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立 高健 陳浩
摘 要:通過對新課程改革十幾年來學校體育教材建設和教學內容設置狀況進行梳理分析,結果顯示:在體育教材中除基本動作技術之外,各個體育項目存在“項目等級”現象,項目等級中的眾多亞專項運動內容可以從低水平到高水平排列、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分級,存在發(fā)展順序和邏輯關系。從學生、教師、教材內容三者關系及教學實用性角度劃分,運動項目譜上亞專項運動可以分成啟蒙型、誘導型、入門型3個遞進級別。加之,作為基礎教材的“基本動作技術”,體育教材內容整體上形成“1+3”分級模型。該分級模型建立能夠改變教材內容建構中的諸多不足,教學實踐中師生根據“1+3”教材內容分級原理能夠區(qū)分教材難易度,精準選用教學內容,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運動水平、不同身體狀況的學生需求。運動項目等級的挖掘和教材內容4級選編模型是精準建構教材、精準選用教學內容和精準評估教學內容質量的一個有效工具,在體育教學層面具有學理上和方法論上的意義。
關鍵詞:學校體育教學;學校體育;教材內容;項目等級;分級;精準選擇;分級模型
中圖分類號:G 807.04 學科代碼:04030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carried on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finds out that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grade among various sports items in physical teaching except the basic technical movements. There are development sequences and logical relation among the numerous sub-specialized sports content in the grade ranging from low to high in level and structure. Fro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tudents, the teachers and 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ality, sub-specialized sports items in the pedigre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rogressive levels, that is, initiation, inducement and entry-level, plus the first level “basic action technology” of the basic material, thus forming the “1+3” level model of the cont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s a who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can change a number of deficiencies in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choose the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the “1 + 3” textbook content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ages, genders, levels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students. The research of sports project grade and the findings of four-level shunting model about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are an effective tool to precisely construct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 teaching content and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give rise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the asp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Key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project grade;classification;precise selection;hierarchical model
