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曦
(商丘師范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書籍的歷史悠久,它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構成,記錄了過往的興盛與衰??;它是人類知識和文化的主要載體,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汲取知識與力量的源泉。書籍發(fā)展到當代,從存在形式上可以歸納為兩類:傳統(tǒng)書籍與電子書。所謂傳統(tǒng)書籍是相對于電子書而言,指的是在電子書出現(xiàn)以前所存在的書籍形式。傳統(tǒng)書籍是通過書寫、繪畫、印刷等物化方式所呈現(xiàn)出靜態(tài)文本的書籍,而電子書則是必須通過一定的電子設備才得以呈現(xiàn)其內容,這兩類書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作為數(shù)字化的產物,電子書不再以物質實體存在,而是完全以數(shù)字化的方式存在。與電子書相伴而生的是其新的閱讀方式——數(shù)字閱讀。隨著各種電子設備的普及,尤其是近幾年來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數(shù)字閱讀以其快速、高效的特點逐漸成為當代閱讀語境的主要內容。數(shù)字閱讀的迅速蔓延給傳統(tǒng)書籍帶來不小的壓力,在數(shù)字閱讀背景下,在日益嚴峻的競爭中,傳統(tǒng)書籍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出路。面對新媒介的沖擊,書籍設計于是成為傳統(tǒng)書籍尋求突破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
書籍設計是幾乎伴隨著書籍的產生而產生的一個藝術門類。書籍設計發(fā)展到今天已經非常成熟,它是包含了文字、圖形、色彩、材質、印刷、裝訂等各個部分和環(huán)節(jié)的整體設計。在書籍設計的領域和范疇內,“形態(tài),顧名思義:形,則為造型;態(tài),即是神態(tài)”[1]58。書籍的形態(tài)設計即是對書籍的造型和神態(tài)的設計。在新的閱讀背景下,傳統(tǒng)書籍的形態(tài)設計逐漸表現(xiàn)出一些鮮明的當代特征。
越來越重視人們接觸書籍時的觸覺感受是當下傳統(tǒng)書籍在形態(tài)設計上的重要特征。在這里用“接觸”而不是“閱讀”,其意義在于強調這個觸覺感受是從書與人的手接觸的那一刻就開始的觸覺感受,而不僅僅是閱讀書籍時的觸覺感受。電子書給人的只能是觸摸電子顯示屏的滑膩感,傳統(tǒng)書籍則可以帶給人非常豐富的觸覺感受。比如書籍的用料、形狀、大小等形態(tài)要素都關系到觸覺感受。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質感,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書籍設計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印刷用紙,從各種藝術紙乃至到各種類型的承印物都可以出現(xiàn)在書籍設計中。形狀對書籍個性的形成意義重大,一本圓形開本的書籍,無論是在視覺還是觸覺上,遠遠要比普通方形開本的書籍要另類的多。而開本的大小,或者頁數(shù)的多寡,又會引發(fā)不同的體量感受。
圖1 《我們仨》
以這本《我們仨》①(圖1)為例,這部著作是楊絳女士對自己一家三口往昔生活的追憶,字里行間充滿的都是樸素而深沉的愛。乍一看,這本書的封面是一種接近牛皮紙的棕黃色紙張,好像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但是當你的手指與它零距離接觸時,你的指腹會告訴你它的美妙。明顯的凹凸感與細膩柔和的質感毫無違和,仿佛在手中摩挲一塊舊時的條絨布,溫暖、親切而質樸,讓“情投意合”的讀者頓時心生歡喜。
電子書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于電子設備中,其實質是數(shù)字化的信息,是一組完整的數(shù)據(jù)。這個完整的數(shù)據(jù)不能開放接納新的內容,因而電子書可以理解為是非開放式的。而傳統(tǒng)書籍是以物質實體的形式存在,外形通常接近立方體。但它又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體塊,它是由一張張的書頁連接在一起組合而成的三維立體,書籍因此可以被翻閱。但“一本書不是停滯在某一凝固時間靜止的生命,而應該是構造和指引周圍環(huán)境有生氣的元素”[2]181,這就需要在書籍設計中引入更加開放的“互動”設計?!盎印庇⑽氖恰癐nteract”,意為雙方相互影響、互相作用,是一種彼此呼應的動態(tài)過程。互動式的設計,可讓讀者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的進程中,調動讀者閱讀的興致。
