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嘯
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學的也是作文。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所以要改變作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現(xiàn)狀,教師應該改進作文教學的方法,從而提高作文的教學效率。
下面就自己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作文教學上所作的一些探索。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更是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對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至關重要?,F(xiàn)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必須要有有效的作文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除了《大綱》外,另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學情。不分析學情,不找準學生學習中的“軟肋”,那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說,則很可能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
在作文教學中,有效的作文教學目標必須來源于學生寫作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因為種種原因,省略了“學情分析”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照教材規(guī)定的內容,按部就班,依次進行,不顧及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學效率不高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教學作文前,教師要分析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將學生的問題和不足作為作文教學的目標。這種立足于學生實際需要的目標,才是有效的目標;只有有效的教學目標,才能避免教學的程式化,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最終保證我們教學的有效性。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試想:沒有興趣,沒有老師了,又何談效率!程式化的教法,讓學生伸長了手、踮起了腳卻摘不到桃子,到頭來學生還是什么也沒學會,作文水平還是在原地“踏步踏”,久而久之,學生寫作的興趣也就消失了。
在作文教學中,我采取了化整為零,各“點”突破的辦法。即將整篇作文的能力訓練分解成若干個“能力點”,每次作文課,我根據學生的實際,選其中一二個“點”進行指導,精講精練,力爭讓學生每次作文課都有收獲,從而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在一節(jié)課中集中精力解決一個問題,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攻一個難關,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強個別輔導;而且作業(yè)要求少而能力要求集中,便于學生寫作。同時,學生在一節(jié)課上,掌握了一個或兩個“能力點”,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作文的自信,激發(fā)了更大的寫作興趣。
作文水平的提高,時一個長期練習的過程,需要學生有恒心有毅力,畢竟寫作文是一件苦差事。運用“能力點”的訓練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短期內保持寫作的熱情,但時間久了,學生難免產生厭倦情緒,常言說,再好吃的菜,吃多了也會乏味。
傳統(tǒng)的作文寫作,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之后,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獨立作文。這種一成不變的作文模式,耗減了學生寫作的熱情,消退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沒有了寫作的興趣,就沒有了參與課堂的熱情,教師就只能唱“獨角戲”,作文課堂會變得死氣沉沉,毫無活力,最后導致作文教學無法正常進行下去,提高作文教學效率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要讓學生長期保持寫作的熱情,我們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寫作模式。
為了保持學生作文的熱情,保證作文教學的持續(xù)性,我在作文教學中,采用了靈活多變的寫作模式,保持了學生持久的寫作熱情,讓學生有興趣上作文課,有興趣寫作文。
1.小組共同批改
即讓學生給本學習小組內某個學生的作文共同把脈,找出作文中的優(yōu)點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寫上自己的評語——哪些方面寫得好,哪些方面需要修改,然后讓寫作者結合其他學生的指導意見再次修改,以達到再提高的目標。學生在二次作文后,我重點關注組內學生的評價是否恰當,學生是否按照批改意見進行了修改。如果學生的評價恰當,則說明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也說明學生自己作文時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某個“能力點”就掌握了。
2.全班共同批改
即讓全班學生批改同一篇作文。在學生寫作之后,我選取某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打印出來發(fā)給全班學生,在批改課上讓學生修改,并說明修改的原因,然后再收上來,老師再次逐一批改。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看學生能否發(fā)現(xiàn)作文中的問題并能夠正確修改,二是看學生是否正真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如果學生能夠做到這兩點,我覺得學生真正掌握了“能力點”的要求。
3.教師修改,學生再修改
即老師重點修改某篇作文,再讓學生在老師修改的基礎上加以修改。
1.在閱讀中積累
學生作文的素材,大多還是在閱讀中積累起來的,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素材。在積累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門別類進行積累,如事例類、技巧類,優(yōu)美語句,熱點新聞等。
2.在教材中積累
新課標強調:“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的開發(fā)和利用?!痹诮滩膶W習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教教材”這一程度上,我們還要開發(fā)教材,很好地利用教材,在教材學習中幫助學生尋找和積累寫作素材。
3.在生活中積累
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故事,都有精彩,時時處處都有美。教師要指導學生作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處處留心,時時在意,把對他們有觸動的故事寫下來,隨時隨地把點滴的心得記下來,作為自己作 文的素材。
4.交流積累成果,實現(xiàn)資源共享
學生平時課程多,時間緊,用于專門積累素材的時間確實少,個人積累的素材畢竟有限,教師要指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積累起來的資源,讓它發(fā)揮最大的效益。怎樣發(fā)揮資源的最大效益呢?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在每月末都利用一次作文課的時間,讓學生互相交流積累成果,實現(xiàn)資源共享。這樣一來,學生積累的素材就收到了1+1>2的效果。
總之,作文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興趣濃了,基本功厚實了,寫作興趣被激活了,作文的教學效率也應該能夠有所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