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歡
【摘 要】中英兩國文化的差異是兩國作品差異的根本原因。本文從自然描寫、宗教信仰和作品實踐等三個角度比較了中英文文學作品的差異,然后又從文化生活、文化認知和價值觀等三個角度比較了中英文化的差異,并提出了中英文文學作品翻譯要義,通過本文的研究旨在為研究中英文學作品及文化的比較與翻譯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文學作品;文化;比較;翻譯
1.引言
中英兩國文化的差異是兩國作品差異的根本原因。中國的讀者需要了解英國的文化作品,而英國的讀者需要了解中國的文化作品,語言成為了雙方的障礙。翻譯是架在兩國之間的文學作品橋梁,從文學作品和文化的比較和翻譯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滲透,有利于構建大文化的格局。
2.文學作品差異比較
中英文學作品及其文化是基于不同的國家制度下的產物,因此,文學作品作為社會文化的產物,在思想、描寫和人物性格等各個方面都是不同的。限于本文篇幅,本文從三個方面介紹中英文學作品區(qū)分中英文學作品之間的差異。
2.1自然描寫角度的中英文學作品比較
中國文學作品中有比較多的自然或者自然景色的描寫,作者將自然或者自然環(huán)境與外部環(huán)境有效結合,體現作者視角的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寫作手法在國內作家的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國內知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比較擅長描寫自然環(huán)境,沈先生的《邊城》描寫的小鎮(zhèn)的景色和實物極其富有詩意。國外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曾在自己的作品《飄》花費大量的筆墨描寫自然景物。不管是中國文學作品,還是英國文學作品,人物和情節(jié)通常是采用自然環(huán)境來烘托的,但是兩者之間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自然元素所代表的含義不同,以“東風”這個詞為例,中國作家常將這個詞比喻壞事即將變成好事,而英國作家常將這個詞形容保守的含義或者即將出現兇兆。又如“月亮”這個詞,中國文學作品中將這個詞象征圓滿或者漂亮,而英國文學作品將這個詞象征生育或者肥沃。因此在翻譯中英兩國作家的自然描寫時,注意表示的不同含義。
2.2宗教信仰角度的中英文學作品比較
中國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同時存在著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西方國家更多的是信仰基督教,并且基督教在西方民眾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比如西方文學作品《飄》中,斯嘉麗的一家人在晚餐前都要進行祈禱。在西方國家中,宗教的精神是處于不斷擴張的狀態(tài)的,而中國的宗教的擴張是有限制的。因此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將符合宗教行為的規(guī)定視為正確的。但是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宗教的地位并沒有像西方文學作品強勢,如國內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佛教地位并沒有特殊之處,孫悟空可以多次來挑戰(zhàn)佛教的權威性,佛祖身邊的弟子也要向唐僧索要賄賂,宗教的形象在國內的文學作品中也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在翻譯此類文學作品時,需要考慮宗教信仰方面的情感要求,翻譯做到嚴謹和嚴肅。
2.3作品實踐角度的中英文學作品比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英文學作品中可以通過作者描寫的人物實踐行為來了解社會的現實環(huán)境,以及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兩者的不同之處表現在具體的實踐方法和思想行為。西方文學作品實踐方法主要體現為浪漫性,而反應在文學作品中可能會出現不浪漫的一面,比如魯賓遜漂流記中的主角魯濱遜,其經歷具有戲劇性,在具體的實踐行為中是嘗盡苦頭。而中國文學作品從真實和客觀兩個角度來詮釋實踐行為,常在中國文學中見到的馬或者牛經常被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者處境,如用千里馬來形容此人很有才華,用孺子牛形容此人的勤勞。但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只是將馬作為交通工具,將牛作為食物來看待。
3.文化差異比較
中英地域之間的差異導致了雙方文化的不同,限于本文篇幅,本文從兩者的文化生活、價值觀和文化認知等三個方面加以分析兩者存在的差異。
3.1文化生活角度的差異
東西方之間的文化生活習慣存在顯著的不同之處,兩者的生活理念和生活習慣直接影響著文化生活習慣,西方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較深,全年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圣誕節(jié),這一天全國非常熱鬧,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贈送禮物,作品《麥琪的禮物》就是一個以圣誕節(jié)為題材的故事。而中國的東方文化比較注重祭祀的習俗,全年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春節(jié),并且春節(jié)是采用農歷立法來進行計算的。生活習慣上,中國人的家庭觀念較重,四世同堂是一個家族最為引以為豪的事情。而英國人更加強調個性化,家庭觀念并不是很看重,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英國人,很注重凸顯個人價值觀。心理習慣方面,中國人比較喜歡熱鬧,節(jié)日期間喜歡張燈結彩,西方人比較喜歡獨處,更加喜歡追尋心靈上的那份安靜。