所謂體育教材是指反映體育學科的知識和邏輯結構,能對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運動技能提供系統(tǒng)指導的一種學習、教學媒介[1],其中,體育教材內容重中之重當屬運動模式和項目技能部分;然而,由于我國體育教材理論研究相對貧乏,運動項目結構模式和技能作為教材內容在理論建構上處于相對滯后狀態(tài),致使運動項目教材內容改革一直無法進一步深入,甚至出現混亂和錯誤的現象。通過對體育運動項目發(fā)生學及其基本規(guī)律的再認識,即從運動項目發(fā)生、發(fā)展、最高成就表現和內在結構、運行模式等進行剖析,發(fā)現在體育教材內容中除“基本動作技術”之外,在針對某一體育項目上存在“項目等級”現象,一個運動項目可以分成啟蒙型、誘導型和入門型3級教材內容,并可建立“1+3”教材內容分級模型。該分級模型具有科學性、學理性和操作性,在教學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為廣大體育教師在體育項目內容選用策略上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在體育教材內容建設層面對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意義。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通過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江蘇師范大學圖書館、嘉興學院圖書館等查閱了直接相關的參考書籍16本,分別以“體育教材”“體育教學內容”“體育課程內容”“運動項目教材化”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2000—2015年核心期刊相關文獻共150篇,檢索博碩學位論文相關文獻共66篇,在上述文獻中選取68篇重點研讀,作為本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同時對《體育教學》2000年以后刊發(fā)的相關文獻選取23篇重點研讀,以作本研究參考文獻。上述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較充足的理論依據。
我國體育教材建設一直在不斷改革,教學內容不斷充實,并注重教材內容的教育性、科學性、實用性、可讀性、發(fā)展性和差異性6大方面,在教材建設中運動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其排列、分級和選擇使用方面仍有諸多不足。
1.1 體育教材內容劃分上存在學理性和方法論不足
體育教材內容建構和劃分上缺乏內部規(guī)律研究,缺乏科學合理的分級策略,缺乏貼切的教材內容難度遞增或遞減的排列技術。張曉林等指出,新課程改革后,大、中、小學各學段課程改革文件缺乏有效銜接,為各學段間體育教學層次不清、運行不暢埋下了隱患,致使中小學體育教材內容出現銜接不暢、前后重復、層次劃分不連貫的問題[2]。李洪玉等認為,體育教材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的統(tǒng)一認定,各學段教材內容編寫隨意性很大[3]。賈洪洲等認為體育象限教材排列與分布理論“沒有體現時間概念,教材內容層次劃分標準過于宏觀,沒有給出具體排列技術與原理”[4],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常常依據經驗“統(tǒng)領”教材排列和選擇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
1.2 教師選擇教材內容仍然有難度和困惑
新課程改革十幾年來,一線教師在教材內容選擇的精準性、適宜性及教材內容難易程度評價上一直處于混亂和膚淺狀態(tài)。教學實踐中眾多的學者如邵桂華、張曉林、陳新健、毛振明、陳德勇發(fā)現,有的教師墨守成規(guī)和機械重復[5],有的教師面對不同學段之間教學內容,出現銜接不暢、前后重復、層次劃分不連貫現象[2],有的教材內容出現難易程度顛倒現象[6],有的教師無視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時而難度過高,時而難度過低,教學內容選擇存在盲目性、隨意性和簡單化等。另外,張磊認為,一味地追求眾多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情境設計,一味地追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缺失教學內容精準依托與指引下,造成體育教學所有的努力陷入針對性不強、低效、無效的境地[7]。
