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文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Blue Bossa》結構和律動形式,總結現(xiàn)代爵士鼓演奏風格的發(fā)展歷程和發(fā)展方向,從兩方面重點論述了爵士鼓對于Bossa Nova的律動形式及其應用。其一是從樂曲本身入手,通過對樂曲曲式結構及和聲等方面的分析,從樂曲內部的律動形式加以探索;其二是根據(jù)現(xiàn)代打擊樂發(fā)展的具體情況,詳細分析了爵士鼓演奏中的手法及手腳配合練習與律動形式的關系,采取多種演奏方式旨在應用且融合音樂,從律動形式的問題出發(fā),分析并探討了爵士鼓演奏過程中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演奏策略。
關鍵詞:Bossa Nova 爵士鼓 律動
中圖分類號:J6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2-0051-03
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多元化音樂風格時代,爵士鼓在各個音樂現(xiàn)場的演奏中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音樂風格的多樣化是決定爵士鼓能否發(fā)揮其功能的先決條件,風格更像一個能夠指揮打仗的將軍。所以能夠充分了解某種音樂風格是能否使爵士鼓在演奏過程中物盡其用的基礎和先決條件,而現(xiàn)在從專業(yè)角度最普遍的音樂風格便是拉丁爵士Bossa Nova,所以研究并熟練駕馭一首對于此風格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曲目對一名爵士鼓手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一、Bossa Nova風格概述
Bossa Nova(波薩諾瓦),Bossa是一種節(jié)奏,Nova在葡萄牙語中,即“新”的意思,兩者結合,為“新節(jié)奏”之意。正統(tǒng)的Bossa Nova本是一種拉丁音樂,起源于南美洲的巴西,Bossa Nova流傳到北美洲后,許多美國爵士樂手們大力推廣,使它在爵士樂壇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初,這種新樂風吹遍了整個美國的爵士音樂界,令人耳目一新。
Bossa Nova與傳統(tǒng)的南美及拉丁音樂不同之處在于,新節(jié)奏融合了巴西音樂的桑巴、美國的冷爵士及歐洲前衛(wèi)的古典和聲,延續(xù)了choro和samba-cancao的部分特色卻又自成一體,傳統(tǒng)的Bossa Nova不僅節(jié)奏柔和,且彈奏有力。該風格的先鋒樂手們以古老的經(jīng)典歌曲為基調,加入了非電吉他所特有的跳躍節(jié)奏、柔和的旋律和歌詞,既涵蓋了南美音樂的熱情與奔放,又不乏爵士樂的優(yōu)雅與恬靜,它縈繞在更受歡迎的搖滾樂和流行音樂中,給觀眾帶來一種淡然、舒適、輕松的感覺,也為中高階的聽眾們提供了多項選擇。因此,Bossa Nova風格為樂壇打開了另一扇門,掀起了另一股潮流。
二、《Blue Bossa》作者及風格介紹
(一) Bossa Nova著名音樂人Eiddie higgins簡介
艾迪希金斯(Eiddie higgins)1932年2月21日出生于于英國劍橋,是著名的爵士樂鋼琴家、作曲家,他對鋼琴的獨到掌握使得他獲得許多著名音樂家的尊重。作品《Blue Bossa》兼并了南美音樂的奔放、北美爵士樂的優(yōu)雅,讓觀眾耳目一新、舒適怡人,猶如置身于藍天白云映照下的草原之上,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是Bossa?Nova經(jīng)典代表作之一。
(二)《Blue Bossa》曲式分析
器樂曲作品風格為Bossa Nova,艾迪希金絲的這個版本由爵士三重奏演奏,編配上由鋼琴,爵士鼓和低音提琴組成,編配形式屬于爵士樂的經(jīng)典編配類型。
樂曲的曲式結構遵循了古典爵士樂中bossa nova樂的基本結構,如下:
前奏||主旋律||主旋律變奏||各聲部獨奏||主旋律再現(xiàn)||尾聲
該曲為一段體曲式,主旋律A段分為兩個樂節(jié),四個樂匯a b c d構成。圖示結構如下:
音樂特點:
1.旋律特點:以模進的方式進行旋律發(fā)展。
2.節(jié)奏特點:以三連音和切分音為主節(jié)奏型的律動。
3.和聲特點:多是Ⅱ-Ⅴ-Ⅰ的進行。
4.獨奏特點:帶有樂手鮮明特點的樂器獨奏。
三、爵士鼓在《Blue Bossa》中的律動形式及應用
(一)律動形式
