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鳳
摘要:警察文化可以說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門。提高警察文化的建設,不僅能夠提高民警的素質,同時也能夠提高整個隊伍的凝聚力。新時期的警察文化建設需要將政治建設與警察文化相結合,提高警察文化鮮明特征。想要更好地促進公安隊伍的正規(guī)化,加強警察文化建設是關鍵,警察文化的建設也是促進隊伍更好管理的內容,本文將會對警察文化的內涵進行分析,探討警察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
關鍵詞:警察文化 文明交往 新時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240-02
在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張倩紅條理清晰地梳理了彭樹智先生“文明交往論”的發(fā)展歷程與核心觀點,特別提到了“三知之明”對諸文明交往的重要意義。警察文化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yè)文化,在新時期進行警察文化的改革,可以更好地使警察隊伍管理轉向人文管理。警察文化包括“公安文化”和“警察文化”兩種概念,警察文化的定義可以分為“行為、物質、精神、制度”等幾個方面,加強警察文化建設可以全面提高警察隊伍的整體素質,這也是新時期社會環(huán)境對警察隊伍建設的需求。[1]
一、文明交往論的內涵
文明交往論將人類文明置于人類社會交往互動和全球化進程的大背景之中,提升了人類文明形態(tài)在對話、交流、競爭、碰撞中所形成的全新的內涵形態(tài)和發(fā)展要求,從而成為20世紀人類思想大爆發(fā)以來最重大的歷史性發(fā)現之一。文明交往論可以說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出現的哲學思想體系,它是由卡爾·馬克思這位哲學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的觀點。哈貝馬斯對交往行動理論進行深入研究,他把交往行為由生產行為這種固有的經濟形態(tài)中分離出來,建立了關于交往論詳細而周密的論述,同時也提出交往行為并不是一種功利性的行為,它是脫離生產行為的功利性,加強了交往行為的本質特征,將這些內容融入人性的范疇和本質屬性。
交往理論屬于哲學范疇中新時期的傳播學,該理論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傳播行為,而該理論為文明交往提供了傳播的基本途徑,為文化和信息提供了基本的文明形式。也就是說文明交往論是對傳播學等理論進行改造,建立規(guī)范性的實踐內容,它強調了傳播“文明”是人類最高文明,不是非單純性的信息技術。文化的“傳播”其實就是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介質,而信息的交流其實就是人類的文明交往,文明的交往也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和世界的變革形成,信息的交流屬于相互認識、理解、影響、改造、溝通等實踐活動的范疇,HIA關系到主體之間的生產關系活動等。
哈貝馬斯的理性交往理論認為交往行為受到文化的影響,也就說文明交往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維度思想。在交往行為中也包含多數精神交往,在人類意識不斷進化的過程中,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不斷提高,而且逐漸系統(tǒng)化,從而形成更好的文明系統(tǒng)。根據馬克思的理解分析,交往是人們不可少的行為互動,它是非公性、精神性和實踐性的,是在生產活動的影響下逐漸社會化的行為,在馬克思思想內容中,文明的交往與物質交往是存在緊密聯系的,但是也會反作用于交往的能動性。
二、文明交往論視域下警察精神的傳播
警察精神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它包括中西方警察職業(yè)每個特征以及共同特點的精神層面。從文明交往論的角度進行分析,這種精神是一種變現自然,能夠跨越文化,實現文化對話形式的精神,它體現每個民族文化在普世問題和人類共同問題上的精神內涵。
(一)嫉惡如仇是警察精神文明交往的重點
警察是國家重要的機器部分,有時也可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要工具。警察的職責就是維護國家的安全,它屬于一個國家的暴力機關,具有嫉惡如仇、維護公平、懲奸除惡的精神。[2]所以,在全球文化和政治文明的推進下,文明交往是一種更加普世、更高層、更具體化的對警察精神的關懷,它超越了以往警察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概念,它是正義感的體現,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以維護人類生存的社會公平正義為主。[3-4]在文明交往論的影響下,警察精神的傳播,可以更加提高人們對民族的認同,從而建立文化的自覺性。在西方政治正義思想的理解下,西方強調的正義政治理論觀念,有一種契約關系的規(guī)律性,就是合理性。這種正義理念是在政治法律的引導下進行完善,從而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的正義理念主要體現在內在的仁義,它屬于思想倫理上的概念,具有目的性,也是由于這種正義的理念,可以讓警察隊伍在思想教育體系和社會的教化中不斷完善自我。在社會正義不同的精神理念下,中西方將警察精神融入文明交往中,也使這種獨特的內涵和正義價值向世界傳播,實現了文化的交流,同時也提醒了人類對自身文化的重視。
(二)忠城可靠是警察精神文明交往的基本內容