2.1 體育教材內容“項目等級”現象
要建構教材內容分級模型,就要先了解體育項目中有一個被忽視的、甚至并未發(fā)現的“體育項目等級”現象。從運動項目發(fā)生學角度分析,任何一種成熟的或曾經成熟的專業(yè)運動項目都存在著發(fā)生、發(fā)展、保持、壯大或衰落的發(fā)展過程。這是運動項目發(fā)生學中的基本現象和基本規(guī)律。盡管運動項目因其內部因素諸如運動模式結構、運動規(guī)則、運動技術、場地器材等相互作用,以及運動的外部因素如社會文化變遷、勞動生產力發(fā)展等影響,造成該運動項目發(fā)展歷程中出現時快時慢、有時暫時停頓、有時飛躍發(fā)展,或者有時在發(fā)展節(jié)點上十分清晰,有時發(fā)展過渡痕跡模糊現象,但從總體而言,發(fā)展是連續(xù)的、有難易區(qū)分的和存在高低的結構。體育教材中的各類運動項目發(fā)展演變具有共性。從大、中、小學學生發(fā)展水平和運動需要來看,體育教材中選用的活動模式,大多數不完全等同于成熟的成人化的專業(yè)運動競賽項目模式,也不同于單一的、最初始的基本動作技術模式,其活動模式可以獨立存在。運動的教育活動模式可以單一或復雜,結構性高或低,規(guī)則限制嚴格或松散,運動技術高難精細或初始簡單,但這些運動形態(tài)均可被列入“亞專項體育”形態(tài)[8]。將同宗同源、結構相似、難度不一的這些“亞專項體育”項目按一定規(guī)律和需要劃分等級,就會形成同一項目的“項目等級”。這里所謂體育教材內容中的“項目等級”,就是將某一種體育項目內容從低結構、中等結構到高結構排列與分級,從低水平、中等水平到高水平的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亞專項運動排列與分級,便形成項目的連續(xù)組合體,即形成該種項目“等級”現象(如圖1所示)。同一個項目中的不同等級教材內容,相互間具有邏輯性、序列性、積累性、方向性、發(fā)展性等特點。體育項目等級現象的發(fā)現,為體育教材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承上啟下、相互銜接地選編,提供了邏輯性基礎。在體育項目譜中,保留較高健身價值和教育價值的若干亞專項體育項目才具有教材屬性。教材譜系上的運動結構模式和運動規(guī)則、基本動作技能,可以通過“小微式”內容改造,適合普通學生學習和鍛煉,是學校體育教學中最有價值的、利用最多的內容,運動階段性內容可以因學生而異,科學地、精準地設定,運動結構選用可高可低,教學難度可大可小,最終達到學生與運動教材內容匹配最優(yōu)化。
2.2 體育教材內容“1+3”分級模型建構
分級是體育運動的基本現象之一,例如在體育運動中按運動參與者的年齡、性別、體重、運動能力、競賽積分、身體殘障程度等的分級,但對于適用于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體育教材內容分級需求及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始終缺乏方法論,沒有滿意的模式可循,沒有標準評判的、粗糙的、雜亂的教學內容比比皆是。
一般來說,無論教學哪一個體育項目,學生都必須具有最初始的運動項目學習前置能力——基本動作技術?;緞幼骷夹g有多種分法,例如:有的分法是人們通常講的移動、跑、跳、投、攀爬、滾翻等動作技術;有的分法是指位移技術或移動技術(例如移動、跳、滾動等)、平衡技術或不移動技術(例如懸掛、平衡等)以及控制物體技術或操控技術(例如投擲、抓接、踢、擊打、攔等)[9-10];也有的分法是移動、跳躍、旋轉、擺動和平衡[11]?;緞幼骷夹g是決定運動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是體育游藝和游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習組合動作技術和連貫動作技術的基礎,也是以后學習專項運動項目的基礎。
在專項運動項目等級中,項目演進總是存在基礎性運動、過渡性運動、趨向定型穩(wěn)定的運動和高水平成人化專業(yè)運動。通過對專項體育項目教材譜系結構進一步分析,并從學生成長、教師教學、教材內容選編三者關系及教學學理性角度劃分,得出這樣的結論:每一種亞專項運動譜系中的運動項目均可以從低水平到高水平排列,存在發(fā)展關系、遞進關系和邏輯關系,從低結構到高結構進一步分級。一個體育運動的教材內容可以科學地、清晰地劃分為若干級別,從運動發(fā)生發(fā)展性、教學實踐性、教師教學精準性、便利性和學生認知發(fā)展、興趣發(fā)展等角度分析,認為一個體育運動教材內容可劃分為“通用”的3個級別,即啟蒙型、誘導型和入門型,加上體育教學中處于最基礎的、前置的教材內容——基本動作技術,則體育教材內容可分為4個級別:“基本動作技術”+(啟蒙型教材內容+誘導型教材內容+入門型教材內容),即可建構“1+3”分級選編模型(如圖2所示)。
