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
【摘 要】朗讀是通過出聲閱讀來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活躍度的一種閱讀形式,相較于默讀,朗讀更能直接的體現(xiàn)出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得學生都能參與到閱讀的環(huán)節(jié)中來,為后續(xù)的閱讀理解做好鋪墊,小學生在朗讀中通常以任務的形式,通篇的進行朗讀后,對文章仍舊一知半解,語文課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難以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無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朗讀流于形式化,教師應結合現(xiàn)有的小學語文朗讀問題,采取應對策略,優(yōu)化語文的朗讀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224-01
引言
小學語文的有著多樣化的題材,在不同情境的朗讀環(huán)境下,學生的朗讀都沿用統(tǒng)一化的文字梳理模式來進行朗讀,缺乏對朗讀的情感融合,對于朗讀的文本時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朗讀教學中的墨守成規(guī),采取多元化的朗讀教學形式,拓展有關的朗讀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創(chuàng)設妙趣橫生的朗讀氛圍,對癥下藥的解決現(xiàn)有的朗讀問題,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朗讀的認知不足。
朗讀不僅能夠積累文學素材,提高課堂的互動活躍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到自己的閱讀不足,并通過朗讀填補自身的認知空缺,融入更加充沛的情感進行朗讀的互動,但語文教師對于朗讀的認識不深,通常為了短暫的活躍課堂的氣氛,避免整堂課過于沉悶,才進行集體朗讀,期間學生的個體優(yōu)勢難以發(fā)揮,朗讀完全是敷衍了事,學生機械化的進行朗讀,對于文本的理解還停滯不前,需要進行后續(xù)的默讀與反復的閱讀才能進行文本的思考,使得朗讀的作用難以發(fā)揮。
2.朗讀的機會較少。
小學語文的課堂時間是固定的,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安排在朗讀上的時間較少,幾乎都是穿插在教材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開始通過朗讀熟知文本,而并沒有關注學生的朗讀水平,或者在部分的時間,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示范,并沒有給其他的學生課堂上的朗讀表現(xiàn)機會,學生自然也就不再重視朗讀,加上朗讀并不做為語文的教學考核,朗讀的時間被逐漸壓縮,在個別的預留時間里學生才有朗讀的機會,效果差強人意。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應對策略
1.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
朗讀涉及的內容有著較為抽象的情境,教師可在課堂的朗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走進朗讀的情境空間中,而不是沿著文字順序捋字,情境的構建應在短時間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共同完成虛擬情境的創(chuàng)設,打破教材中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讓學生走進文本當中,促進朗讀環(huán)節(jié)的心靈對話。例如:朗讀部編版“黃山奇石”時,學生很少去黃山旅行,對于黃山的奇石提不起興趣,教師可結合多媒體,動態(tài)化的呈現(xiàn)出黃山的風貌,將黃山奇石的語句與黃山的動態(tài)場景結合起來,學生脫離課本,都集中精神關注屏幕上的情境,隨著情境的進度轉換,視頻中的朗讀文字也都一一顯現(xiàn),朗讀“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qū),在我國安徽省南部?!睍r,屏幕中出現(xiàn)一個地圖然后定位了安徽,并呈現(xiàn)出這句教材中的原話,教師指引學生念出來,當視頻中出現(xiàn)“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睍r,畫面掃過整個黃山,學生已經對黃山具備了整體的認知,尤其到“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shù)氖P上?!边@句話的朗讀階段,視頻中出現(xiàn)了黃山的仙桃石,并且模仿了仙桃降落的場景,學生邊朗讀邊在黃山的情境中無法自拔,同步化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朗讀不再是形式化,學生對于后續(xù)的朗讀內容充滿了期待,理解更為透徹。
2.拓展朗讀游戲。
小學經常舉辦“演講比賽”,但參賽的學生只是少數(shù),其余的學生在對比之下,反而對自己的朗讀產生不自信的心態(tài),教師可模仿這種活動,并填充能夠讓全員參與的朗讀游戲,同時指引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了解文本的主旨思想。例如:朗讀“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時,學生本身的朗讀語氣平平,教師可讓學生分為兩個陣營,分別為“小苗代表隊”和“大樹代表隊”,在朗讀中就要幻想自己是小苗或者大樹,那么從自身出發(fā)朗讀的語氣也會隨之變化,在游戲中學生仿若置身其中,提出了很多的創(chuàng)新想法。
3.展開朗讀扮演。
基于朗讀的游戲層面上,還可以開展角色扮演,讓學生更加深入的融入到朗讀的內里世界,發(fā)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例如:朗讀“小蝌蚪找媽媽”時,學生分別扮演小蝌蚪、鴨媽媽、大金魚等出場動物,在角色扮演后,還可以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如果小蝌蚪遇見了大鯨魚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學生在扮演中站在各自的立場,逐漸的體會到了小蝌蚪找不到媽媽時的焦急,找錯人時候的疑慮,與媽媽團聚后的開心,結合收獲的科學知識,進行朗讀的暢想,進行自創(chuàng)式的朗讀,學生又為朗讀填充了更多的情境,使得文章變得更加豐滿,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4.合作閱讀理解。
語文的閱讀內容難免有些抽象,在課堂上教師可采取合作的模式讓學生互相取長補短,由淺入深的進行閱讀的理解。例如:朗讀“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學生沒有接觸過地震,對于這些自然災害的可怕場景了解的不多,只是單純的對父親不放棄兒子而感動,教師可讓學生合作進行朗讀,以就近原則, 讓同桌之間一人讀一段話,而后另一個人進行閱讀的理解分析,接下來讓后座的學生以同樣的形式,同桌之間互相配合來闡明其中的道理,讓更多學生有朗讀的表現(xiàn)機會,合作中學生自然的衍生出一種團隊的凝聚力,為了使得組合的朗讀效果更好,學生都絞盡腦汁進行朗讀文本的聯(lián)想,同桌可以互相補充,在朗讀后互相提出朗讀的改進意見,以互動點評的形式意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分享大家的朗讀思考結果與認知內容,逐步的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朗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現(xiàn)有的教學問題,改變固化的朗讀模式,拓展朗讀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能夠飽含熱情參與到朗讀的氛圍中來,進行互動思考,加深對文本的印象,并逐漸的改正朗讀的不足,實現(xiàn)集體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艷華. 簡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 工業(yè), 2015(60):312-312.
[2]李引紅. 簡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 科研, 2015(45):83-83.
[3]東素華. 簡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5.
[4]陳培澤.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探討[J]. 課程教育研究,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