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元 汪作朋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結合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市場特點,對馬拉松賽事的人文價值以及對我國城市發(fā)展的影響、馬拉松賽事所發(fā)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進行論述,認為馬拉松賽事在我國有著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馬拉松賽事的發(fā)展對舉辦城市的人文價值、城市發(fā)展、全民健身、體育產業(yè)等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國;馬拉松賽事;體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0-0117-02
引言
馬拉松運動體現著超越自我、堅忍不拔、挑戰(zhàn)極限、永不放棄的運動精神,成為人們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近年來,我國馬拉松賽事逐漸興起,并發(fā)展迅猛,各級政府和部門積極挖潛,舉辦各種賽事,在促進馬拉松熱席卷全國的同時,也對各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我國馬拉松賽事發(fā)展現狀
1959年,馬拉松運動成為全運會比賽正式項目;1981年北京市成功舉辦了首屆國際馬拉松賽;1998年北京馬拉松賽允許業(yè)余選手和國外旅游者參賽,同時增設半程、10公里、迷你馬拉松等項目,關門時間也由最初的3小時延長至5小時;1987年創(chuàng)立的大連國際馬拉松至今已連續(xù)舉辦了30屆,項目包括全程、團體、接力、輪椅、半程等;1996年創(chuàng)辦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發(fā)展至今,吸引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萬名外國選手以及全國所有省區(qū)的3.8萬名運動員參加,2014年,230萬人次報名角逐1.8萬個參賽名額,真的是一票難求;2003年創(chuàng)辦的廈門國際馬拉松賽,起步雖晚,但起點頗高,由于廈門市擁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旅游資源、迷人的濱海景觀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使廈門馬拉松賽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國際知名的馬拉松賽事之一。這個四個馬拉松賽事并稱中國馬拉松的“四大滿貫”,其中北京馬拉松被國際田聯列為世界十大馬拉松賽事。
從1981年我國第一次舉辦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至今,中國的城市馬拉松賽事已經歷了37年的發(fā)展歷程。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fā)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yè)發(fā)展邁向新的歷史階段。為此,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取消了馬拉松賽事審批權,這一舉措激發(fā)了政府和社會辦賽的積極性,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更加踴躍。2017年,全國馬拉松賽事超過800場,城市馬拉松、海濱馬拉松、高山馬拉松、森林馬拉松、草原馬拉松、鄉(xiāng)村馬拉松、濕地馬拉松、冰雪馬拉松,每年從春到冬,從環(huán)城跑到超百公里極限跑、24小時城市接力跑等各種形式和級別的馬拉松賽事競相舉辦,掀起一股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融合的“馬拉松熱潮”。
二、我國馬拉松賽事的價值分析
(一)馬拉松賽事促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
隨著馬拉松賽事影響的逐步擴大,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在不斷地被發(fā)展、挖掘,成為一項民生工程和政府公共服務產品。馬拉松賽作為一種教育方式,蘊涵著挑戰(zhàn)、堅持、超越的人文理念和精神內涵,給參賽者帶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追求,也給城市帶來健康、進取的發(fā)展理念。馬拉松文化與城市文化相結合,使馬拉松文化融入了城市文化的內涵提高了城市文化的品位,城市文化吸收馬拉松文化的精神與底蘊,馬拉松賽事會帶給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不可估量的正能量。業(yè)余選手和專業(yè)運動員同場競技,男女老少、國內、國外各種種族、膚色的人群共用奔跑的方式傳承“和平、友誼、團結、進步”的奧運精神、塑造城市的精神文明,增加了運動項目中的儀式感,是體育精神與時代價值的融合?!坝啦环艞墶笔邱R拉松賽的核心價值,參賽者通過堅持和努力去完全馬拉松賽,就是人生價值的實現。舉辦馬拉松比賽的城市一般依托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設計比賽線路,把名勝古跡、地標建筑、風景區(qū)等城市發(fā)展的亮點呈現在參賽者面前,使參賽者回歸自然、回顧歷史,感受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發(fā)展的和諧共處。在漫長的比賽途中,運動員們互相支持、互相鼓勵,賽道兩側志愿者無微不至的服務、觀眾熱情的加油吶喊、表演隊伍精彩的展示,與運動員共同追逐、永不止步的夢想共同交織成一幅和諧、溫馨的畫面,體現了積極向上、和諧發(fā)展、富有生氣和凝聚力的城市精神。
(二)馬拉松賽事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