體育教材分級選編模型正是應學生訴求而產生,是將過去以項目為中心的“競技體育項目/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教材化→學生努力適應教材”的教材建構模式,升級為以學生為本的“競技體育項目/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分級型教材內容→師生按需選用→運動教材內容與學生相互友好適應”新的教材建構模式。“1+3”這一教材內容建構模式從“高、難、繁”競技運動范式走向“貼近學生認知能力”“貼近學生運動能力”“貼近學生生活體驗”的適宜運動范式轉化,從“模模糊糊差不多”“經驗引領內容”的傳統(tǒng)教材認定范式走向“標準化分級”的教材鑒定和選擇范式轉化,這種范式具有先進性、強調適應性、造就多樣性,恰好與現行的體育課程標準理念相匹配,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有效解決“學生不喜歡體育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精選不足”“教材內容低水平重復”“教學內容蜻蜓點水”“體育教材內容彈性化不足”等始終難以解決的問題。實踐證明,沒有啟蒙型或誘導型運動前修課程內容作為基礎準備,不論是初中、高中還是大學,讓學生直接學習入門型專項運動內容,教學效果多數不理想,甚至直接走向失敗。
3.1 分級模型中教材內容各級屬性分析
1)基本動作技術主要屬性?;緞幼骷夹g是完成一般生活和一般運動所需的基礎性動作方法,包括位移技術、平衡技術和控制物體技術。教學中常與結構簡單的游藝和游戲結合,形成有情節(jié)的體育活動。大、中、小學學校體育的教學安排,常常也會根據學生運動水平和教學需要,將部分基本動作技術列入運動基礎訓練、身體鍛煉或體能訓練內容。
2)啟蒙型教材內容基本屬性。其與誘導型、入門型教材內容共同組成某項運動的體育教材內容。啟蒙型教材內容是指該運動項目在發(fā)展過程中處于發(fā)展水平最低、結構化程度最低、涉及運動技術組型最少、運動目標指向簡單意義、運動文化呈現最少,但高于一般性的、基礎性的位移動作、平衡穩(wěn)定動作、器材操作動作等基本動作技術的一個項目或項目群,具有明顯的最低一級的“小微運動結構”特征。啟蒙型教材內容水平在四級教材內容中僅高于基本動作技術內容,在具有一定基本動作技能的基礎上,啟蒙型教材內容高頻適應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低年齡學生學習,跨越或遠離這一級別項目組織教學,學生則會表現出低頻適應性,甚至出現零適應性。
3)誘導型教材內容基本屬性。屬于該項目發(fā)展中的過渡性運動模式,是指作為教材內容的某項運動,其發(fā)展過程中處于啟蒙型和入門型教材內容之間的運動項目或項目群。從學理性、邏輯性而言,誘導型教材內容是指運動項目作為教材后,其發(fā)展水平、結構化程度、涉及運動技術組型數量、運動目標指向意義、運動文化呈現級別等均處于該項體育亞專項運動發(fā)展的中間水平,一般情況下要求學生有啟蒙運動基礎條件,且高頻適宜初中階段和高中低年級階段學生學習。
4)入門型教材內容基本屬性。屬于該項目發(fā)展相對較為成熟穩(wěn)定的教材內容,具備該運動最基本的且較完整的運動模式和較多的運動技術,部分運動技術組合較流暢,且有一定的戰(zhàn)術要求,體現該運動較多屬性特征的運動項目或項目群。相對誘導型教材內容而言,其發(fā)展水平處于誘導型教材內容更高一級的,在體育實踐教學中有效規(guī)避高、難、嚴、新、險等現代競技運動“唯勝”要素水平,但低于成人化、高水平競技專業(yè)運動水平。入門型教材內容一般在學生具有一定專項運動基礎時予以列入,且高頻適宜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學生學習。
3.2 各級教材內容本體要素層面中的學理關系
1)基本動作技術具有基礎性法則。位移技術、平衡技術和控制物體技術,是各類運動項目學習和訓練的前置基礎,其關鍵窗口期在幼兒早期至小學低年級階段,在兒童中低年級體育教材內容中占重要地位。另外,在高年級運動素質練習時,也常常得到加強。
2)運動項目發(fā)展水平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運動發(fā)展水平越低;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運動發(fā)展水平越高;誘導型運動發(fā)展水平處于二者中間水平。
3)運動項目結構水平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項目結構越簡單,項目模式越不完整;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項目結構越復雜,項目模式越趨于完整;誘導型運動結構水平處于二者中間。
4)運動項目穩(wěn)定狀態(tài)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教學內容編排越呈現豐富多彩,各種各樣,且運動形態(tài)越不穩(wěn)定;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越是趨向成人化的運動模式,教學內容越趨向成熟型,運動形態(tài)越穩(wěn)定;誘導型運動穩(wěn)定水平處于二者中間狀態(tài)。