比如這本《從搖籃到搖籃:循環(huán)經濟設計之探索》②(圖2)的封面就是互動式的設計。封面上的圖形是一棵樹,樹干部分的形狀是由文字編排而成,上半部的樹冠則是以許多小圓圈組成。小圓圈里其實嵌著一個個小圓片,這些小圓片有一些嵌在圓圈里,保持著和封面統(tǒng)一的白色;還有些則被故意清理掉了,產生鏤空的效果,將下一頁面上綠油油的顏色顯露出來。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外力,比如運輸、上架、取閱等環(huán)節(jié)的震動,每本書都又會有一些小圓片掉下來,這些小圓片會因掉落位置的不同,而塑造出不一樣的樹冠形態(tài)。更加有意思的是,剩余的這些小圓片可以全憑讀者“處置”。讀者摘下的小圓片越多,顯示出的綠色就越多。設計師通過這樣巧妙的設計,呼應了這本書環(huán)境保護的主旨,也讓讀者在與書籍互動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到要真正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需要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
圖2 《從搖籃到搖籃:循環(huán)經濟設計之探索》潘向芹設計
圖3 《來聞聞大自然的味道》
感官是人體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大腦是人體一切感官的中樞,人體的感官對人類了解世界意義重大。通過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傳統(tǒng)書籍不僅可以給讀者電子類書籍無法給予的觸覺體驗,還可以在設計中進一步融入嗅覺、味覺等感官的體驗。多重感覺器官的相互結合、綜合作用,會給讀者以美妙的閱讀享受。而豐富的感官體驗,亦使得書籍閱讀這一行為更加立體化,也讓讀者產生一些深刻的印象。比如這本來自法國的兒童讀物《來聞聞大自然的味道》③(圖3),這是一本專門為幼兒編寫的認知書。但不同于以往常見的幼兒認知書,這本書除了鮮艷的色彩、漂亮的圖案,還帶有事物真實的氣味。翻開書,香味撲鼻而來,幼兒不僅可以通過視覺認識物品,還可以根據(jù)氣味的不同辨識物品,通過嗅覺認知強化對物品的記憶。比如書中的香蕉,不僅顏色和形狀和現(xiàn)實中的香蕉一樣,聞起來還帶有真實的香蕉的香氣,最大限度的在紙面上還原了香蕉。慢慢地,小寶貝就不僅會知道香蕉是黃色的、彎彎的,還知道,哦,原來香蕉聞起來香香甜甜,好像很好吃;洋蔥的味道不太好聞,有些刺鼻;而薄荷則是清涼的。這樣的設計,讓小寶貝翻閱這本書時會覺得很有趣,加深印象,更好更快地建立記憶。同時,也讓小寶貝對物品的認識立體起來,全方位的認識事物。
傳統(tǒng)書籍的基本屬性就是它是三維立體物,它自身是由一頁頁書頁層層堆疊構建而成,是具有長寬高三個維度要素的立方體。如果用解構的眼光去審視書籍設計,書籍的設計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書頁組成書籍的實體,書籍實體取得書籍空間,書籍是書籍實體與書籍空間的對立統(tǒng)一。在對傳統(tǒng)書籍進行設計時我們可以通過對書頁作一些變化,打破書籍給人們的固有印象,通過書頁的立體化設計展現(xiàn)出新的書籍空間形態(tài)。
普通的書籍,書頁的高相對于長和寬而言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呈現(xiàn)出鮮明的二維特征。針對書頁的這種特征,我們對其進行一些簡單的“加工”,比如折疊、切割、粘貼等處理方式就可以讓書頁“立體”起來,生成新的空間形態(tài)。
圖4 《紙白》 廖潔蓮設計
例如設計師廖潔蓮對《紙白》④(圖4)一書的內頁處理就是屬于這類設計。一張白紙經過兩次切割,經過向內、向外的折疊,頓時立體起來,形成了一大一小、一正一反、干凈利落的兩個相對的空間。兩個錯落的空間形態(tài),彼此呼應,隔而不斷,落下別致的光影。
與單張書頁相比,多張書頁可以通過相互的配合、彼此的呼應產生出比單張書頁更加豐富的空間形式。
圖5 《用鏡頭親吻西藏》吳勇設計
以吳勇設計《用鏡頭親吻西藏》⑤(圖5)為例。從書籍的封面頁開始,切割出一個個圓,并把切割出的圓形部分拿掉,形成了一些圓形的空洞,并一直延伸到書籍內部的書頁。空洞一層層由大變小,形成向內部逐漸收縮的柱形空間,也讓人們的視線逐步聚焦起來,無論在外形還是內涵上都意指相機鏡頭。對書頁進行的簡單設計產生出了很好的效果,空間形式獨特生動,同時蘊含一定的深意。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電子閱讀會變得更為尋常。未來,電子書也許還會具有一些我們現(xiàn)在未能預知的新功能。電子書不會曇花一現(xiàn),傳統(tǒng)書籍也不會徹底消亡,二者之間的競爭只會愈演愈烈。但是無論如何,電子書始終只會是毫無生氣的數(shù)字,隔著冷冰冰的屏幕讓人無法觸及。而傳統(tǒng)書籍則一直會是有溫度和情感的,是實實在在、可觸可感的生命體。書籍設計應將書籍的這個特質作進一步挖掘和突顯,讓書籍一直繼承和發(fā)揚這一特別之處,在歷史的長河中永葆生命活力。
注釋:
①楊絳:《我們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
②[美] 威廉·麥克唐納、[德]邁克爾·布朗嘉特:《從搖籃到搖籃:循環(huán)經濟設計之探索》,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③[法]瑪麗·黛羅斯特(文), 朱莉·詩赫載德(圖):《來聞聞大自然的味道》,未來出版社2013年版。
④《紙白》為香港理工大學的廖潔蓮老師為剛古紙業(yè)公司設計的機具藝術性的紙張樣本書。
⑤劉元舉:《用鏡頭親吻西藏》,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