隨著馬拉松的參賽人群向全社會開放,組委會在國際、國內旅游招商方面吸引國外旅游者參賽,電視進行直播,吸引著名企業(yè)贊助,使馬拉松賽開始走向社會、走向大眾,成為城市盛大的節(jié)日。中國最早舉辦馬拉松的城市主要以歷史文化名城和優(yōu)秀旅游城市為主,后來逐漸擴大到三、四甚至五線城市,說明越來越多的城市利用舉辦馬拉松賽來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建設健康城市,活躍城市旅游和經濟發(fā)展,提升大眾對馬拉松運動的認知,提升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賽事來臨,電視、廣播、雜志、報紙、互聯網等各種傳統(tǒng)與現代媒體對賽事及舉辦城市進行全方位包裝宣傳,有效樹立城市公共形象、擴大城市影響力。馬拉松賽作為一個充分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舞臺,政府會加強餐飲住宿、軌道交通、媒體通訊、醫(yī)療救護、安全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以馬拉松賽道為依托的景觀大道建設,比賽沿途加強綠化、美化,設置宣傳標志、吉祥物,修建花壇、景觀樹、草坪及各類體育健身設施等等。圍繞馬拉松賽事,可舉辦公益、文藝、經濟、產業(yè)、學術等論壇、會議和活動,參賽運動員、裁判員、記者、官員、游客的到來帶來更強的消費潛力,為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等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也給城市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馬拉松賽規(guī)模水平的提升和賽事品牌影響力的擴大,大量專業(yè)路跑運營公司應運而生,與政府和地方體育行政部門通力協作,馬拉松賽事的市場開發(fā)越做越大,吸引眾多國內外企業(yè)和賽事進行合作,推動了產業(yè)鏈的整體融合發(fā)展,使賽事品牌和企業(yè)品牌相互促進,合作雙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良性發(fā)展態(tài)勢。以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為例,2015年拉動經濟效益2.55億元,2016年拉動經濟效益3.25億元。馬拉松賽帶來的“跑步經濟”正以可觀的速度增長。
(三)馬拉松賽事促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融合
長跑本身被認為是最枯燥的運動形式,但是馬拉松在發(fā)展過程中卻逐漸被大眾所認可,并且參加的人數逐漸增多。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馬拉松賽既是一項挑戰(zhàn)人類極限的競技比賽項目,也是一項努力超越自我的全民健身運動,如果說田徑是各項運動之母,那么跑步就是田徑運動之母。跑步是人與生俱來的生存技能,入門門檻低,不受場地、器材限制,同時也是鍛煉身體最直接、最簡單、最有效、最實尚的運動項目之一。政府本著促進全民健身開展、提高城市健身氛圍的原則,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基礎、不同水平的人群設置了不同的比賽方式,滿足了各行各業(yè)人群的不同需求。如北京馬拉松賽的“兒童跑”,上海馬拉松賽的“體育記者路跑隊”,杭州馬拉松賽的“情侶跑”,重慶、武漢的“親子馬拉松”等,這些不同形式的路跑激發(fā)了群眾的參與熱情,提高了群眾的健身意識,促進了體育的生活化,也促進了馬拉松運動在群眾中的推廣和普及。
馬拉松運動促進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深度融合。從競技體育角度來看,馬拉松及其相關賽事吸引眾多國際頂尖選手參賽,同時,為國家隊及省市級基層專業(yè)運動員參加比賽、增長經驗、與高水平選手交流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力促進了我國長跑項目競技水平的提高。從群眾體育角度看,參賽選手大部分來自于業(yè)余跑步愛好者,尤其是近年來,半程馬拉松、小馬拉松、迷你馬拉松等形式的不斷出現,關門時間的逐漸延長,為業(yè)余愛好者參賽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這些舉措一方面為全民健身提供了較好的體育賽事平臺,另一方面也借助體育賽事推動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的發(fā)展,宣揚全民健身文化,以積極的行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
結語
隨著馬拉松熱潮的迅猛發(fā)展,我國各類城市舉辦的馬拉松賽事呈現爆發(fā)式增長態(tài)勢,馬拉松運動的價值早已超越體育比賽本身,滲透到城市文明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成為集競技比賽、全民健身、城市營銷、體育旅游、文化商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運動。隨著人們對馬拉松運動的進一步認識,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qū)舉辦馬拉松賽事,賽事的組織水平、服務質量、市場開發(fā)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也會越來越高越強,中國的馬拉松賽事必將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登峰.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12-14,20.
[2] 朱忠梁,袁磊,劉毅.我國馬拉松賽事發(fā)展探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5,(6):13-15.
[3] 姜琪,劉俊一.馬拉松跑現象文化價值生成解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8,(3):31-33.
[4] 楊明.城市文化建設背景下馬拉松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7,(5):110-114.
[5] 韋霞.我國城市馬拉松賽發(fā)展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1):16-19.
[6] 季曉靜,王健,黃成華.我國馬拉松賽事的市場化研究[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