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曉旺
[摘 要]隨著微媒體的興起和快速發(fā)展,高校榜樣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發(fā)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要從進步提升教育主體權威性,培養(yǎng)話語共同體思維;研判教育客體需求側,建立有效的供給側鏈;加強教育介體管監(jiān)控,搭建共享共治微平臺等方面積極尋求相應的解決對策,創(chuàng)新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關鍵詞]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8)06-0064-04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升級發(fā)展,衍生出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微直播等微媒體產品樣態(tài),開放式表達、社會化傳播、共享參與的模式已融入于人們的現實生活,可以說,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基本方法,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縮影,基于微媒體時代背景,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呈現出新的變化,折射出新的制約因素。因此,隨著微媒體的發(fā)展,需要對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高度重視,并加以探索和提升。
一、微媒體的興起與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一)微媒體的興起與快速發(fā)展
媒體的發(fā)展在經歷以紙質、電波、電視、互聯網為媒介的四個階段后,開始進入以移動網絡為媒介的階段。移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形態(tài),對傳統(tǒng)的媒介生態(tài)產生了強力的沖擊,尤其是適應大眾需求的微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方式,具體到現實生活表現為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微直播等。它在給現實生活世界帶來新的生活微元素和微樣態(tài)的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嶄新的時代——微時代的來臨。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8年發(fā)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1]。移動應用服務及其衍生的微媒體也逐漸成為公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互聯網發(fā)展報告2018》顯示:“排名前三位的典型社交應用為微信朋友圈、QQ空間和新浪微博,使用率分別為87.3%、64.4%和40.9%?!盵2]內嵌社交、娛樂、服務和學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微媒體,迎合用戶日趨個性化和視覺感受的需求,裹挾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宏大題材的推崇,正在快速發(fā)展。
(二)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發(fā)揮
榜樣教育具有示范功能、激勵功能、導向功能、塑造功能、感染功能和旗幟功能。在微媒體時代,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占領榜樣教育微媒體空間,榜樣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開始通過多種形式多彩呈現。據《2016中國高校政務新媒體發(fā)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已開通官方微博的高等學校1168個,累計粉絲量2725萬,累計發(fā)博量310萬條;在學生用戶方面,累計5200萬學生群體用戶,精準大學生日活用戶達到1350萬,高度活躍用戶占比70%?!盵3]高校官方微博的開通,有助于高校教育凝聲聚力,加強價值引導和輿情引導。如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主辦,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新浪河南承辦的“我為正能量代言”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微信、微博現場直播,在一個半小時內,僅微博直播閱讀量就達132萬[4]。智能設備和移動網絡的覆蓋,使大學生接受榜樣信息更加便捷化,其帶來的超文本和視聽模態(tài)彌補了文字和圖文的缺陷,使榜樣人物更清晰、事跡更具感染力,極大提高了大學生學習榜樣的熱情,使高校榜樣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發(fā)揮。
(三)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的特點
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特點愈發(fā)突出,線性化與立體化并存是其特點之一,傳統(tǒng)高校榜樣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以灌輸為主要方式,自上而下的傳授,呈現出線性化的傳播方式。而當下,高校榜樣教育除運用線性化傳播方式外,還通過微媒體為大學生提供資源共享、平臺開放、互動平等的學習平臺,滿足大學生自主化學習需求,激發(fā)大學生參與興趣,構建立體化傳播模式。標簽化與生活化并存是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的另一突出特點。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們逐漸傾向于通過移動互聯網和微平臺關注榜樣,他們不僅希望了解和學習榜樣的先進事跡,也希望了解榜樣的平凡生活和背后的故事,通過對榜樣先進事跡和平凡生活信息的獲取,從而達到認知榜樣、學習榜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存在的不足
微媒體的興起和發(fā)展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破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困境提供了全新視角。環(huán)視當下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的實然場域,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一)教育主體方面
在信息傳播以點到點的網狀裂變式傳播擴散的微媒體時代,高校教育主體開展榜樣教育面臨一定的挑戰(zhàn)。一方面,表現為信源本身多樣化。傳統(tǒng)的榜樣教育中,教育主體會有意識地選樹榜樣和傳播榜樣事跡,并根據教育目標,調整教育方式方法,大學生在這一教育過程中極少挑戰(zhàn)教育主體的權威性。而在微媒體時代,大學生可以通過微媒體自由地獲取和分享相關資源,或是根據學習情況,及時向教育者提出問題或意見。另一方面,表現為網絡媒體的虛擬性、隱秘性和匿名化。虛擬網絡空間意味著現實身份的限制和約束的減弱,人們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與對方進行互動,網絡空間討論和交流更加隨意,而容易忽略信息是否符合主流價值取向、被轉發(fā)后是否會引起社會輿論熱議,進而致使一些與榜樣相關的信息在網絡空間中被惡意夸大、歪曲或無中生有。
