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其實,學生只有正確地理解文本,形成一定的形成解釋、作出評價的能力,才可能真正熱愛學習,自主學習,在語文教學中享受審美的樂趣。為此,我展開了對于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形成解釋的策略研究。下面就通過教學《畫楊桃》一課,進行具體的學習策略介紹。
研究的主要問題
《畫楊桃》篇幅較長,40分鐘的時間內既要讓學生明白道理,達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又要完成知識目標,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深入走進人物內心并形成解釋。
研究方法
在備課的過程中,將對文本的理解分成兩個層次:一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初步了解文本內容;二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這就需要對于一些詞語利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形成解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讓形成解釋成為理解文本的一種策略,一種手段。
查工具書理解品味詞句,形成解釋 借助工具書理解詞句、品味詞句是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最基本的語文學習能力。學會查字典,學生就可以自學生字,培養(yǎng)自學的精神。結合詞語的本意,再聯(lián)系文本理解在文中的意思,讓詞語鮮活地累積在學生心中。
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品味詞句,形成解釋 例如:“當我把這幅畫交出去的時候,有幾個同學看見了,卻哈哈大笑起來?!痹谶@里就要用到聯(lián)系上下文和具體語境理解“哈哈大笑”的意思。這里的笑聲聯(lián)系上下文就能形成正確的解釋,即:嘲笑的意思。
換詞理解品味詞句,形成解釋 “換詞”就是引導學生把詞語替換成其他相近意思的詞語進行理解,也就是找近義詞,從而加深對這個詞的理解,進而實現(xiàn)深入品味詞句的目標。這種方法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個很常用也很有效的策略。所換的詞語一定要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語,或者容易形成解釋的詞語。
展開想象理解品味詞句,形成解釋 例如:“半晌”這個詞語一般用在生活中表示半天的意思??墒窃谶@篇課文中表示的是老師沉思了比較長的時間,并不是過了半天。所以在理解這個詞語時就要讓學生展開想象,品味詞句。幫助學生身臨其境進入課文的情景之中,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詞語做出正確解釋。
借助生活積累理解品味詞句,形成解釋 社會生活是大課堂,語文學習中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生活積累是學好語文的強大資源。例如:課件出示父親的話:“你看見一件什么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睂W生對于“想當然”這個口語化的詞語,會不太理解。于是課件展示:你畫一樣東西,看見的是圓的就畫成( ),看見的是方的就畫成( ),否則就是(想當然)。借助生活中學生畫畫的經(jīng)驗,來理解“想當然”這個詞語。
對比理解品味詞句,形成解釋 例如:“好——笑!”“好笑!”“好——笑!”的教學時,使學生明白破折號是拉長聲音的作用。就采用對比教學,將兩個詞語上下對比著寫,學生通過觀察和朗讀會發(fā)現(xiàn)破折號使兩個詞語代表的含義完全不同,從而形成正確的解釋,認識到破折號在這個句子中是拉長聲音的作用。
用直觀的方式形成解釋 用直觀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有具體形象作為憑借。比如表示事物名稱,又是學生不熟悉的詞語,可以用實物、標本、圖片、幻燈片等,將不容易用語言表達的詞語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使學生觀察事物的具體形象,得到清晰的認識。
分解法形成解釋 例如:“和顏悅色”的理解?!邦伾边@兩個字指的是哪的顏色?(臉上的顏色,就是神態(tài))“和”能結合詞語再組個詞嗎?(和氣)“悅”指喜悅。連起來就是臉上流露出和氣喜悅的表情。這種分解法可以讓學生很快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當然形成解釋的策略還有很多,比如:畫圖理解品味詞句,在表演中理解品味詞句等策略。要針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詞語選擇性地使用這些方法,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有主動活動的空間,釋放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充分發(fā)揮出教學效益,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的形成解釋能力。
文本解讀形成解釋是語文交際者語文素養(yǎng)、鑒賞水準、知識能力、人文精神、邏輯思辯等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xiàn),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因為在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即便是對同一文本也會做出不同的解讀。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解讀文本的什么、解讀文本的目標取向以及如何做到解讀的個性化是個性解讀文本的三大重要內容。要想做到對文本的個性解讀,我們必須首先弄清“解讀文本的什么”的問題,然后在解讀時才能做到個性化解讀。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理解詞語,形成正確的解釋是理解文本內容的途徑,幫助學生形成理解文本的能力。
(作者單位: 北京市朝陽區(qū)祁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