3.2文化認知角度的差異
中國和英國在事物和學問方面的差異是明顯的,中國人比較注重事物和學問的工具性和適用性,將對事物的認知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活學活用。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中國的流傳久遠,影響深遠,孔子、莊子和商鞅等等中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將自己認同的思想運用到實際中去。而英國人比較注重對事物的認知,邏輯性較強。在文學方面,中國人認知的順序是:由表及里,正向思維模式,而英國人喜歡從結論入手,逆向思維。如作家哈德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其認為人的痛苦是必須經歷的階段, 人既然生活在現實,就存在悲哀的一面,因此,其創(chuàng)作作品中的苔絲,雖美麗,但終將難以擺脫命運的安排。
3.3價值觀角度的差異
價值觀是相對于個體來說的,中國和英國的文化差異之處在于機制的判斷,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更加強調人的價值對社會的貢獻,通過集體的努力解決問題。比如講述解放戰(zhàn)爭期間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楊子榮集勇敢和機智于一身,但是仍然需要集體的力量才能奪取威虎山的勝利。而在英國文化中,更加強調個人主義的偉大,英國人更加崇拜魯濱遜、貝奧武甫等人。
4.中英文文學作品翻譯要義
4.1深刻領會作者思想意圖
無論是中國文學還是英文文學,都是作者創(chuàng)作實踐的結果,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決定了作品的思想主旨,其創(chuàng)作意圖也會在作品中有所體現。文學作品的邏輯性,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指向性,要求譯者在文學作品翻譯中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全面把握作品的整體思路、中心思想,在翻譯中做到譯文原意與譯意的貼切、統(tǒng)一。此外,根據中英文化差異,筆者還在采用歸化法、簡譯、增譯法等對文章進行適當刪減或添加,力求在保證文學通順、完整的基礎上,使作品內容看起來更加連貫。
4.2參考作品的文化背景
語言和文學作品都會依托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在中英文文學作品翻譯中,我們也常常會發(fā)現,語言與文化、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極其密切,文化常會受特定社會背景的影響和制約。這就要求譯者在文學作品翻譯中,要深入了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社會文化背景,熟悉譯語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風土人情等,將譯文內容與文化背景有機結合起來,認真思考和權衡原文和譯文各要素,選擇合適的詞匯、文字來表達作者的意圖,以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4.3根據具體語境來翻譯
翻譯是一項跨文化的文字創(chuàng)作活動,目的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在思維、想法和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會加大文學作品翻譯的難度。譯者在全面照顧譯文內容的情況下,還要立足于特定的語境,根據語境合理選擇文字進行意義表述,以使語義更加完整,同時為讀者閱讀理解提供方便。英文在語法上要求相對嚴格,句子成分也顯的相對完整。
5.研究結論
跨文化交際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中英文文學及文學翻譯則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域性等特點,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就要求翻譯工作者在文學翻譯中正視中外文化的差異,正確理解文學語言所負載的文化蘊意,以翻譯出更多好作品。
【參考文獻】
[1]熊志霞.中英文學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較與翻譯[J].校園英語,2015,20:229-230
[2]楊艷.翻譯中的文化轉換與功能對等[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4)
[3]胡細輝.中英文學交流中的文化問題探[J].名作欣賞,2012,06:151-152
[4]茅和華.翻譯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比較[J].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學報,2006,04:23-25
[5]張麗彩.英漢顏色詞語文化意義對比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電大理工.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