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燕
陳鶴琴說過:“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來得好,但是鼓勵法也不可用得太濫,一濫恐失其效用?!弊鳛橐幻變簣@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深刻的體會到積極的鼓勵能夠激發(fā)幼兒的自信心及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
一次,在美術課活動中,孩子們大部分都互相配合,踴躍舉手發(fā)言,只有少數內向的小朋友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為了緩解氣氛,我拋出問題“誰見過西瓜的藤蔓,知道是什么顏色?”這時一只小手緩緩舉了起來,我感到很驚訝,舉手的小朋友叫樂樂,她平時比較乖巧,膽子也比較小,在集體活動中比較安靜。于是,我便立即點名請她發(fā)言。她慢慢地站了起來,低聲輕輕地說:“是綠色的嗎?!比缓笄那牡奶ь^看了周圍小朋友的反應。我見狀順勢引導,對全班小朋友說:“樂樂說的真棒,藤蔓確實是綠色的,我們?yōu)樗墓恼?。”緊接著,掌聲啪啪地響起來了。小朋友都微笑著看向樂樂,看,她明顯沒剛才緊張了。于是,我接著說,“樂樂,后排的小朋友沒有聽清楚,你可以再大聲的說一次嗎?”這一下,樂樂居然大聲地回答:“我見過,西瓜的藤蔓是綠色的?!睒窐氛f完,臉上也露出了淺淺的笑容。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根據幼兒表現(xiàn),及時給子一些語言鼓勵,并也因此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你這個動作做的真棒,老師可能很難做到呢!”“你看,你這樣的本領,老師還可能不會昵!”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大拇指,也很容易讓幼兒產生滿足和自豪感。當然,在鼓勵時也要注意,評價語言應該避免過于單一,否則幼兒聽之無味,效果欠佳。
我發(fā)現(xiàn)幼兒回答問題時,舉手的積極性很高,但答案有時卻不盡如人意。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舉手的幼兒中有一部分是坐著的時候知道答案,叫他起來回答,話到嘴邊說不出口,而是重復之前別人說的內容。這時候我們不妨鼓勵他們“老師相信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比其他小朋友講得更加好,不知道你能否和大家共享呢?”借此激發(fā)孩子發(fā)言的熱情,訴說的興趣。
在一日生活中,我們要根據幼兒活動情況確定是否鼓勵的標準。當幼兒發(fā)生偏差行為時,我們要予以正確的引導,不能一味地采用鼓勵的方法來矯治。那么老師故意不表揚就好嗎?當然不是。當孩子經過努力,出色地完成了一項任務時,應當受到贊揚。當孩子嘗試去努力做一件事時,即使這件事是很難做到的,家長也應該鼓勵孩子,告訴他們努力比結果更為重要。
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看到孩子的可愛之處,還要接納孩子的“任性”。悅耳的音樂盒被孩子們拆的七零八落,是因為他們想知道音樂是怎么發(fā)出來的;新買的機器人被拆的零件遍地是他們在探索機器人的世界……看著孩子們一張張好奇的小臉,作為教師應改給予正確的引導與鼓勵。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現(xiàn)問題,成長就是在逐漸地學習正確、美好生活的方式,這也就需要我們以寬容的胸懷接納孩子,用鼓勵的話語問他們打開探索世界的大門。
鼓勵的效應,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在鼓勵教育中要注意實是求是,即不濫用鼓勵,又不吝尚鼓勵,鼓勵要適度。因為不切合實際的鼓勵容易滋生幼兒的虛榮心。鼓勵要講究方法,才能使幼兒及時而適當的鼓勵和贊賞,幫助幼兒獲得自我價值感,發(fā)展自尊與自信。而對于不同性格差異的孩子需要我們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去贊美,挖掘他們身上微小的閃光點,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寶藏,教師就要心中有愛,因愛而工作,傾注了愛的教育,教師就能夠真正理解、接受、運用鼓勵這一教育手段,使他們自尊、自信,也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