5)技術、戰(zhàn)術組型數量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技術、戰(zhàn)術組型數量越少,教學中越側重基本運動技能教學;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技術、戰(zhàn)術組型越多,教學中越側重運動能力和取勝能力的培養(yǎng);誘導型運動技術、戰(zhàn)術組型數量處于二者中間水平。
6)運動規(guī)則數量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運動規(guī)則數量越少;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運動規(guī)則數量越多;誘導型運動規(guī)則數量處于二者中間水平。
7)場地、器材數量、質量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師生可選擇非標準性場地、器材越多,形態(tài)、質量差異較大;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師生可選擇的場地、器材數量越少,場地器材越趨向成人的、統(tǒng)一的標準;誘導型運動場地、器材數量、質量處于二者中間水平。
3.3 四級項目在“教與學”層面中的學理關系
1)基本動作技術是專項體育運動的前置基礎性動作,但不同于專項運動技術?;緞幼骷夹g是為學生以后學習和掌握幾項高水平專項動作技術而奠定的,促使學生將來能夠很好地從事身體鍛煉、體育休閑活動、專項運動和比賽活動。另外,基本動作技術也有教學難易和先后順序之分,在同一個運動水平中,一般情況下,位移性動作比平衡技能更容易掌握,平衡技能比控制物體技能更容易掌握。
2)技術動作不同層次教學要求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低年齡學生的教學,對基本動作技術要求越少,甚至避免使用技能;越是靠近高年齡學生的教學,對運動項目組合型的動作技術要求越多。誘導型運動處于中間過渡形態(tài)。
3)練習難易程度存在不同區(qū)域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低齡學生、初學或體育運動水平較低的學生越容易練習、操作和行為表現,這些學生和運動越匹配;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高中或大學學生、有運動基礎或體育運動水平較高的學生越適合練習、操作和愿意運動挑戰(zhàn),學生和運動越匹配;誘導型運動適配初中學生和高中低年級學生。
4)受規(guī)則限制程度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學生受規(guī)則限制越??;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學生受規(guī)則限制程度越大;誘導型運動受規(guī)則限制處于中等狀態(tài)。
5)教與學自由度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教與學自由度越大,越容易實現創(chuàng)意型學習;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教與學自由度越小,越容易受制于現有競技模式影響而形成被支配學習;誘導型運動創(chuàng)新自由度處于中等水平。
6)培養(yǎng)興趣和取勝目標優(yōu)先程度存在不同法則。越是靠近啟蒙型運動,體育教學越趨向于培養(yǎng)興趣優(yōu)先,競賽能力延后;相反,越是靠近入門型運動,體育教學越趨向于培養(yǎng)運動能力和競賽能力優(yōu)先;誘導型運動是培養(yǎng)興趣和運動能力并舉。
7)不同項目級別學生參與度存在不同法則。越是低結構運動,越是容易組織低年級學生教學,低年級學生參與度越高,相反,高年級學生參與度不高;越是高結構運動,越容易組織高年級學生教學,低年級學生參與度不高。
8)社會能力表現要求存在不同法則。越是低年級、低結構運動,學生體育精神和團結合作的技能越薄弱;越是高年級、高結構運動,學生的體育精神表現越好,成員相互合作,越能夠積極達成共同目標;學生參與誘導型運動時,體育精神和社會合作能力表現處于中等水平。
通過以上分析,體育運動分級模式可以指導體育教師預判和檢驗教學中學生的運動感受和運動表現,具體學生學練活動表現等級標度區(qū)分舉例見表1。
體育教材分級評定的基礎方法可采用“等級量表”分級法。等級量表是通過清晰的成績標準對各種運動教材模式結構、運動表現、技能水平、規(guī)則限制等進行區(qū)分的評級標度。等級量表方法簡單、實用、直觀和省時,多數體育教師能夠快速接受和掌握。這種分級方法盡管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但一般不需要對運動項目進行純物理性或純數學性分析與統(tǒng)計,可使用文字描述或簡略分數來區(qū)分運動模式與技戰(zhàn)術表現,按照分級級數的歸類要求來確定具體級別的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有以下2種評級方法。
