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笛
摘要:本文針對傳統(tǒng)教學課堂,將“對分課堂”(PAD)教學方法應用至會計類專業(yè)課程,并在PAD原有模式之下,增加了課外內化過程的互動程度。至學期末,本文針對該教學方法進行應用效果評價。試點教學表明,PAD教學方法有效增強了學生對會計類專業(yè)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嘗試和推廣。
關鍵詞:對分課堂;內化吸收;會計類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40-0133-02
現(xiàn)有多所高校的教師將“對分課堂”教學方法應用到各種專業(yè)課之中,然而對于會計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該方法尚未使用。因此,本文將嘗試將“對分課堂”教學方法應用于會計類專業(yè)課程之中,試圖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
一、理論基礎
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融合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點,提出“對分課堂”新思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進行根本性變革。該教學方法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jù)其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皩Ψ终n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
比對本文的研究目標,借鑒張學新教授關于“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結合會計學專業(yè)課程的特點,本文構建了“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在會計學專業(yè)課程應用的理論框架,增加了內化過程,并采用線上、線下互動方式,讓學生有方向性的進行內化。
二、“對分課堂”在會計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依據(jù)講授—內化—討論的思路重新對課程教案設置,以《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為例,并根據(jù)學生實際學習能力與課程特性重新對“對分課堂”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進。
(一)實踐方法
本文將依據(jù)前文構建的理論框架基礎下,以“對分課堂”實踐性教學方法作為研究思路,將其應用至《初級會計學》《成本會計》《財務報告分析》三門會計類專業(yè)課程之中。其中《初級會計學》為大一學生的公共課,《成本會計》與《財務報告分析》為財務管理專業(yè)大三學生的專業(yè)課,同時《財務報告分析》課程也是學院大三學生的專業(yè)限選課以及大二金融學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選修課,這將為本項目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由于《財務報告分析》專業(yè)課涉及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從而本文又進一步對比財務管理專業(yè)學生與非財務管理專業(yè)針對該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在學期期末,通過調查問卷的回收,研究教學方法的革新在學生中的反饋。
(二)《財務報告分析》課程實踐情況
在此過程中,基本上每2-2.5周完成一章,每節(jié)課前一半時間學生討論上周講授內容,后一半時間,教師講授下一章節(jié)內容,到14周之后會重點過渡到案例的討論與分析之中,在此之前會結合教材中的內容穿插進行案例分析與討論。比如學生自己選取的案例包括東芝財務丑聞造假案、大眾尾氣門造假的動機、運達科技公司派發(fā)現(xiàn)金股利、老干媽現(xiàn)金交易、獐子島計提巨額減值準備等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從課本中來,到實踐中去。最后,結合本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特征,在期末之時,要求學生假設自己是銀行信貸部門的職員,選取一家自己感興趣的上市公司,利用本學期所學習的財務報告分析方法進行分析,最終完成一份授信報告。授信報告整體的格式依據(jù)某商業(yè)銀行的范例,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財務報告分析的流程、方法,以及會計信息的重要性。
三、教學創(chuàng)新性成果和應用實效
(一)教學創(chuàng)新性
結合《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的特點與學生的專業(yè)背景,本文在實施“對分課堂”原有模式之下,增加了課外內化過程的互動程度,一方面不像原有教學模式中讓學生自由進行“內化”,而是會采用主題引導式,這樣學生課下學習將會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結合社交網(wǎng)絡媒體,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隨時可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這樣可以更加提高第二次課堂的上課效率;同時,針對于第二次課程,主要采用多組小組討論,選擇組內代表進行全班匯報,之后全班交流的模式,這樣可擴大組內學生與組外學生交流的范圍,更加容易達到思維的碰撞。
(二)應用實效
針對《初級會計學》課程部分采用“對分課堂”,其中穿插教師講解部分案例,學生與教師部分互動的課堂組織方式;關于《財務報告分析》課程則全部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兩門課程均為會計類專業(yè)課程,但是由于授課學生均為非財務管理專業(yè),加之為了深入研究“對分課堂”教學方法的效果,從而這兩個班的學生就構成了兩個配對組。學期末,針對這兩門課程的學生發(fā)放了調查問卷,以此來對比試用“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在學生中的反饋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針對《初級會計學》課程,55%的學生更偏愛老師講授式的教學方式,63%的學生希望增加習題的講解;而對于《財務報告分析》課程,64%的學生更偏愛師生互動式的“對分課堂”教學方法。
四、“對分課堂”對教師的挑戰(zhàn)
“對分課堂”強調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二是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讓學生在中間時間段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吸收。然而在具體實施中主要遇見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的性質
“對分課堂”教學方法的使用需根據(jù)課程性質進行調整,并不是每一門課程都適合采用“對分課堂”;另外,依據(jù)學生反饋,該教學方法的采用與學生所處的年級有很大的關系,《初級會計學》課程是大一學生的專業(yè)必修公共課,《財務報告分析》是大二金融學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限選課。因此,這種反饋與這兩個年級學生的專業(yè)背景也有很大的聯(lián)系。從而在未來課程中,“對分課堂”的應用不能一概而論,而是有的放矢。
(二)課時的設置
“對分課堂”的教學方法最大的特色就是“隔堂討論”,只有進行隔堂討論才能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針對《財務報告分析》課程一共設置54個課時,教材一共包含四篇十四章,課時任務比較重,因而完全執(zhí)行“對分課堂”的教學方法,將會影響教學進度,課時任務不能按時完成。這是教師將遇見最大的問題之一,因此依據(jù)實踐情況,只能對于部分章節(jié)采取“對分課堂”的教學方法,無法在整門課程中推進。
(三)班級人數(shù)
《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的教學對象為2014級金融管理專業(yè)本科生,本班學生一共有58人。“對分課堂”教學方法若完全在本課程中實施,這10組同學都要分享自己的想法顯然時間不允許,因此該教學方法更適合小班授課,對于人數(shù)較多的大班級,只能略有取舍,不能完全照搬理論模式。所以,在未來授課之中,只能針對部分重要章節(jié)采用“對分課堂”,無法在全部課程中貫穿始終。
參考文獻:
[1]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3):116-118.
[2]梁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7,(6X):124-125.
[3]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4):730-734.
[4]馬陸艷,陳瑞豐.對分課堂對提升大學生人格的意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8):168-170.
[5]王明媚.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高教論壇,2016,(8):66-68.
[6]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