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玲,張 建
1.貴陽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外科學(肝膽外科),貴州 貴陽 550001;
2.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肝膽外科,貴州 貴陽 550001
患者男性,52歲,有1年多右上腹痛病史,外院行腹部超聲檢查提示膽囊結石,現(xiàn)因右上腹痛復發(fā)入院。查體:皮膚鞏膜無黃染,腹平軟,右上腹輕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麥氏點壓痛(-),墨菲氏征(-),肝、脾未捫及腫大,肝、腎區(qū)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腸鳴音4次/min。上腹部CT檢查示:膽囊底部高密度影。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shù)10.61×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6.65%。生化全套示:總膽汁酸18.7 μ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30.6 nmol/L。凝血功能、感染標志物、胸片及心電圖等未見明顯異常。
手術治療:完善相關檢查,排除手術禁忌后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麻后常規(guī)三孔法,膽囊三角區(qū)解剖結構清楚,膽囊大小約8 cm×3 cm,解剖膽囊三角游離出膽囊動脈后上支遠端切斷,游離膽囊管,見膽囊管后旋開口,距膽總管0.8 cm用生物夾夾閉后切斷,將膽囊從膽囊床上剝離,膽囊床電凝止血,清點紗布無誤后取出膽囊,縫合切口,術后查膽囊,壁厚約0.3 cm,膽囊管內約0.5 cm的結節(jié)樣腫物,增厚、質韌,膽汁為白色半黏稠膏狀,因故障原因未能進行冰凍病檢,其后將膽囊管腫物及膽囊送病檢。病理學檢查提示(膽囊管)顆粒細胞瘤,其切片見圖1。
圖 1 膽囊管顆粒細胞瘤病理圖片F(xiàn)ig. 1 Gallbladder ductal granulosa cell tumor pathology picture查閱大量文獻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病情,患者及其家屬要求再次行手術治療,故于2017年9月26日行膽囊管殘端切除術、肝門部軟組織及淋巴結清掃術。術前全腹CT檢查未見腫瘤轉移,其CT圖片見圖2。
圖 2 第1次術后全腹CT檢查Fig. 2 First postoperative whole abdominal CT examination
手術過程如下:患者平臥位,全麻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沿右肋緣下切口逐層入腹,腹腔內未見轉移灶、腹水,肝臟色、質正常,見十二指腸與膽囊床粘連,分離粘連,打開肝十二指腸韌帶,骨骼化膽總管,取下膽囊管及膽囊動脈生物夾,膽囊動脈近端結扎并縫扎,膽囊管殘端約1.5 cm長,其質地韌,分離至正常組織,緊貼肝總管將其切除,繼續(xù)骨骼化膽管,門靜脈旁見一大小約1 cm×1 cm×2 cm腫大淋巴結,質軟,將其清掃一并送檢,于小網膜孔放置引流管,經腹壁另打孔引出,檢查器械紗布無誤后關腹。骨骼化后膽管見圖3。
圖 3 術中骨骼化后膽管Fig. 3 Intraoperative skeletal bile duct術后予抗炎、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病理檢查示:(膽囊管殘留)管壁見纖維組織增生,未見明顯的腫瘤結構;(門靜脈旁)淋巴結竇組織細胞增生。與病理科聯(lián)系后,考慮兩次標本均為良性性質,故未行病理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顆粒細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種罕見的來源于神經軟組織的腫瘤,1984年首次被報道,之后被命名為肌母細胞瘤[1]。GCT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中,多發(fā)生在40~50歲,男女均可發(fā)生,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大部分GCT通常表現(xiàn)為小而邊界不清的孤立性無痛性結節(jié),10%~l5%的病例為多發(fā)性[2]。本疾病可發(fā)生于全身各個部位,如頭頸部、口腔、呼吸道、乳腺、胃腸道、女性生殖系統(tǒng)、平滑肌及橫紋肌等[3-9]。
大多數(shù)GCT多為良性,Pérez-González等[10]首次報道了惡性顆粒細胞瘤,其診斷標準存在爭議。目前認為診斷標準可分為:① 腫瘤中出現(xiàn)壞死;② 腫瘤中出現(xiàn)梭形腫瘤細胞;③ 細胞核增大呈空泡狀及有明顯核仁;④ 核分裂象增多;⑤ 核漿比增大,N∶C>2∶l;⑥ 細胞具有多形性。如符合上述3條或3條以上標準診斷為惡性顆粒細胞瘤;如符合1或2條標準診斷為不典型顆粒細胞瘤;如僅出現(xiàn)局灶細胞多形性,但不符合上述其他標準則為良性顆粒細胞瘤[11]。因此,惡性顆粒細胞瘤雖十分罕見,但惡性程度高,轉移后生存率較低。
本疾病發(fā)生于膽道,是一種罕見的發(fā)病部位,有右上腹痛癥狀,經文獻復習后,可見分布在膽囊管、肝管、膽總管匯合區(qū)及其附近[12],在膽道分布的為30例[13],其中膽囊管的發(fā)生率為28%[14],其癥狀與解剖位置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癥狀與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或其他的膽道梗阻相似,免疫組織化學有助于提示腫瘤來源,光鏡下瘤組織邊界欠清,常向周圍組織生長,呈嗜酸性顆粒狀[14]。目前尚未有膽囊管惡性顆粒細胞瘤的文獻報道,通常建議隨診,定期復查。但有文獻指出,復發(fā)原因考慮與未完全切除病灶有關[15]。鑒于此,該患者在第1次行LC時因膽囊管后旋開口,殘端保留過長,腫瘤未予全部切除,為避免發(fā)生復發(fā)或癌變,故決定再次行手術切除。而第2次病檢切緣陰性。對于此類患者預后,相關文獻也指出,切除后絕大多數(shù)可治愈,此后應積極隨訪并囑該患者定期監(jiān)測,動態(tài)觀察是否復發(fā)或癌變[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