第1種是定性評級。分清亞專項運動項目各級屬性。啟蒙型教材內容、誘導型教材內容、入門型教材內容各自具有屬性,某一種亞專項運動可根據自身屬性認歸一類,形成遞進的三級運動教材標準模式。例如,將教學要素諸如教學對象、運動模型結構、主要運動目的、技戰(zhàn)術組合數量、規(guī)則限制、場地器材等各種表現特征按啟蒙、誘導、入門3個類型評級,以此認定各種、各類的亞專項運動歸屬哪個級別,形成對應的運動等級集合。以教學常見認定的核心要素表現為例,運動項目教材定性分級等級量表見表2。
第2種是定量評級。將運動指標予以等級賦值。根據美國適應體育學者Sherrill對運動核心要素分類經驗[12],并結合我國教學狀況,設定亞專項運動教學內容要素包括:學生認知程度及興趣愛好程度、學生運動能力與項目模式匹配程度、競賽取勝目標強烈程度、動作技術技能難度、場地器材標準化進級程度、可控的運動量適應程度等,將這些要素予以等級賦值,以便按程度區(qū)分項目內容內部要素的“量”。例如,在對教材內容評定時,對運動學習無意義的評定為0分,啟蒙型的為1分,誘導型的為2分,入門型的為3分,對學生學習不合適的為NA(Not Adapted)。普通學校運動教學內容定量分級等級檢驗表見表3。
在體育教材中,除基本動作技術之外,各個體育項目存在“項目譜”現象,項目譜上的眾多亞專項運動內容可以從低水平到高水平排列、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分級,存在發(fā)展順序和邏輯關系。從學生、教師、教材內容三者關系及教學實用性角度劃分,運動項目譜上亞專項運動可以分成啟蒙型、誘導型、入門型3個遞進級別,加上作為基礎教材的“基本動作技術”最初一級,體育教材內容整體上形成“1+3”分級模型。體育教材譜系現象的挖掘和教材內容分級模型的建構是對現行體育教材理論的一個有益補充,是凸顯大、中、小學體育教材內容銜接的較好策略之一,是精準指導、精準評估教學內容建設質量和選擇質量的一個有效工具和技術標準,是教材標準化建設、精準選用教材內容的應然之舉,在體育教學層面具有學理上和方法論上的意義,是解決當前體育教學中眾多矛盾的有效策略之一,能夠融合運動模式和運動技術,促進學生想試、能學、會玩,能夠幫助體育教師對教材內容減少誤用、方便選用、精準使用、創(chuàng)造使用,引導和促進體育教材內容向有序化、層次化、標準化、適宜化、高效化方向發(fā)展,為不同課型要求提供可參考及可選資源,例如為精講精練、一般化學習和初步介紹等課型提供可參考和可選資源。
[1] 尤超英,陳津梁.體育教材內容優(yōu)化的探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10):118.
[2] 張曉琳,陳新建,毛振明.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現存問題及改進思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2):78.
[3] 李洪玉,吳云.教改視域下體育課程各學段的銜接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153.
[4] 賈洪洲,陳琦. 當前體育教材內容排列理論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5):90.
[5] 邵桂華.突破重復:超循環(huán)視野下的體育教學創(chuàng)造性[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1):67.
[6]陳德勇.初高中籃球教學內容銜接問題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5):50.
[7] 張磊.基于變異理論的體育教學內容分析及其設計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6):95.
[8] 李沛立.“亞專項體育”的理論建構及其應用價值[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4):68.
[9] 耿培新,梁國立.美國學校體育國家標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9.
[10] 約瑟夫.溫尼克.特殊兒童體育與運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4-92.
[11] 程傳銀,楊小帆,劉雯雯.新西蘭“人體五種基本運動形式”的體育教學內容分類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1):104.
[12] SHERRILL C.適應體育[M].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社,2001: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