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的警察,忠誠可靠都是檢測品質的重要精神。警察這個職業(yè)是每個國家不可缺少的,警察要效忠國家、效忠人民、堅守自己的崗位。在西方制度管理下,警察是和國家具有契約性的關系,所以強調的思想精神也具有一種“契約理論”等,也就是說警察是維護全體公民的公共權力的對象,他們是主要的執(zhí)行對象,對于西方的警察來說,他們的職責表現在對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忠誠上,也就說“契約”形式職業(yè),所以西方的警察精神具有顯著的市民精神和現代法治精神傾向。[5-6]中國的警察精神在政治體制的影響下,主要體現在無條件、大無畏、忠誠可靠上。中國的警察與國家政府、黨、人民之間是組織關系,也就說警察精神也是一種“組織信仰”,人民警察是保衛(wèi)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對象,它主要是為社會、國家、人民等公共安全進行服務,就是無條件地懲奸除惡。[7-8]對于忠誠可靠這種精神,目前全球化的政治文明逐漸向文明交往形態(tài)轉變,同時也融入了忠誠可靠的理想主義信念。不管是西方的警察精神的忠誠還是中國的忠誠思想,都具有信息傳播的價值,文明的交往本質就是站在平等對話的角度,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形成歷史,也存在一些優(yōu)劣,在傳播過程中需要摒棄一些隱含的強迫、歧視、湮沒等文化動機和概念,盡量保持本國警察精神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三、文明交往下警察精神傳播的思考
(一)重視警察精神傳播的可持續(xù)性
對于文明交往而言,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比較重視的是文明交往中人類堅持的連續(xù)性,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文明和思想理念,同時也要積極借鑒以往的文明??沙掷m(xù)發(fā)展的理念在經濟理念中,也具有一定的精神文化闡述,經濟發(fā)展是一種文明進化的過程,同時對文明的發(fā)展也具有相應的指導作用。中國的警察精神具有民族特色,它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具有道家的修身、儒家的仁義、墨家的非攻。所以中國的警察精神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指導著警察懲惡揚善、忠于職守、廉政廉潔、一心為民等機制思想。交往理論作為現代傳播學的哲學基本范式之一,文明交往論給信息和文化傳播理念及模式提供了一種最基本的格式,強調了傳播行為的本質是文明從形式到內涵的跨區(qū)域、全球范圍的交往、溝通、融合過程,是文明與文明的對話和互動。也可以說,正是文明交往論的獨特視閾改造并深化了傳播學的理論格局和實踐范疇,強化了傳播對象的“文明”的人文高度而非單純的“信息”等技術層面。
(二)傳播警察精神注重全球性化特征
文明交往論其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它是全球共同追求的精神真諦,它是在全球化環(huán)境下產生,同時也高于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傳播和信息影響下,這些思想還是免不了遭受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和價值的滲透。西方國家的思想比較顯著的特征就是隱蔽性的殖民,這種思想在全世界傳播過程中,難免會侵蝕后發(fā)的國家文化。而西方的警察比較突出的思想就是英雄主義,同時也具有完美的家庭主義思想,它在西方媒體的強勢傳播下以及國家實力的影響下在全球進行傳播,這也對中國的警察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且具有一種評價和導向作用。比如:《虎膽龍威》所彰顯的是一種完美家庭主義警察精神,主人公就是為了拯救妻子而去鏟除劫匪。中國的警察比較突出的還是“國家和民主的利益”形式的民族主義精神,這些與人性是比較契合的,比較具有人文主義情懷,所以具有顯著的可接受性和傳播優(yōu)勢。也就說在全球化的“文化霸權”“單邊主義”等思想,對促進各民族人民加強對自身文化的重視具有很大的幫助。在傳播警察精神中也必須重視全球這個因素,才能在區(qū)別對待文化中實現文明的交往。
四、結語
在文明交往論中,主要理念就是傳播“文明”的文化信息,它是對傳播學進行深化的改造。在警察精神向全球方向傳播時,也是其不斷完善、開闊視野的關鍵。新時期下,每個國家在傳播文化過程中,也逐漸向著人類不同文明方向去追求警察的信仰和價值標準。全球化影響下,也使人們懂得自覺抵制和對待不同的文化,從而豐富自身的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韓璐.政治傳播視角下國內“軍人”與“警察”形象比較研究——基于網絡輿論與大眾媒體的分析和報道[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6,30(2):77-82.
[2]馬存娟,段朝暉,黃克勤等.基于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的高校“鑄警魂”育人工程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15):21-23.
[3]譚聯舜,向夢丹.新媒體環(huán)境對警察“刻板成見”的削弱——基于近兩年三起警輿事件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7,18(16):174.
[4]杜晉豐.對新媒體時代公安民警社會溝通能力的思考——基于公安機關網絡形象的視角[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5,25(18):117-120.
[5]黃國強,林國清.論警營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警民關系——莆田市警營文化建設窺探[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56(22):26-34.
[6]石建華.用文化育警新機制破解隊伍管理難題——以蚌埠鐵路公安處警營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為視角[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5,25(15):121-124.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