱兩稅法);⑤無固定住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稅;⑥鰥寡孤獨不濟者,可以免稅。
2.產生的歷史背景
(1)社會貧富懸殊,土地私有化現(xiàn)象嚴重。安史之亂之后,軍需開支加大,唐政府已經失去了對戶數(shù)和土地畝籍的有效控制,各地方州縣軍官可以隨意巧立名目的征收稅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到了唐朝中期正在發(fā)展的商品經濟促使土地私有化、集中化進程迅速,使得較為公平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繼續(xù)進行下去,因此助推了兩稅法的開展實施。
(2)賦役負擔加重,稅收收入大量減少。由于土地兼并加劇和私有化現(xiàn)象嚴重,不堪重負的農民四處逃亡,從而國家財政收入的稅收來源分散各處,無法系統(tǒng)、有效地征稅。嚴重的逃稅問題直接影響著政府的稅收,撼動著國家的經濟基礎。因此,迫在眉睫的稅制改革,勢在必行。
(3)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朝廷積貧積弱。土地兼并和集中化帶來的平復懸殊等突出問題大大地削弱了政府的稅收,財政收入遭到巨大危機;同時政府內部矛盾以及藩鎮(zhèn)割據(jù)導致的藩鎮(zhèn)勢力過大也給予朝廷巨大沖擊,唐朝財政岌岌可危,必須通過稅制改革化解矛盾、解決國家財政收入問題。
二、兩稅法的稅收思想
1.量出為入的財政原則
量出為入財政原則不同于之前教條式的的量入為出財政原則,即根據(jù)國家的財政支出數(shù)額,進而計算國家財政收入總額,將其作為各地的任務分派下去,再有地方向居民征收。這一財政原則意在限制濫征苛斂,從而減輕人們的稅收負擔。
2.稅制簡化原則
兩稅法簡化了稅制,以前賦稅征收制度包括戶稅、地稅、租庸調和其他雜稅的分別征收,“兩稅法”把當時混亂繁雜的諸多稅種稅目合并統(tǒng)一起來,減少了納稅項目、集中了納稅時間?!皟啥惙ā睂嵭幸院?,不但合并了要以,還將各種稅收的納稅期限集中在了六月和十一月,于當時而言大大減輕了官府的征稅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百姓的納稅遵從度,使人民得到了很大的便利。
3.稅收公平負擔原則
“兩稅法”重視按資產等級征稅、反對以人丁課稅。在唐中期以前,田賦制度實行人稅與物稅并行征收;而兩稅法則以田產和資產的數(shù)量為課稅依據(jù),廢除了對人丁課稅,開創(chuàng)了以資產為課稅依據(jù)的歷史先河。很明顯,這是稅收的公平原則的體現(xiàn),兩稅法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平民百姓的稅收負擔,加重了地主資產階級的稅收負擔,使得封建大地主階級的特權受到限制,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降低了人民的稅收負擔。
4.貨幣賦稅思想
“兩稅法”實現(xiàn)了由以貨物為主計稅到以貨幣為主計稅方式的轉變,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fā)展。唐代經濟社會經歷了長時間的繁榮發(fā)展階段,貨幣流通程度較大,為兩稅法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在兩稅法推行過程中,貨幣大規(guī)模在全國范圍內流通,推動了中國封建商品貨幣經濟發(fā)展,這一貨幣化改革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三、兩稅法的影響及借鑒意義
1.兩稅法的影響
兩稅法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fā)展,從向人征稅轉向對資產征稅是稅收制度改革的重大舉措,反映出過去由封建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則變?yōu)椴桓深A或少干預的原則;同時,對資產征稅是稅收公平原則的體現(xiàn),擁有更多經濟資源的地主資產階級所要承擔的稅負要重于普通農民百姓。政府對百姓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失去土地的百姓可以自己謀生,獲得經濟來源從而提高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安撫農民的動蕩心里,維持國家的安定與和平。
兩稅法改變了租稅徭役據(jù)丁口征收、租稅徭役多出自貧苦的勞動群眾頭上的做法,它以財產的多少為計稅依據(jù),不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財產多少即按照納稅人負稅能力大小征稅,相對地使稅收負擔比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同時簡化了稅目和手續(xù)。這對于解放生產力,促進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兩稅法的基礎,是中國賦稅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2.兩稅法的借鑒意義
兩稅法中體現(xiàn)了量出以制入的原則、簡化稅制思想和便民原則、征收時限的規(guī)定、公平合理的原則,內容十分豐富并且具有較大的歷史意義、進步意義和借鑒意義。
首先,我國目前實行的財政預算制度與量出為入的原則有許多類似之處,在本年度由總理進行政府工作匯報,將上一年度的財政開支進行匯報公開,有利于下一年合理安排財政收支,避免過大的財政赤字和財政盈余,造成危機、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兩稅法實施對這一制度的實施起了重要作用。其二,兩稅法明確規(guī)定了征稅對象和征稅依據(jù),以資產和田畝為依據(jù),進行貨幣征收和實物征收,改善了以前租庸調制繁雜的征稅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稅收的便民原則。第三,兩稅法的戶稅和地稅規(guī)定期限為每年六月和十一月,固定的期限給了納稅人明確的時間,有利于其合理安排自己的納稅時間;人民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征稅任務也能完成。最后,對地主階級課以重稅,對農民課以輕稅,對鰥寡孤獨這給予免稅,兩稅法很好地體現(xiàn)了稅收的公平原則,而如今稅收公平是稅收制度得以順利施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