Bossa Nova的節(jié)奏以16分音符(1/4拍)為主要節(jié)奏型,每16個音符組成一組和弦節(jié)奏中,一般在四、七、十一、十四、十六音符重拍,形成一種持續(xù)又帶搖擺的特點。在這種基礎上,也可以以八分音符區(qū)分,自由控制空拍和符點切分。
在Bossa中,由于此類風格屬于Jazz的一小分支——Latin Jazz。這類小眾的音樂風格,卻能給聽眾們帶來舒緩、自由的感覺。
Bossa Nova音樂強調反拍重音,即重音移位:重音不出現(xiàn)在強拍而是出現(xiàn)在弱拍延續(xù)到強拍上。
(二)爵士鼓演奏手法
爵士鼓在演奏Bossa Nova風格的節(jié)奏時,應在右手保持Ride八分音符節(jié)奏的基礎上,結合軍鼓(snare drum)和底鼓(bass drum)的律動線條,把握住律動里隱含其中的動態(tài)和平衡,才能把Bossa Nova風格的律動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如Bossa Nova基本節(jié)奏型:
叮叮镲(Ride)在這種風格的樂曲中以右手勻速打擊八分音符為主;踩镲(Hi-Hat)和底鼓(Bass Drum)以一個四分音符和一個八分音符交替構成??傮w節(jié)奏層次分明,類型精煉、明確。
在基于爵士鼓基本律動正常演奏的狀態(tài)下,保證其律動形式的完整性,通鼓(tom1,tom2,tom3)上的roll-in也同樣具有其重要性。在爵士鼓中常見的有半拍、一拍、半小節(jié)乃至一小節(jié)的加花。在Bossa Nova律動里,為了保證律動的完整性,半小節(jié)的加花則是非常常見的加花形式。一般以兩拍八分音符排列,或者前十六后八再加一拍八分節(jié)奏型來組合。在演奏過程中,作為樂手,為了強調樂器與音樂的融合,所以在一些節(jié)奏型的處理方面,在不影響節(jié)拍律動的情況下,適當做減法,是為了讓貝斯(Bass)的聲部凸顯出來,著重整體與局部的雙重配合,才能使樂器更好的為音樂服務。
Bossa nova的律動演奏不單單只靠爵士鼓一種樂器來表現(xiàn),在小打方面,則更是顯得極為重要。最常見的小打樂器為康加鼓(Conga),常見為一個鼓組,兩個為一組,以鼓面尺寸的規(guī)格區(qū)分各個聲部。小打聲部通常為單拍子,屬于拉丁風格打擊樂器。
在爵士樂演奏過程中,都無疑強調了一個主題——即興。即興加變奏是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爵士樂。以爵士經(jīng)典曲《Blue Bossa》為例,此曲則更加強調了即興和變奏的重要性。在獨立樂段部分,每個樂器聲部都有獨奏段,而鼓在獨奏的過程中常用三連音和六連音。在樂曲中部將鋼琴和爵士鼓兩部分獨奏融合在一起,各分配四個小節(jié),起到一呼一應的效果,使聽眾可以和樂手之間得以更好的互動。
(三)Bossa nova風格在我國流行音樂中的應用
在樂器編配上,Bossa nova的樂器多以鍵盤、低音提琴和打擊樂為主。拉丁音樂尤其以特殊的打擊樂見長,鍵盤多在華彩或主旋律修飾,低音提琴等配器不會喧賓奪主,并且多數(shù)采用傳統(tǒng)樂器營造一種“不插電”的天然感覺。
在現(xiàn)代許多流行音樂中,此類風格也曾多次出現(xiàn)。許多流行音樂被改編為Bossa nova風格,如中國好聲音學員黃俊杰翻唱的周杰倫的歌曲《雨下一整晚》就是流行音樂改編bossa nova風格的例子。在這首歌曲中,編配形式在流行音樂傳統(tǒng)四大件(鍵盤、電吉他、電貝司和爵士鼓)中運用了bossa nova的節(jié)奏類型特點,使歌曲的形式變得豐富多樣,也是流行音樂融合其他音樂類型的體現(xiàn)。
四、爵士鼓在Bossa nova作品中的重要性
《Blue Bossa》是一首爵士經(jīng)典器樂曲,混合hard bop和bossa nova,曲調是Dorham訪問里約熱內盧,受一次爵士音樂節(jié)的影響而創(chuàng)作。樂曲已經(jīng)被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藝術家們改編演奏,使它成為一個Bossa nova的經(jīng)典曲目。爵士鼓在此曲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底鼓,軍鼓邊擊,踩镲及叮叮镲片的相互配合,為該曲奠定了拉丁爵士的基調。尤其是低音提琴與爵士鼓的完美融合,給人以舒緩、輕松、愉悅之感。其次,在樂曲的獨立樂段部分,樂隊的各聲部開始獨奏,通過兩個樂器聲部擔任伴奏,另一個作為主奏樂器,充分發(fā)揮其華彩段,把各個樂器的聲部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盧加.流行音樂中架子鼓的發(fā)展與趨勢[J].北方音樂,2011,(08).
[2]高生.爵士鼓的發(fā)展歷史與功能作用[J].大眾文藝,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