(二)教育客體方面
從供給側角度來看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的發(fā)揮,教育客體需求側需要進一步加強。一是教育者供給理念與教育客體需求尚需進一步平衡。在高校榜樣教育過程中,有時教育者所供給的,非教育客體所需求的,教育客體所需求的,又并非教育者所供給的,其根源在于教育者主導的教育理念主要是關于“我要講什么”“我要表達什么”“我要引導什么”,而缺少“客體需要聽什么”“客體需要獲得什么”“客體需要成為什么”的思考。二是教育內容與教育客體需求尚需進一步融合。微媒體時代依然是“內容為王”的時代,云技術、智能化和數字化促使信息瞬息萬變,教育主體提供的教育內容如果趕不上時代主流,跟不上時代發(fā)展,對不上時代需求,就會遭到冷落。三是教育形式與教育客體需求尚需進一步完善?,F階段,高校榜樣教育過程中,存在供需雙方互動形式單一的現象。
(三)教育介體方面
介體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借助這個中介作用,教育主體可以把介體所要承載和傳遞的信息輸出給客體,客體也可以運用介體作用于教育主體,從而形成一種主客體雙向互動的關系。在微媒體時代,介體具體形態(tài)表現為即時通訊工具和互動交流微平臺,如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微直播等媒介,但一些微媒體由于缺乏管理理念、管理技術滯后、相關制度滯后等原因,一些低俗、媚俗、擠壓底線的信息時有出現,更有甚者為了博取眼球、獲得點擊率而制造噱頭的“驚人言論”,大學生在接觸到類似信息后,易使其價值取向受到干擾,在某種程度上會消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的發(fā)揮,折損榜樣教育內容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構建的匹配性,悖離榜樣教育的初衷,造成榜樣教育異質化。
三、微媒體時代進一步加強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的措施
在微媒體時代下,如何進一步加強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重塑立德鑄魂的根本使命和價值旨歸,探索創(chuàng)新路徑,是當前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工作的重點。
(一)進一步提升教育主體權威性,培養(yǎng)話語共同體思維
教育主體的權威性和可靠性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對榜樣學習的暗示、心理感染、模仿等行為,因此,為鞏固和提升教育主體的權威性,加強微媒體時代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高校教育主體的教育教學活動與日常生活的品行都具有教育意義,會影響受教育者對教育效果的吸收,所以教育主體既要做到言傳身教,對榜樣要誠學、篤信、躬行,也要加強作風建設,摒棄社會不良風氣,努力使受教育者“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另一方面,教育主體要轉換話語方式:一是轉變榜樣話語敘事方式,以人性之美為著力點,講述榜樣生活故事,注重講述話語生活化、平實化和重點化;二是轉化教育話語方式,由傳統(tǒng)的“獨白話語”與“教條話語”向“共同話語”和“網絡話語”轉變,確保在嚴謹規(guī)范的基礎上,熟悉網絡話語表達形態(tài)、表達風格,此外,要形成教育主體榜樣話語表達和校園微媒體榜樣傳播的“最大公約數”,整合校園微媒體話語資源同向發(fā)聲,構建榜樣傳播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和諧共振的話語共同體,同時要注意差異化話語,把握好受教育者分層性,精心設計話語議題。
(二)研判教育客體需求側,建立有效的供給側鏈
從供給側改革視角審視,提升高校榜樣教育功能發(fā)揮效果,需要回應教育對象的現實關切和訴求,正如有學者所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邏輯,注重教育的科學性、政治性、思想性,要在適應需求的基礎上引領需要,保持供需之間的內在張力,完善思想產品供給和教育服務供給?!盵5]由此,要瞄準教育客體需求,選樹榜樣、策劃學習教育活動,將教育客體作為雙向互動的主體,搭建雙方平等互動平臺,同時要精打細造榜樣教育內容,并根據時代發(fā)展和主流價值觀導向,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確保榜樣教育內容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有熱度。此外,要調整榜樣教育內容呈現方式,依據微媒體受眾多元化特點,利用傳播技術、大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把握好微媒體受眾學習習慣、閱讀時段、搜索高頻詞、轉發(fā)類型、點贊等數據,實行精準滴灌方式輸送,還需要建立線上與線下合力共振模式,在線上采用圖文、音頻立體化的視覺展現榜樣事跡,及時與受眾開展微互動;在線下結合報告、講座等方式宣傳榜樣,線上線下形成合力,但在微媒體榜樣教育過程中,也需要注重把握度,避免過分迎合教育客體需求的情況。
(三)加強教育介體管監(jiān)控,搭建共享共治微平臺
加強教育介體管監(jiān)控應該以依法治理為重點,對于高校來說,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具體的校園微媒體規(guī)章制度,明確微媒體平臺應用、管理、內容、服務等方面規(guī)定,規(guī)范信息編輯、信息發(fā)布、跟帖評論、監(jiān)控、值班等主體責任,不定期對微平臺信息進行檢查和排查,對榜樣熱點信息要加強引導,對一些惡搞或丑化的信息及時刪除或屏蔽。二是加強校園管監(jiān)控人員的技術培訓,積極組織專題報告會、專題培訓和研學討論等活動,并根據不同主體,制定培訓計劃,因材施教,提高校園管監(jiān)控人員的業(yè)務水平。三是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大學生可以通過選修相關課程、參與校園相關活動、研學自學等方式,提升對信息的甄別能力、選擇能力、評估能力、思維反應能力;高校也可以將媒介素養(yǎng)納入通識課堂,豐富媒介素養(yǎng)課程,教育大學生規(guī)范使用微媒體,培養(yǎng)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加強大學生網上自律,同時推出意見領袖,邀請學校的榜樣人物、微媒體達人、杰出校友、社會資深媒體人進駐微媒體平臺,擔任微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和微輿情的“疏導者”,形成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聚合效應,建立共享共治的微平臺。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發(fā)布[J].中國廣播,2018(3).
[2]齊鳴.《中國互聯網發(fā)展報告2018》: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53億[N].人民郵電,2018-07-23(4).
[3]《2016中國高校政務新媒體發(fā)展報告》:高校形成“微博矩陣生態(tài)”[J].河南教育(高教),2017(1).
[4]陳小平.“我為正能量代言”活動首次進高校[N].河南日報,2017-10-15(6).
[5]王學儉,杜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