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明
【關鍵詞】 農村寄宿制學校;體驗式德育;構建;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30—01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是每一所學校工作的原則和目的,農村寄宿制學校也不例外。任何一所學校,在教育教學中都要堅持以人為本,把道德教育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在教學的同時,結合各種活動實踐,實施道德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尤其是農村寄宿制學生的思想教育,學校擔負的責任更大,對于他們的學習、德育,更要采取靈活的方法,以不同方式的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中感悟、思考,從而有意無意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及綜合素質。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對體驗式德育的理解
在當下這個信息時代,學生面臨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信息知識,這樣一是可以讓學生很容易地接受一些新的信息;二是容易讓小學生迷失方向,形成錯誤的價值判斷和取向。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寄宿制學校的老師,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如果還是停留在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顯然已經達不到德育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結合生活,結合鮮活的德育情境,才能更加深入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一位德國教育家說過:“過去我們把課程當成整個世界,現在我們要把整個世界當作課程?!边@種結合生活,從實踐中形成的德育模式,進行的道德教育,才能讓學生有更深的認識和接受習慣。所以,把道德教育局限在課堂上、學校里顯然是狹隘的,脫離生活的。我們要把道德教育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鮮活的生活中認識對錯,辨別是非,樹立生活的信心、學習的熱情,使其身心都能從生活中深刻受到教育和感染,進而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所有的理論依據來自生活,來自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體驗式德育也不例外。體驗式德育這種以學生親身實踐為教育基礎的德育,就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把它內化為自己健康的心理品格,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這從哲學上來說,正確與否源于實踐的認識過程;從教育學方面來說,是伴隨著學生道德形成的全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要至始至終貫穿于學生的道德內化;從社會學方面來說,它是學生不斷接受教育,不斷提升,且陪伴他們人生的整個過程的一種教育。所以,對農村寄宿制學生進行體驗式道德教育是一種必然,也是最好的德育方式。
二、體驗式德育的構建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再加上學生生活環(huán)境和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樣化,過去在課堂上的道德教育、學校里的道德教育顯然已經約束不了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尤其是這些對任何事物都抱著十二分好奇的小學生。所以,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要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我們就要擺脫傳統的教育模式,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實踐,進行探究、分析,從而從內心深處得到認識和真實體驗,進行領悟和自我再認識,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這種對學生而言滲透著情感體驗的教育,會讓他們從外而內地改變自己,認識自己,形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種習慣和模式,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地完善、提高。
三、體驗式德育的探索
1.以校園文化為德育教材。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環(huán)境,校園文化不但要有人文歷史,還要有教人教育人的內容。只有校園文化真正服務于道德教育,才能實現以文育人、以校育人的德育目的。其實,我們都知道有豐富內涵的校園文化不僅僅是對學生,對老師來說也是一面自省的鏡子,它不但反映出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理念、管理制度和師生生活、學習的狀態(tài),而且啟迪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在這種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全面健康地發(fā)展。比如,墻壁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等等,都要有積極向上的力量,引導學生學習、改變、提高,并逐漸懂得是非對錯,辨別黑白,懂得怎樣約束自己的言行,怎樣與老師、同學相處,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具有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梁。
2.以學?;顒訛榈掠脚_。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大部分的生活、學習都在學校里,如果我們采用單一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宣講式、說教式的德育,可能會適得其反,至少力度不夠,起不到理想的作用。學校在這方面,要結合寄宿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組織一些學習活動、文體活動,進行生動、鮮活的道德教育。比如,在長跑中鍛煉學生的耐力、堅持,培養(yǎng)學生意志品質;在籃球比賽中,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藝術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等。只要老師在教育教學中利用一切活動,就能使德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